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中期著名学者汪中之子喜孙,虽然学术成就不是很大,但对他的研究,是扬州学派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意义重大.喜孙又同朝鲜学人多有交往,他所保存的<海外墨缘>册子就是这一交往的文献实证.这一册子中,记载了很多朝鲜权敦仁对于清代学坛各种情况所提的问题,是我们研究"海外看中国"的重要文献.这一册子的作者问题,通过文献内证和其他外部证据,也可以证明应该是权敦仁.  相似文献   

2.
赵涛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3):140-145
汉、宋学术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大的争论之一,也是清代学术界长期聚讼的一个主题,清代前期的许多学者都卷入了这场学术大讨论中。编纂于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恰恰反映了这一清代学术发展的趋势和状况,提出了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宋二派说,体现了明显的重汉学、轻宋学的学术倾向,其秉持的学术态度和倾向作为一种思想红线,贯穿于《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批评始终,成为《四库全书总目》经学观的精神内核和精髓。  相似文献   

3.
御纂诸经是清代康熙晚年敕令大臣纂修的一套官方经学丛书,上承唐修《五经正义》、明修《五经大全》,在当时具有引领学术风气和思想潮流之作用,在官方经学史和经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目前学界对官方经学的研究,多注目于《五经正义》与《五经大全》,罕有论及御纂诸经者。故对御纂诸经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程廷祚的《论语说》秉持颜李学派崇尚实学的学术传统,以求实为基础,将社会现实问题投射在经学研究的文本之中.程廷祚追寻经典之道统,去虚务实,疑古辨伪,不拘汉宋门户,不唯师说,在研究《论语》的过程中着重强调“经世致用”之思想.《论语说》不仅对清代《论语》诠释学的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还成为了颜李学在江苏、安徽等地传播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5.
张星鉴的<国朝经学名儒记>是继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之后对清代经学家生平及学术成就的又一次较为系统的总结.文章对<国朝经学名儒记>的内容和版本进行了梳理,并通过与<国朝汉学师承记>的比较研究,指出其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扬州北湖公道桥人,籍仪征。阮元是清代扬州学派的中坚人物,对我国的学术、文化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先后任浙江、河南、江西三省巡抚,湖广、两广、云贵三地总督,履迹所至,以振兴文教为务,时人有“斯文与斯人俱在”之美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阮元26岁参加会试,为二甲第三名,赐进士出身,钦点为乾林院遮吉士,  相似文献   

7.
姜虹 《兰台世界》2012,(7):58-59
在中国近代史学界,钱穆先生是继梁启超和章太炎之后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又一位大家。清代学术史研究领域,有几个重要问题必须阐明,如清学渊源、分期、学派划分、写作体例等,方能表现作者对于清代学术的全局性认识。钱穆先生对几个重要问题,都有别于他人的独立见解,这些观点也是他的清学史研究的特征。本文就以上几个重要问题,对于钱穆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展开论述。一、清学渊源对于清代学术的渊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为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学反动说",强调清学产生于对明代空疏  相似文献   

8.
黄光 《档案》2008,(2):21-23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东汉儒家学者,中国著名经学家之一。郑玄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成为汉代最大的“通儒”,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著书甚多,完整流传至今的有《毛诗笺》《周礼》《仪礼》《礼记》的注,其它都已失传。  相似文献   

9.
扬州图书馆藏清抄本《同光年间扬州名人文稿》辑纂人未署姓名,据书中三则批语,可知为甘泉胡文渊抄存。该书收录求声社20位学人,于戊寅正月至己卯正月逐月会文所作。总计存录20家文42篇,诗54首,以及拟题二百余条。因诸家著述罕有传本,《文稿》所录为硕果仅存。诸家所作及拟题,以“通经考古”为重心,表明扬州学派学术传统在同光之际的延续。拟题多而成文少,折射出治学环境恶化对学术的冲击,从中可见扬州学派在晚清已呈颓势。  相似文献   

10.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10,(6):F0002-F0002
经学博采录十二卷 清桂文灿撰 清光绪广雅书局抄校本 《经学博采录》一书为清代学者桂文灿多年采集整理清代经学家轶行著述,以记录为主旨,佐以学术评论的著作。书中记录为人熟知的重要经学家和众多并不知名的经学家,为后世学者所称道。  相似文献   

11.
历来对于清代公羊学史的叙述,基本以常州学派为重。这一种学术史的认知忽略了一部分学术札记对《公羊春秋》的研究成果。如惠栋《九经古义》中的《公羊古义》两卷,以辨别文本、甄别礼制的汉学研究方法处理公羊经传中的具体问题。从时间角度来看,这两卷内容是清代对《公羊》经传最早的研究之一。分析其学术取向及影响,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公羊学史乃至于整个清代学术。惠栋在论述时所采用的"排他性"判断方式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清代是我国图书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文献典籍、目录学、史学和经学图书典籍大量出版。文章在对清代图书事业发展进行分析上,对清代图书流通五种渠道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艾尔曼的"新文化史"研究力图融通整合被传统研究割裂的思想史和政治史、社会史.他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对考据学派和常州今文经学的分析、诠释中,希望从中国思想史的内在发展逻辑中寻找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原动力,得出了考据学派的出现是官方政策、民间社会、学术共同体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的结果,常州今文经学的兴起是经学、宗族与政治三向互动的产物的新结论.这种方法对人文科学中的思想观念史研究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代《诗经》在经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向为学人所关注,但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向为学人所忽视。笔者以为,清人以评点、诗话、题解三大文献形式对《诗经》的文学意蕴进行了深度开掘,为“五四”以来最终以完全文学的眼光解读《诗经》提供了可能,是清代诗经学的别样奇葩。  相似文献   

15.
《五经大全》是明初官方组织编纂的重要经学丛书。该书以宋儒经学传注的影响力为标准,对宋元经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并将其各个分册按照《易》、《书》、《诗》、《春秋》、《礼》的顺序进行排列。这种不同于传统"五经"排序的新编次,反映了明初学者对宋元经说全面总结、区别对待的学术态度,代表了明初经学的特点。清代学者没有认识到《五经大全》的编次意图,甚至依据清人自身的学术标准破坏了该书的原貌,让后世学者在插架、著录、称引、研究该书时产生了同样的偏差,使《五经大全》的真实面貌和学术价值被长期埋没。本文利用文献与实物证据,考辨《五经大全》的原初编次;利用图书馆插架与馆藏目录的编制恢复此书的原貌,既是古籍整理的必要工作,也将有助于对《五经大全》和明代经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全国性以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流派--汉学.学术思想的繁荣发达,总是要寻求、获得相应的教育组织来传播.汉学兴起之后,就开始进人书院传播、发扬.钟山书院作为清代的一所著名省会书院,其在汉学的教育与实践巾成绩卓著,对汉学的发展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是清代扬州学派的中坚人物,对我国的学术、文化和教育事业都作出了很大贡献,由于他勤奋治学、刻苦钻研,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因而在经史、训诂、文字、校勘、文献、历算、舆地、金石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尤以训诂、考证之学见长,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财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阮元有一股钟爱民族文化的热情。他凭借自己的地位和能力,积极倡导  相似文献   

18.
作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清乾嘉扬州学派研究计画(划)”研究成果,点校本《汪中集》之出版,意欲为研究清乾嘉扬州学派的  相似文献   

19.
李琼 《兰台世界》2014,(9):120-121
邵雍是北宋的哲学家和易学家,他不仅是“百源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象数学派的开山之人。他的哲学思想基本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在对经学的研究中,他还提出了“经有因革”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揭示以陈祥道为代表的新学学派在折中调和诸子基础上进行学术与思想再创造的努力,管窥北宋中后期经学与子学的互动状态以及这种互动对于宋学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