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然后安排的活动是让一只杯子的水跑到另一只杯子中,最后才让学生感受空气。在课后拓展这一环节还安排了三个小实验:砖块里的空气、往漏斗里倒水、让瓶子里的红水流出来。  相似文献   

2.
空气默默地包围着地球,为地球的五彩缤纷和生机勃勃而存在着,任何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它!可同学们很少注意到它,那是因为,它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想了解它吗?下面几个实验,可以帮我们发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一些属性。一、不湿的手帕———空气有体积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像一盏台灯、一杯牛奶一样,空气也有体积。请你准备以下物品:手帕、玻璃杯、大盆、水。实验过程:⒈把干燥的手帕在玻璃杯底部塞紧。⒉在大盆里放满水。⒊将玻璃杯口朝下按进水里,没过水面。⒋沿竖直方向取出杯子。杯中的手帕湿了吗?———没有!实验原理:手…  相似文献   

3.
有趣的实验     
今天下午第二堂课的上课铃一响,陈老师迈着轻盈的步子走进了教室,手里还拿着一大一小两个杯子、几张白纸和一个装满水的脸盆。同学们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陈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注意看好实验的经过……”实验开始了,只见陈老师先用一只大杯在盆子里舀了满满一杯水,紧接着“哗”的一声,陈老师把大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只小杯里,满得几乎都要溢出来了。然后,陈老师又把一张小纸片平放在杯口。看看同学们,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跪在桌子上,个个脖子伸得像拎起的鹅,瞪…  相似文献   

4.
许多年来,初中物理中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老师们都演示了复杯实验:取一个盛满水的杯子,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开手以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但是实验时发现,用大半杯水、甚至水再少一些也能做成功:在一只杯口很平滑的玻璃杯中放上半杯水,  相似文献   

5.
第一册修改意见 第三课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 课文改为: 你知道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东西?除这些看得见的以外,还有什么东西? 这个“空”杯子是空的吗?把一条手帕塞进这个杯子里,使杯口朝下倒着压入水中,再慢慢从水中提上来,你猜手帕会浸湿吗?  相似文献   

6.
如图所示,在杯子里灌入半杯水,以纸片盖住,然后用手按着纸片把杯子倒转过来。当手松开后,水并不会流出。对于这个实验,通常教师的解释要点是:把杯子倒过来的时候,杯内水柱  相似文献   

7.
初中物理教科书里"大气的压强"的课文中一直沿用"将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水和硬纸片也不会掉下来"的小实验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课文中还同时安排了另外两个小实验).由于该实验取材方便、效果明显,在课堂演示中往往被教师选中.但值得提出的是,学生对实验的结果常常提出质疑:认为硬纸片不会掉下来,不是大气压的作用,而是被杯子"吸"住的.于是教师不得不再作解释,说:如果用手向下轻敲纸片(边说边做),水和纸片立即会掉下来.杯中的水重不是比轻敲纸片的力要大得多吗?开始水为什么没有将纸片压掉呢?可见是大气压将纸片向上托住的.这时仍有学生辩白:轻敲纸片时,纸片与杯口密合不好,杯子"吸"不住硬纸片了.可见学生依然没能走出"是纸片被杯子吸住"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1 大气压实验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130页图11-3实验能让学生认识到大气压确实存在。人教版教学参考书第148页也对这个实验作了明确说明:如果没有硬纸片,可用牛皮纸或马粪纸、普通白纸、塑料片等代替。实验时,把杯子倒过来的过程中要用手心把盖住的纸片按紧,当杯子倒过来后,让学生观察到水和硬纸不掉下来。这样做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只能证明空气向上有压强,但难以使学生理解空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二是如果实验中所选用纸片表面粗糙,稍不注意(如晃动等)就会造成空气进入杯中,当杯子倒过来后,纸片会掉下,水就洒出来了,实验也…  相似文献   

9.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不论是日月星辰、河流山川,还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物质最根本的属性是存在,在我们面前有一只杯子,不论我们用眼睛观察还是用手触摸,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果杯子里有水,把水倒掉,杯子并不空,实验可以证明里面还存在空气,把杯子中的空气也抽掉时,就得到了真空.但是现代科学表明真空不是  相似文献   

10.
覆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气压强作用的假设 历来的教材中,覆杯实验在物理教学中都被用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取一个玻璃杯,往杯子里面灌满水,再取一张比杯口略大些的不渗水的硬纸片(或塑料片、玻璃片)盖于杯口,用手按住硬纸片,将玻璃杯缓慢倒置后,放开按住硬纸片的手,水竟然不落下来。是什么力量把硬纸片和水托住了呢?仅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吗?如果仅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那么硬纸片上最多可以挂多重的物体呢?  相似文献   

11.
我在教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八册《空气的成分卜课时,当学生做完书中实验一后,讨论“水涌进杯子里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c第一种观点认为:水涌进林子里,说明杯子里的空气用完了。第二种观点认为:蜡烛燃烧只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杯  相似文献   

12.
我的新发现     
我热爱上科学课,每一节科学课上的实验,我都喜欢回家再重做一遍。今天课堂上我学会了找空气的方法:把一个杯子倒立竖直扣入水中,杯子一倾斜,有气泡冒出水面,说明杯子里面有空气。我像往常一样回到家准备再做一遍,看到妈妈倒了半盆热水正要洗头,我趁空儿摸了一个杯子倒立着竖直扣入热水中,杯子还没有倾斜,奇怪的现象就出现了:已经有气泡冒出来了。这是怎么回事?课堂上我做实验时,杯子倾斜一下空气才会跑出来,现在怎么还没等我倾斜杯子,空气就急着往外跑呢?我左思右想弄不明白。扑面而来的热气让我眼前一亮,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吧。为了验证自…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然后安排  相似文献   

14.
许多年来,初中物理中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老师们都演示了复杯实验:取一个盛满水的杯子,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开手以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但是实验时发现,用大半杯水、甚至水再少一些也能做成功:在一只杯口很平滑的玻璃杯中放上半杯水,盖上软硬适中的硬纸片后倒置过来,杯内的水和纸片仍能保持平衡,并不落地.出现的这一现象似乎跟上述的复杯实验的道理一样,当属一个细节罢了,但若深入地分析一下之后就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相似文献   

16.
梁佩之 《物理教师》2002,23(3):43-43
读本刊 2 0 0 0年第 1 1期《对两例演示惯性实验的质疑》文章后 ,有些观点不能和原作者苟同 ,这里想就两例惯性实验中的某些问题提出商榷 .初中物理惯性教学中两例演示实验是这样设计的 :一是把钢球放在硬纸片上 ,然后一起放在筒上 ,当把硬纸片沿水平方向突然弹出去时 ,钢球没有被纸片带走 ,却掉进了筒里 .第二例实验钢球换成鸡蛋 ,筒换成装有水的杯子 ,硬纸片换成了塑料片 ,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与前者相似 .原作者认为 :“钢球、鸡蛋没有被纸片、塑料片带走 ,表现不出钢球、鸡蛋具有惯性 .是因为在纸片、塑料片被弹出的过程中 ,钢球或鸡蛋不…  相似文献   

17.
百花园     
百花园物理绪论课上的一组实验在物理绪论课上设计一组生动有趣、简单易行的实验,可给学生打开一扇物理世界的窗口,使他们产生急于要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愿望,激发学习兴趣。实验一,取一个盛满水的杯子,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着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开手后,杯内的水...  相似文献   

18.
迷你百科     
为什么用吸管可以把饮料吸上来大家知道,有空气的地方就有大气压力。吸管插在杯子里,里面和外面都跟空气接触,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因此吸管里外的水保持同样的高度。如果用嘴一吸,吸管里的空气被吸掉了,吸管内的压力就比吸管外的压力小,这样,大气压力就会把饮料压进吸管,饮料就通过吸管跑到我们嘴里来了。  相似文献   

19.
智力快车     
有两个杯子,一个杯子里装着橙汁,另一个杯子里装有等量的柠檬水。取一匙橙汁放到装有柠檬水的杯子里混合均匀,然后从原来装有柠檬水的杯子里取一匙混合好的水放到装有橙汁的杯子里。问:最后是有更多的柠檬水在橙汁里还是有更多的橙汁在柠檬水里?  相似文献   

20.
覆杯实验是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经典实验,操作方法为:取一个杯子,将杯中装满水,再用一张不渗水的纸片盖住杯口,用手按住纸片将杯子缓缓倒置后,松开按住纸片的手,由于大气压强的存在,薄薄的纸片将托起整杯的水。很多文献[1-9]专门对覆杯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等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观点。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