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对高校、考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就业率失真现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分析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失真的关键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经验,提出第三方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措施,防止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失真,确保就业率的真实性,提高就业率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就业问题与对策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研究生的就业率自2004年起连年走低,甚至,有的省市研究生的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及专科生的就业率,出现就业率与学历倒挂怪圈.这一点从一些省份的就业率统计数字可见一斑,2003年全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r7%左右,自2004年起研究生就业率逐年下滑,从百分之九十几,到百分之八十几,再下降到现在的百分之七十几.  相似文献   

3.
近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中的"注水"现象亦频频被媒体曝光,就业率的统计问题被推到了风尖浪口,探讨如何理性看待高校就业率的问题尤显必要。本文对高校就业率"注水"现象产生的缘由进行分析,并对如何看待高校就业率统计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达95.77名,中职就业率连续四年超过95%。而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均就业率仅为70鬈,比同期中职就业率低25个百分点。可是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并未彻底改变,高就业率背后还有隐忧。社会上许多人对中职教育存在负面的评论。  相似文献   

5.
自教育部推行就业率以来,逐步形成以就业率评估高校一切工作的价值倾向,并将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率相关联.然而就业率的掺假,与专业的无关性,缺乏公信力却考验着就业率统计本身,而其对专业设置的影响更是既不利于高校专业设置的学科平衡,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也不符合实事求是.因此,应还原就业率统计在高等学校评估及专业设置中的既有位置,摆脱以就业率为首要目标的价值取向,使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符合其自身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待就业的定义和待就业率计算公式出发,从四个方面分析研究待就业率的原因和意义,并为了确保待就业率数据的科学,提出了建立待就业登记制度和待就业率保证制度等办法。  相似文献   

7.
《江西教育》2009,(7):76-76
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589.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64.24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77%。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是加工制造类,就业率高达97.56%;其次是信息技术类,就业率为96.55%商贸旅游和土木水利工程类就业率达到了95名以上,处于就业率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8.
关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就业率欣欣向荣、毕业生却工作难求的尴尬局面,社会各界提出了高校就业率的水分问题.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问题,不仅要靠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票否决"制度,更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2008年,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初就业率达到97.25%,研究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38%。高的初次就业率,一方面得益于学校的社会声誉、办学质量以及毕  相似文献   

10.
新办本科院校应正确认识毕业生就业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事关高校可持续发展,更关系新办本科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新办本科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和看待毕业生就业率信息公开,避免就业率认识误区;必须科学调整就业率统计指标体系,为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提供准确有效信息;必须按照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从而在根本上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全校有毕业生4128人,一次性就业率为83.19%,当年年底就业率为91.88%; 2009年,全校有毕业生4357人,一次性就业率为80.45%,当年年底就业率为90.98%;  相似文献   

12.
主体回归: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客观、高效地统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发挥就业率重要性的前提和基础。国内外在就业率统计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毕业生、用人单位主体地位的缺失是这些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二者的主体作用、进行动态化网络化就业率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2007年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48%,高于同期本科和研究生就业率,中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蓝领"成为就业新宠。据统计,陕西省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为118620人,就业学生人数为113255人,就业率达到95.48%;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1.8万余人,截至9月9日,研究生就业率为89.28%,本科生就业率为88.27%。  相似文献   

14.
对提高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率不高,不仅远低于普通本科的就业率,而且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有高校毕业生212万名,就业率为70%,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3%,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仅为55%;2004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68万,就业率达到73%,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4%,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就业率越高则表明高校办学实力越强,学生越受就业市场欢迎.就业率是民间评价高校的最重要指标,也是官方评价高校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因而高校,特别是名气不大的高校,都在为提高就业率而努力.部分高校对"灰色就业率"也是"难得糊涂".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研究》2009,(12):89-89
2009年,我国一半以上省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超过或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技能型人才受到企业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今非昔比,无论是利还是弊都与往日大不相同,在一些地方和高校已彻底违背初衷,其弊端日见明显,如:虚高的就业率迷惑了上级领导,也欺骗了人民群众;虚假的就业率影响了教师的威望,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就业率统计中的造假行为使参与者精神受到打击,心灵受到损害.事实上,就业率既不能搞大学排名也无须与招生挂钩,应该调整就业率统计方式,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析了当前高校就业率难以准确统计的原因,就业率作为教学质量指标的不完全合理性以及就业率造假问题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要从社会、高校、毕业生三方面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就业服务观,建立和完善各项就业制度与办法,形成良性就业与就业率统计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以笔谈的形式对改进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提出了几点设想,和就业率应该是有意就业的毕业生中实现了就业的人数比率,就业率应该细化等观点。  相似文献   

20.
教育     
《当代学生》2013,(7):10-11
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超大学生2013年2月27日,教育部发布《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这是国内第一份专门聚焦中职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统称为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就业率超大学就业率,表面上看,这表明中职发展前景好,可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