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命美学与教师专业生命之美的共同视点是基于对人的关注。生命美学的介入,使得教师专业生命的意义之美、生成之美和超越之美形成相互充盈的相伴相生过程。从生命美学的视角考量教师专业生命,可以将教师专业生命之美理解为对"人"的生命的欣赏、舒展与超越,最终达成守望教师精神世界的夙愿。  相似文献   

2.
论教师之思     
教师是思想者,"思"是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其职业生活的重要内涵。从"思"的内涵与方式来看,教师之思可以分为日常之思、理性之思和诗性之思。日常之思会使教师逐渐远离其本真的存在,而异化为无专业性和无个性的"常人";理性之思彰显了教师作为职业生活主体的个体价值,通过理性之思,教师逐渐摆脱了肤浅与平庸,走向深刻与崇高;诗性之思是教师对其生活阅历、职业生活场景和未来希冀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融通式观照。诗性之思可以使教师的职业生活成为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3.
仁爱是一种爱己爱人并由此推广到爱民爱国爱天下的普爱精神。教师之仁爱是教师将普遍之仁爱化为对教育和学生之仁爱并经由学生得以表现和实现的教育性仁爱精神。仁爱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不竭的动力和高层次的境界,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应加强教师德性修养,创建仁爱型校园文化,建设灵活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以弘扬仁爱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讨论了教师语言在生命教育中的运用,教师语言是实现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必须呈现真善美。"语言之真"表现为体验之语、智慧之言;"语言之善"表现为平等之语、尊重之语、赞赏之语、关爱之语、批评之语;"语言之美"表现为语言的逻辑之美、表达之美,幽默之美等。教师语言是教师的生命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体现。语言技巧必须合乎生命之道,才能在生命教育中不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为孩子的成长成才与美好未来打下幸福之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奠定发展之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希望之基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和慰问广大师生时指出: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语重心长、情真意切,深刻阐释了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和对教师成长的殷切期望,是新时期教师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更是进一步加强教师工作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比之于哲学思辨和科学实证,现象学是一种适切于研究教师情感的方法.以情感为对象的现象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为我们对教师情感的研究提供了如下启示:"价值"是教师情感研究之"藤","体验"是教师情感研究之"根","父母情感"是教师情感研究之"镜".  相似文献   

7.
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本刊编辑部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古往今来,以教师为职业者,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首推师德之重要。古人说:“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其“教化”的全义就强调了教师道德行为对学生成才的积极效应.作为合格的教师,理所...  相似文献   

8.
教学机智有品行之优与理性之优二维。教学机智的理性之优表现为"对行动进行审慎反思,然后有步骤地、完美地行动"。对于在实践中反思的教师来说,理性之优恰是将反思蕴于教学实践中的智慧型课堂的催化剂。因此,教师理解并能具备教学机智的理性之优这一实践性主导的专业素养,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完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师与技术的关系是一个涉及广泛、需要层层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唐·伊德(Don Ihde)提出的“技术具身”概念,教师的技术具身至少应包含:教师对技术工具性之上手、教师对技术意向性之融合、教师对技术文化性之亲熟等三层意涵。但由于技术自身的两重性,导致了教师的技术具身也存在着种种隐忧,主要表现为身体的式微、意向的规制和心理的盲从等。为超越上述隐忧,则需:重塑身体地位,倡行具身实践;秉持意向自觉,进行多向度省思;践行文化理解,保持适度“心理—文化”距离。  相似文献   

10.
生命美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视点是基于对人的关注。在生命美学的观照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之美、自由之美和超越之美都是对生命之美的诠释。从美的尺度出发,追寻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性与意义性双向成长之美,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存储性和生成性互动发展之美,释放教师专业成长传承性与创造性的共同活力之美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爱的艺术     
刘飞 《快乐阅读》2013,(12):125
教育杠杆的支点在"爱"字上,关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正象高尔基所说:"不爱孩子,就不配教育孩子。"人们赞美教师,是因为除了他们的奉献精神外,还能毫无保留地关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民族的未来,一代代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的继承者。爱学生,就是教师对祖国之爱,对未来之爱、对民族之爱的高度体现。  相似文献   

12.
伴随现象教育学、教育人类学、批判教育学等思潮的兴起,教师教育的哲学之思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和思维场域。教师进行哲学之思,成为有"思"的教育者,是教师理论建构和实践运思的逻辑起点,更是教师哲学价值思辨和哲学素养的必然诉求。文章从教师哲学理论之省思、哲学价值之辨思、哲学实践之运思、哲学素养之探思四个维度进行分析,阐释了教师哲学是教师对其职业进行探索与反省所凝练出来的一种爱与奉献、批判与传承的精神存在,最终关注个体与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中国教师教育思想的演进遵循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从学习日本形成封闭式教师教育思想起,先后经历了学习美国形成开放式教师教育思想、"以俄为师"形成封闭式教师教育思想以及当前开放式教师教育思想等阶段,体现了思想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逻辑。教师教育思想的"否定之否定"发展历程,反映了教育界对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教师教育思想"中国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师的主导作用时,曾这样说过:"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教课本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谬误,然后为之讲说。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对劳动技术教育进行新时代的重新定位:培养劳动价值观为劳动技术教育的本质目标;创造性劳动为劳动技术教育的重点;多元实践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准则。进一步审视发现,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技术教育面临诸多悖论,表现为对教育公平的美好追求与数字鸿沟之悖、教师教学的便利与教师素养的高要求之悖、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技术对人的异化之悖。缩小地区间教育信息化差距、提升教师素养和回归劳动教育的育人本质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技术教育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之实然,在对兰州市J小学为期两个月的课堂调研基础上,研究整理出小学课堂四类不良教师话语,并分析出各类教师话语背后隐含之教育问题,探究其成因并提出对策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教师合作文化的潮流中,人们对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误解集中体现在将之刻板地理解为消极文化、对之进行简单归因和全盘否定其价值等方面。重新认识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对于消解人们对其持有的固有偏见、选择适当的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变革方式以及正确处理它与合作文化的关系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学以学生为对象,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的认知与回应。结合教学实际,论证了应学生之所需的必要性。从前提和必备要素两大方面,对怎样做到及时有效回应学生之所需给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既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反思和探索,也是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引领。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学以学生为对象,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的认知与回应。结合教学实际,论证了应学生之所需的必要性。从前提和必备要素两大方面,对怎样做到及时有效回应学生之所需给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既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反思和探索,也是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引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言之道探讨真正教师的课堂教学之灵魂及其自我认同感。通过对不同类型教师课堂语言的对比分析,展现心灵之师的教学语言风格和内涵,揭示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同时探讨教师发展和改变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