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在一次研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研会议上,有的同志认为“百草园”是充满着欢乐的,而“三味书屋”却是呆滞和压抑的,文章就是通过这不同环境的对比来批判束缚儿童身心健康的封建教育的。大家几乎把“三味书屋”说得一无是处,简直就是封建教育的缩影。其根据不过是“最严厉的书塾”、“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这些字句,还有师生所读的都是一些不能理解的东西,等等。后来我把鲁迅这篇优美的散文看了一次又一次,却总看不出鲁迅对“三味书屋”有什么憎恶、责备的情绪。鲁迅写这篇散文,时间在一九二六年。那时他在厦门,暂时脱离了战斗,环境很寂  相似文献   

2.
爱是教育理念不变的主题,爱是构成教育结构必备的元素,爱是进行教育沟通最有效的方法,爱是解决冲突的唯一武器……每个学生说起爱来都能头头是道,可是真正付诸行动的却不多,以至于经常有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一点爱心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以为我们总是用那些纯之又纯,高之又高的理念去教育学生,没有教育他们学会爱自己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塾师寿镜吾徐明华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说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这是鲁迅12岁至17岁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地方,并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浙...  相似文献   

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传统课文,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这还是第一次。这篇课文鲁迅先生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在品读三味书屋生活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吗?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  相似文献   

5.
让世界充满爱,是人们的向往;用爱架起教育的桥梁,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学校教育是智慧的启蒙,包含着知识、思维、理念等人生之道的底蕴和价值取向。所以,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每时每刻体会着"爱"在教育工作中无可替代的非凡作用,并每时每刻用"爱"育"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6.
梁君 《广东教育》2011,(7):112-112
我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向学生介绍鲁迅,展示了中年鲁迅的相片,让学生就先生的照片来猜一猜先生的为人。学生一看照片,马上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先生是一个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人。”我立即肯定了学生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们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先生不仅是阿累笔下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经典形象,他同样也是一个充满童真,好奇心十足的天真小儿。在这篇经典的文章中,除了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之余,我们更多的还可以跟着鲁迅先生学习写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亦甘为孺子牛, 横眉敢对千夫怒。三味书屋尚依然, 拈花欲上腊梅树。”这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二年秋访问绍兴三味书屋时写下的诗句,手迹现陈列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在全国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我有机会来到绍兴,和鲁迅纪念馆接待组负责人章贵同志一起,参观了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9.
一八九二年(光绪十八年)二月,鲁迅被父亲送到三味书屋,开始了少年时期的学生生活.次年秋,鲁迅的祖父因科场案入狱,鲁迅随母亲到外婆家“避难”,学业暂时中断.一八九四年春末,鲁迅回绍兴,又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直至一八九八年往南京前半年左右才离开。累计起来,鲁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长达五、六年之久。  相似文献   

10.
正课近尾声,读到结尾"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一句时,有同学认为这好像与百草园或三味书屋的生活关系不大,有多余的感觉。课堂又掀起了波澜。生:我同意删去。本文主要写鲁迅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童年鲁迅的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材五年制第六册《三味书屋》一课,讲述了鲁迅先生小时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故事。鲁迅先生为料理家务,往返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一次迟到受到了寿镜吾老先生的批评,于是鲁迅在书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文中对“早”字有几句形象生动的描述,“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衬托出鲁迅先生把“早”字刻进心里的暗暗决心。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严以律己、遵守时间教育的好教材。笔者教学这一课,紧抓“早”而设计教程理解内容,紧扣“早”而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围绕“学…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出发,用热情洋溢而又朴实无华的笔触,叙述他童年时代从在百草园里玩耍到被送进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经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笔者曾多次幸福地访问了绍兴鲁迅故居,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参观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使我对这篇作品的认识提高了一步。这里,谈一些见闻和体会,供同志们参考。鲁迅出生于一个日趋破落  相似文献   

13.
初一新生对鲁迅先生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有一定难度,尤其文章长,课时短,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进行了尝试,实行长文短教,收到较好的效果。一、妥当处理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以轻快,隽永的笔触,细致生动地描写了生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躁无味的三味书屋。而描绘夏、冬的百草园又是最为精彩的,也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可以这部分(文章中的第二和第七自然段)为主讲内容,再以描述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质朴、迂腐,学生对学习的厌倦为辅,将“无限乐趣”的百…  相似文献   

14.
真爱无痕     
殷晓林 《考试周刊》2011,(81):232-232
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是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充满爱心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的爱在教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有了爱,才能把我们的心血化作爱的甘泉,洗涤学生心灵上的污垢,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相似文献   

15.
胡斌 《湖北教育》2006,(11):53-53
记得上初中时,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兴奋了好几天,其一是因为故事既有趣又亲切,仿佛在讲述儿时的经历,其二是因为优美的笔已能为我所欣赏。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我经历了二十年的教书生涯再来读这篇章时,却再也找不到那曾经有过的欢愉,代之却是一种常常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的凝重和抑郁,不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了无童趣,也不是因为化“高”了而眼界出俗,而是从这篇章中我想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当代教育是否只能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作出非此即彼的艰难选择。  相似文献   

16.
郭婉瑜 《教师》2011,(15):120-120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的这句名言是我上师范时的校训。陶行知还有四个字——"爱满天下"!是啊,爱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爱是一种不计回报的付出,爱能给人带来温暖、带来快乐、带来希望,甚至带来成功。因此,给予学生爱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史峰 《生活教育》2010,(12):54-55
再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决定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用新的方法引入新课。我拎着一副肖像画走进课堂,然后把肖像画打开,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过了,我问:"认识画上的这个人吗?""是鲁迅。"大家对鲁迅都不陌生,一见便识。"仔细看看鲁迅肖像,说说你对鲁迅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喜欢一个人不用理由,也许就是那一眼,也许就是喜欢,没道理。不喜欢,甚至说不爱,倒通常要给个理由。上学那会儿,班级里的同学都不爱鲁迅。为什么呢?我最开始是喜欢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些我没听过没见过的动物植物——叫天子、桑葚儿……那个地方简直就是个巨大的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一些学校坚持“愉快教育”实验,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这一新的育人途径所显示的生命力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什么是“愉快教育”呢?简而言之,其精神实质就是让儿童乐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愿意学习,有兴趣,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一向把受教育视为苦事,一提到学习总是与“苦”连在一起,让学生“苦学”、“苦读”、“苦练”,不就范者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如《尚书·舜典》就有“扑作教刑”(用戒尺作教学时的体罚工具)的“训语”,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的书塾先生手头就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学生在“戒尺”下学习哪有愉快之说?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教育取消了体罚,但是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相似文献   

20.
学习贵在"早",鲁迅先生就是一个爱读书、博读书与"早"读书的人,他强调读书要四到,以便调动所有的感官参与学习。可是,笔者曾经有项"你最喜欢的学科"的学生调查,没想到语文学科落个倒数第二的结局。本来应该是最生动、最优美的基础课程,学生怎么会如此反感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化?我想在语文学习中一定存在"黑洞"。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由此导致语文学习的低效。在此,我想就语文学习的预习环节,来探究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途径。笔者以为,语文学习时预习的"黑洞"表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