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梨花淡淡随风起,细雨纷纷清明至。四月,梨花飘香,正是清明时节。清明,是我们缅怀和祭奠亡灵的日子,无论身在何处,祭祖都是一项重要活动,以此表达对祖先的纪念,对桑梓的思念。清明按照旧的习俗,扫墓上坟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  相似文献   

2.
清明节简介     
《云南档案》2012,(4):59-59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相似文献   

3.
编辑做标题,主要的表达工具是文字;但还有一种辅助的表达工具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标点符号.我国古书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如何断句,何处加标点,往往意见分歧,各有各的解释。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家喻户晓的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人通过改变排列形式和标点符号,将它变成“戏剧小品”:〔清明时节。  相似文献   

4.
江岩 《网络传播》2010,(5):70-71
清明期间,人们总是以祭奠方式向逝者寄托哀思。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祭奠方式——网络祭祀于10年前就悄然兴起,但多年过去了,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火”起来,大多数人仍选择实地扫墓祭奠亲人。  相似文献   

5.
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到处洋溢的,是诗意和鲜花。《天宝遗事》载,妇女们春游时,路上遇见奇卉名花,便要停下来,围住这些名花,在草地上铺开一张张团垫,还将红裙挂在树枝上,作为帷幔,在里面游乐野餐。欢声笑语,绿树红花,此情此景,任是榆木疙瘩,也会心动的。这个时节倘若无酒且没有花,则文人们的抱怨就有些惊心动魄。“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文人们的清明,自当有文人的气氛和情趣,而清明作为一个农时,对于国计民生而言,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相似文献   

6.
上海每年要火化8万名死者,目前苏州的公墓已有近20万上海亡灵,年年清明车满为患,今后亡灵何处栖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了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又到了踏青扫墓的忙碌时刻。多少年传下来的民俗民习自然不容易改变,不过,近几年,上海市民的清明扫墓却有了新的趋向。前些天,苏州市有关方面发出惊呼,姑苏城外公墓车满为患,最高时每天达到2400辆,倘以10米一辆的车距计算,车队绵延可达20多公里。今年4月2日是清明前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凌晨4点多钟,人民广场西藏路口、延安路、常  相似文献   

7.
代容 《四川档案》2014,(4):46-47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唐诗,它所记录的就是清明前后的天气,以及传统中国在这"雨纷纷"的时节对故祖的哀思追忆。如今,我们仍能在四川很多地方看到家族于清明节当天办会祭祖的情景,这被今人称为"清明会"。笔者在《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也见到不少关于"清明会"的记载,并不能将其简单定义为"合族聚会祭祖的活动"。那么,究竟档案中所见的"清明会"是为何意?有何表现?命运如何?笔者拟以档案资料为基础对清代南部县清明会作  相似文献   

8.
编辑做标题,主要的表达工具是文字;但还有一种辅助的表达工具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标点符号。我国古书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如何断句,何处加标点,往往意见分歧,各有各的解释。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家喻户晓的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人通过改变排列形式和标点符号,将它变成“戏剧小品”: (清明时节。 (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将这首诗改为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标点符号的妙用。标点符号是随五四新文学运动由外国引进的新事物,与白话文产生的年代大致相同。从此.标点符号便成为文章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报纸越来越重视发挥标点及其它符号在新闻标题中的表达作用。标点符号,能表达神态,加强语气,标出情感,  相似文献   

9.
汾阳市     
《记者观察(上半月)》2009,(7):F0002-F0002,I000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在汾阳杏花村所作。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同志曾经指出:“标点好象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无足轻重。”标点同样是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甚至可以影响到诗文体裁的变化。下面不防略举数例加以说明: 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诗这样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改动它的标点,不但诗意有变,而且即成一首绝妙的词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叫单永魁,是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他说过书、弹过三弦,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2年。他去世已经36年了。可以这样说.每当佳节或是清明.旁人祭扫坟墓、祭奠亲人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他老人家。我自己做了个总结.我是世上最不孝顺的人——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眼前,母亲亡故的时候我也不在眼前.  相似文献   

12.
一真没想到,内蒙古师范大学档案馆帮了我这么大的忙,在家坐着就找到了朝思暮想、失散55年的亲人。“连日来,一个好消息像长了翅膀,在沈阳市新城区传开了,人们一同分享着60多岁的高女士找到亲人、准备和亲人相聚的喜悦。  相似文献   

13.
正相传舜帝乘木筏溯潇水而上,在九嶷山下教当地农民种茶、耢耜,办学堂,教化瑶民,最后,为百姓除害伏蟒,中毒而亡。帝妃女英、娥皇赶来奔丧,望着莽莽群山似一座座王陵,抱着青竹痛哭,洒在竹上的泪水,便成了斑竹。农林科学家、教育家乐天宇的故居就在九嶷山下的湖南宁远县官桥乡麻池矿村。今年清明时节,我去湘南祭祖,拜谒舜陵,访问乐天宇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和他的故  相似文献   

14.
清明时节,网上拜祭也成为一种寄托哀思的方式,不少纪念网站注册用户达到数万人。不过“南方都市报》记者搜索发现,每年清明时分,都会有网友恶搞,给活人在网上建墓碑祭拜。由于注册随意手续简单,这一情况无人监管。网祭也不被多数市民认同。  相似文献   

15.
那是1990年的金秋时节,我带着人们那种疑惑和不解之目光,走进了县档案馆这座神秘的大楼.  相似文献   

16.
张金峰 《兰台世界》2012,(28):62-63
风筝又叫纸鸢,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宋朝时期,民间游艺活动丰富多彩,不但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和休闲,而且也起到了锻炼身心的效果.宋代的游艺有体育、文娱及智力等方面的活动,风筝是宋代民间的重要游艺活动,也是清明时节的重要风俗.  相似文献   

17.
刘慧萍 《视听界》2011,(3):103-104
幕启,充满意境的舞台,远远传来女孩儿童真而又空灵的画外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杜牧),声音由远而近,继而《清明》音乐起(根据谷建芬作品改编),舞台上呈现出儿童齐声诵读的情景。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惊天动地的灾难突然爆发.立即触动了人们的相爱之心,远方的陌生人一瞬间成为悬念中的亲人。他们现在怎样?需要什么救助?怎么安慰他们……  相似文献   

19.
五祖寺悟禅     
清明时节,在一个姹紫嫣红、鸟语花香的早晨,我们驱车从黄梅县城出发,去著名的五祖寺游览.  相似文献   

20.
《圣经》故事中提到一座“通天塔”,叫“巴比塔”。那时候,天下人都使用一种语言。人们向东迁移中发现了一片平原,就住下来。他们计划在那儿修一座高塔,塔顶要高耸入云.直达天庭,以显示人们的力量和团结。这惊动了耶和华。他见塔越建越高,心中十分嫉妒。他暗自思忖:现在的人们的语言相同,他们团结一致.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那神还怎么去统治人类?于是他便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人们语言不同,无法沟通,高塔也无法继续建造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