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许地山是五四时期著名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小说创作活动开始于五四运动后的一九二○年。文学研究会就整个创作倾向来说是注重写实的,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许地山早期小说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探索和关切,与文学研究会同人并无  相似文献   

2.
许地山,是我国“五四”时期重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曾产生过一定影响,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他第一篇小说发表以后,就有人撰写专文评论,到三十年代,茅盾更撰写过《落华生论》,对他以往至此的创作和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茅盾以小说称誉中国文坛,早在他成为小说家之前,就已是国内知名的文学评论家。当他成为小说家之后,他仍始终坚持文学评论方面的写作。应该说,茅盾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并不逊于他在创作上的地位。五四以来,茅盾特别关注代表新思潮的作家和作品。从1923年写作《读<呐喊>》一文直到1948年写的《论鲁迅的小说》,前后共达25年。在这中间,他还评论了王鲁彦、徐志摩、庐隐、冰心、许地山、丁玲、叶圣陶、碧野、臧克家、郁茹、萧红等作家及其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Calvino),因其“作家们的作家”的美誉日益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兴趣与关注。卡尔维诺的文学成就既在小说创作,又在小说美学。他在代表性论著《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以五个关键词的新颖形式凝结并予阐发了自己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5.
《萌芽》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左拉的一部描写工人运动的优秀小说;而《母亲》则是二十世纪初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杰作。 1 左拉(1840——1902)出身于一个工程师家庭。幼年丧父,母子俩靠外婆家接济,才得以维持生活。他在书局当过包裝工,在这期间,他练习写诗,很得上司的赏识;之后又写小说。他早期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倾向。六十年代中期,在文艺批评家泰纳的“种族、时代、环境”决定文学和克罗德·贝尔纳的遗传学的影响下,他提出了自然主义创作理论。从1871年起,他开始创作以法兰西第二帝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到1893年为止,共完成二十部。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的《总序》(1871)、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小说的先锋性,体现在情节淡化、主题弱化与结构零散化;小说本体的自觉;传统文学、外国文学与民间文学三“打通”;作家、读者共同创作的“空白”论等四个方面。汪曾祺的创作具有重大的变革意义,正是王蒙与汪曾祺引领当代中国文学走出新时期,进入后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哲学·逻辑学斌淡具体概念的语词表达《墨辩》论类的本质和作用传统逻辑、经典逻辑与非经典逻辑试论《周易》与现代科学对艺忭动静关系的一点思考淡谈编辑的哲学修养从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看中国人的生命意识论实践标准的辩证性 美学·文艺学彭家煌论气敛神藏聚为渊潭简论现代“田园抒情小说流” 、“大学语文”课刍议“工业诗词”刨作美学漫笔从《沁园春·长沙》看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淮海词与故实谈《祷机闲评》的艺衣成就李杜并称、李杜优劣论探源文学内容与形式新议三题骈俪派创作的艺术价值及其艺术形式追求上的失误论《瑶沟人的梦…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写下的近百篇短篇小说,代表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的主要特色。从“五四”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而且以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见长。在谈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文学创作时,茅盾曾经这样评论说:“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的地、写实的地,描写着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这是对叶圣陶小说特色最早的权威性的评论,长期以来,许多评论都以茅盾这一著名论点为基础,就叶圣陶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主题思想的开掘和艺术表现的方法等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长篇小说《虹》,在茅盾小说创作道路上,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都具有重要地位.法国米歇尔·鲁阿认为《虹》的出版“标志着一个伟大作家的诞生”.(法文版《虹》序,1981年法国卫城出版社版.)而就作家创作主体而言,这一部长篇小说亦非寻常之作,作家在创作反映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的《蚀》三部曲后,继续奋进,“欲为中国近  相似文献   

10.
得承认我们这些人有时太偏执太机械了,好些事情非得要做过了头方肯罢休。当高尔基告诉我们“文学的第三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一九三四年和青年作家谈话》)当一些优秀作家以亲身的创作体验向我们转达“还必须去找情节。合适的情节能把那杂乱无章的一大堆想法、观察到的东西及所获得的东西编制起来。” (阿·托尔斯泰《什么是小小说》,《论文学》P、158—159)“小说的情节,就好象人体的脉搏,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在文体论、创作论、作家评论诸方面都堪称六朝文学理论集大成之作。它继承发展了曹丕的文学为政治服务的观点 ,在文体分类上比《文选》目光阔大 ,涉猎驳杂而广泛 ;在对创作规律的揭示方面比《文赋》更加精深系统 ;与《诗品》相比 ,在注重词采的同时 ,更注重作品的思想性 ,同样表现了进步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2.
弗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马卡宁是苏联时期和当代俄罗斯都十分著名的作家,曾是“四十岁一代作家”的重要一员。本文以小说《中和的情节》为例探讨马卡宁近期作品中独特的创作手法,即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3.
刘勰论读者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文体论和作家创作论为主,而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和鉴赏者在书中仅处次要地位。在整部《文心雕龙》之中只有《知音》这篇文学鉴赏论较集中地论述了一下读者,我们不妨从这篇文章中一窥刘勰对读者的界定、要求以及评述。一、《文心雕龙·知音》中读者的范围及类型所谓读者即刘勰所言之“观文者”。《知音》中  相似文献   

14.
大师小传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1547~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的作家之一。塞万提斯的文学创作极其丰富,包括诗歌、戏剧、小说等。除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外,还有悲剧《努曼西亚》、短篇小说集《训诫小说》(又译《惩恶扬善故事集》)、长诗《帕尔纳索斯游记》,作品中饱含着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与同情、对权贵与教会的讽刺与谴责。分享经典【读书人语】作为一名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为世人创作了一部不朽的作品——《堂·吉诃德》,也塑造了一个崇高、可敬的疯子形象——堂·吉诃德,他以其典型性格中的矛盾性和…  相似文献   

15.
德国理论家威克纳格《诗学·修辞学·风格》认为,风格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一是主观因素,即指作家个人的才气、性格、生活经历对作家风格所起的作用;一是客观因素,指被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图所决定的。英国理论家兰恩·库珀补充威克纳格的意见说:“个人风格在客观上随着作者意图创作的不同文学种类或样式的作品而转移”。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对此早有论述,曹丕《典论·论文》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铼尚实,诗  相似文献   

16.
《守财奴》节选自巴尔扎克(1799年——1850)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卓越的代表.最主要的作品是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其中最重要的小说有《高老头》、《幻灭》、《农民》、《贝姨》和《欧也妮·葛朗台》等。一《欧也妮·葛朗台》写于1833年,属于“风俗研究”的“外省生活场景”。小说人物不多,结构简单,但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却深刻有力,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巴尔扎克对它感到“很满意”,认为是他“最出色的画幅之一”。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波旁  相似文献   

17.
四、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文学研究会作为现代文学史上出现最早、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表现在文学创作方面.该会的发起人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后来加入的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分别在小说、诗歌、散文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都成为新文学发展中的著名作家.他们在创作方面形成了共同的倾向,即关心社会和人生,描写作者比较熟悉的人和事,体现着"为社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具体创作上,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下面重点介绍叶绍钧、冰心、朱自清三位.叶绍钧最能体现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是该会的代表性作家.1894年生于苏州,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为圣陶.中学毕业后先后当过小学、高小、中学教师、编辑、大学教授.他的创作情况,可以用一个"早"字来说明.首先是较早创作短篇小说并产生了重大影响.早在"五四"文学革命前的1914、1915年,就有十多篇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痛苦的文言小说问世.写白话小说也早,从1919年开始.二十年代短篇创作最盛.有《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稻草人》等集子出版.他的小说,一部  相似文献   

18.
从内容形式和创作手法上看,《天赋》是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它是关于创作的创作,小说中的小说。虽然《天赋》以激进的方式与传统小说告别了,但纳博科夫正是通过它,宣告了自己与俄罗斯文学传统的血肉联系:俄罗斯文学是作品真正的主角,俄罗斯文学传统不仅鼎力支持了小说男主人公费奥多尔·戈都诺夫天赋的成长,也成就了《天赋》,它成为作家写得最好的一部俄语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19.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原名伊莉莎白·克莱格霍恩·斯蒂文森,十九世纪前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马克思对她评价较高,把她和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一起称为“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其代表作《玛丽·巴顿》(1848),最早正面描写了英国工人的生活和劳资矛盾斗争,在十九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文学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但是,《玛丽·巴顿》并来显示出她创作上的艺术风格,真正表现出她的风格特色的,是她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克兰福德》(1851—1853)。  相似文献   

20.
评论家沃尔纳·贝尔索夫在他的著作《现实主义文学的兴盛》中,把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归入“假现实主义作家”之列。他认为,欧·亨利小说出入意料的结尾,使小说场景戏剧化,从而冲淡了它的现实主义意义。然而,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尾,并不能掩盖欧·亨利的现实主义倾向。从选材度来看,歇·亨利小说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