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却仍然保持着与其“先锋期”相似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吴崑 《培训与研究》2009,26(4):8-10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却仍然保持着与其“先锋期”相似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而其上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采用少儿视角演绎了一次"弑父"历程,消解了残暴而丑陋的父亲的意义。《在细雨中呼喊》既延续了前期先锋小说的暴力死亡主题,又通过创造具体生命形象来探索人类生存真相,是余华小说先锋试验突围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父亲"是余华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其先锋时期作品中挖掘"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结,塑造出颠覆传统观念的丑恶之父,到上世纪90年代创作转型后,重塑善良的温情之父,反映了从"弑父"到寻父的转变。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的流变背后蕴藏着形式与哲学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5.
“父亲”形象是余华小说中一个值得研究的亮点。在作品中该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受伤的父亲”和“消失的父亲”两大类型。“受伤”和“消失”两大精神特质彼此交叉,集中表现出“父亲”这个他律机制被弱化。  相似文献   

6.
父权制在人类社会存在了几千年,父亲形象也在历史的更迭中不断地演变,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父亲形象在文学中也成为一个矛盾体,他既是子辈渴望逃离的权威符号,又是子辈最终要回归的精神家园。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变迁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非常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父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强烈的权威性,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往往是崇高完美的。而《红楼梦》中的父亲形象却是负面的形象。本文从《红楼梦》中三类具有不同性格缺陷和恶德的父亲形象入手,探讨不同类型的父亲对子女教育失败的原因,以及他们对子女和家族的影响。在曹雪芹笔下这些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对父亲这一形象的否定性描写,表明曹雪芹对父亲权威性的质疑。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父亲”始终是一个有着极高地位、带有神圣光环、不容亵渎的形象,是权力与秩序的象征,是子辈获取生命辉煌和精神曙光的渊源。卡夫卡对余华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拓宽了余华的视野,使得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父亲形象是两位作家笔下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二者作品中的这一形象不乏相似之处,同时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这一形象又有很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一方面极力否定父亲形象,以此来反抗父权秩序;另一方面通过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集体失语呈视了潜藏于余华内心的父权意识。作者对于所谓的传统观念、父权意识本身存有悖论色彩。  相似文献   

10.
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一方面极力否定父亲形象,以此来反抗父权秩序;另一方面通过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集体失语呈视了潜藏于余华内心的父权意识。作者对于所谓的传统观念、父权意识本身存有悖论色彩。  相似文献   

11.
父爱默默无闻,坚定而宽广,“父亲”形象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选项。统编初中语文课本精选的《背影》和《台阶》两文在不同的文学叙事视角下,塑造了经典的“父亲”形象。阅读《背影》和《台阶》,应超越表象,理解如出一辙的人物命运,在作者细致入微地诉说沧桑、巧妙展现的深沉父爱中深刻品味“父亲”形象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2.
图画书中有各种各样的父亲形象,为父亲思考如何和孩子相处提供了切入点。本文重点分析《我的爸爸叫焦尼》《有些时候,我特别喜欢爸爸》《我爸爸》《朱家故事》这几本图画书中的父亲形象,总结父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最后,期望父亲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能够积极表达父爱,并注重培养孩子的双性化性别角色特征。  相似文献   

13.
《黑骏马》是张承志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评论者往往将目光集中在男女主人公身上,关注特殊背景下文本对爱情的思索与吟咏,而忽略了其中的父亲形象。诚然,父亲形象在《黑骏马》中时常出现却不够突出,甚至不及与之对照同构的母亲形象,但将文本父亲形象与张承志早年经历结合起来时,苍白的父亲形象与文本的着力追寻父爱所形成的情感张力,透露着文本对父爱缺失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  相似文献   

15.
在多数人心目中, "硬汉子"是父亲的代名词,而在<台阶>中父亲形象却显"颓废",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学以及价值二元论为父亲的"颓废"作出了解释,女性主义运用"圣杯式"的思维方式为消除父亲的"颓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阿特伍德的作品多着眼于女性,男性鲜为主角,男性中的父亲形象更是极少受到关注。文章试图从阿特伍德代表作《浮现》与《猫眼》入手,分析其作品中科学家父亲这一独特形象,探究父亲对女主人公的人生、爱情及自我认知等方面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活着》是余华先生的一部很好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不同国家发行。余华先生也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虽然,小说的名字叫《活着》,但全书讲的却是同"死亡"相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福贵,他的父亲是地主,妻子叫家珍,女儿叫凤霞,儿子叫有庆。20世纪40年代,那时候的福贵还年轻,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从少爷一下子变成了贫民。也幸好是这样,新中国成立后他没被划为地主,不然被枪毙的就是他了!解放前,身为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103-110
用"责任担当"一词定义《全能囧爸》《失孤》《夜孔雀》中的"父爱"太轻了,这三部电影中的父爱既有父亲的担当又有母性的偏执疯狂,是不同寻常的父爱。三部电影里父亲对儿子怀有深深的愧疚,儿子既是套在他们头上的沉重枷锁,更是支撑他们活下去、前进的唯一动力。中国电影紧跟城市化的脚步,在塑造底层小人物的形象时,关注家庭的悲欢离合,努力突出父亲在家庭的承担,从而在父之爱中缓解了他们所处的生活困境。  相似文献   

19.
衣向东中篇小说《过滤的阳光》,以细腻质朴的笔法塑造了一个令人回味和咀嚼的父亲形象。小说以一个带有“渎父”心理的儿子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社会底层普通知识分子本真的生命形式和生活状态,展现了父亲作为知识分子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20.
细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都能够感到强烈的父子冲突。作家余华在谈论到其创作时承认受卡夫卡影响深远,余华的写作具有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特色。这两位作家在塑造父子关系中带有颠覆传统的叛逆性,但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较为成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的特点,又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