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觉教育是学前教育最基础的概念,幼儿必须经由感觉学习,大脑才能有效地发展思考能力,产生自动自发的学习效果,可以说,它是所有素质的基础。幼儿时期,是感知活动占主要地位的时期,幼儿园应该把握机会,开展系统的感觉教育,为幼儿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感觉教育的意义和现状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许多研究证明,儿童出生后即有感知觉(那是身体内部或外部刺激的物理能量所引起的感觉器官的反应),记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随后出现与记忆相联系的表像,进一步发展成…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录音、录像、幻灯投影、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以使幼儿教育整体最优化,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一、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感觉是在事物直接影响下,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事物直接影响下,人脑对事物各种属性或部分属性的综合反映。幼儿的感知觉发展是很迅速的。幼儿园教育的各种信息的提供,能促进感知觉和发展。如大班的“认识维吾尔族”的常识课中,老师先播放维吾尔族音乐,再让一位扮成维吾尔族的小朋友跳着优美的维吾尔族舞蹈出场,幼儿的视觉、听…  相似文献   

3.
表象表征的若干问题赵为华表象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一方面,表象依托于感觉、知觉过程,同时又是感觉、知觉过程的延伸,感知觉过程的历时再现,是保证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以及一些外在的行为历时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表象作为一个基...  相似文献   

4.
姚丽娜 《课外阅读》2011,(6):304-304
儿童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 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教师的密切注视和科学的教养。因此,教师应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卫生特点,做好幼儿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感统失调与儿童学习困难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不良儿童的大脑细胞不能很好地将各器官信息整合起来,从而影响其对身体内外的知觉作出反应。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形成、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教养方式的不同是否对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有影响呢?为此,我园于2004年对全园幼儿的感觉状况及家庭教养方式进行调查,以探讨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为有效地预防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培养语音感是外语学习与教学的关键。语音感主要涉及语音知觉、语音理解和口语生成三个方面,其中语音知觉是基础。培养语音知觉要从幼儿做起。多语言歌曲刺激可以强化幼儿音位敏感性,增强幼儿语音知觉,盘活舌头并激活外语学习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对口语训练中思维力培养的理性思考--大学语文教学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是从条件反射、感觉和知觉开始的。当感知觉内化为表象时,它们共同组成思雏的感性基础,在语言功能的作用下,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逻辑思维才能形成。我们认为,思雏结构的发展正是这种内化、深化、简缩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不仅能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诱发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能促进其感觉、知觉、形象思维、创造性想象和智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并能让幼儿从中获取积极的人生经验.重视音乐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插上翅膀.  相似文献   

9.
运动体验是指幼儿从身体运动过程所提供的刺激中获得的感受。运动体验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运动体验有助于幼儿多种感知觉尤其是本体运动感知觉的发展。本体运动感知觉是运动学习。动作能力获得的基础。例如,幼儿想轻松自如地上下斜坡,要学会感知斜坡在空间方位上的特点,学会感知在上下坡时身体重心的变化以及腿部的用力情况等。而这都与本体运动感知觉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才能获得本体运动感知觉呢?很简单,就是亲自去运动,获得运动体验。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的体验、练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地获得对身体各…  相似文献   

10.
意识是人的心理在认识方面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工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具有不同于其他各种心理活动的特性与作用,而又与之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兹就其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分别加以论述。 一、意识与感知觉的联系 感知觉是感觉与知觉的合称。感觉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实质上,人类单纯的感觉是很少的,常常是感觉一产生便上升为知觉。因此可以合称为感知觉。  相似文献   

11.
幼儿需要认识世界,但由于心理水平和能力所限,他们还不能独立地了解周围世界,不能独立地形成正确的认识。引导幼儿正确地认识周围生活是启蒙教育的关键和基础。如何引导呢?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通过直观和实践获得逻辑概念——原因、结果、目的、用途、结论、推理的。”这说明幼儿认识生活、了解世界的根本途径是直观即感知和观察以及实践活动。所以教育幼儿认识世界,必须抓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训练幼儿的感知觉,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感知觉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是获取知识的门户。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对  相似文献   

12.
感觉和知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的感性认识,它们保存了人的未经加工的原初经验,这为表现无限丰富的人类情感提供了可能。但艺术语言的产生并不是对人的感觉和知觉的简单复写,艺术语言的产生往往是感觉、知觉变异(包括错觉、联觉)的结果。当人们用语词去描摹人的感知觉的细微变化时,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发生变化,语词由概念转化为形象——为了在语言层面上与感知觉获得的信息保持符号编码的一致性,语词也必须是形象化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由于概念语词的形象化,语义突破原有语词概念内涵的限制,产生了新义、歧义、附加义。  相似文献   

13.
幼儿期是心理与品德教育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像、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教师的密切注视和科学的引导。因此,教师应了解幼儿心理卫生特点,做好幼儿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有关研究表明,7岁之前是幼儿“感觉-动作-组织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幼儿学习感觉他的身体与周围世界,并在此世界中成长,进行有效活动。其中,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是重要方面。幼儿如果感觉统合(以下简称感统)失调,就会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及工作诸方面。为此,我们对班上的幼儿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训练。  相似文献   

15.
人们接受信息要借助眼睛、耳朵、肢体等不同的感觉器官,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知觉通道的偏爱程度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当信息刺激呈现方式与学生喜爱的感知觉方式相匹配时,学生接受效果较好。自适应网络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为主要特征,感知觉通道偏爱的差异应视为其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网络课程设计者应该了解有不同感知觉通道偏爱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6.
潘洁 《早期教育》2001,(5):29-30
通过三个克服不适感的游戏活动,增强幼儿的力量和协调性,促进幼儿对身体位置、动作幅度和障碍宽窄的感知觉,帮助幼儿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17.
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是指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所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其对学生的学业和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和调查的基础上,探索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结构,编制“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问卷”,进而探讨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由态度反馈、强化评价、机会特权和支持指导四个维度构成;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从总体上看,女孩幼儿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水平高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发展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启蒙,也是教育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开端,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关系很大。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和教学应该贯彻生动、活泼、主动的原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乐于接受接受教育。三、四岁孩子的教育重点,在于发展感觉和知觉能力。这个时期的孩子要靠感觉和知觉去认识世界。同时,这个时期孩子的好奇心、模仿性、求知欲都特别强。比如,孩子上街,看见行驶着的汽车,回家以后,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记录了一名感觉统合中度失调的幼儿参加感觉统合训练的过程,概述幼儿一学年的转变。研究发现:系统、科学的感统训练可以从前庭功能、触觉防御、本体感等方面显著改变感统失调的幼儿,有效促进其在认知、运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认知心理学对感知觉的新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觉和知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对感觉和知觉的传统定义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导致对感觉和知觉的实质和过程的理解发生变化。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sensation)是对刺激的觉察;知觉(perception)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