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1921年宗白华在德国留学并开始受业于艺术学独立运动的主将马克斯·德索(MaxDessoir)等人至今,艺术学在中国经历了从准备到确立再到繁荣发展的不同阶段。20世纪20年代的宗白华、40年代的马采、80年代的吴火与李心峰等人以及50至6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当时的"一院两所"主持的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的艺术学项目等工作,为中国艺术学科的确立作了理论铺垫;90年代,通过张道一、于润洋、仲呈祥等人的努力,艺术学在中国学科建制上得以确立;2011年,艺术学成为中国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即一般艺术学,generalart theory)成为一个一级学科,中国艺术学科进入繁荣发展期。  相似文献   

2.
艺术教育是艺术学理论学科下应用理论艺术学的分支之一,是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学科。其学科属性在于,它是一门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其研究对象在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的普遍规律和特性,以及这种传授的实践操作过程本身。艺术教育的实质在于人生艺术感涵濡,即以艺术品美感为中心的对整个人生过程的审美价值的直觉能力的养成过程。对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能力的涵濡,是人生艺术感涵濡的中心和基础,由此拓展到自然美感、社会美感、科技美感、宇宙美感等共通感的涵濡,共同组成人生艺术感的同心圆构造。艺术教育是以人生艺术感涵濡为中心的个体艺术美感的养成和拓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事实上,早在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并升格为一个新的学科门类时,一个最为核心的判断就应当毫无疑问地成为一面凝聚共识的旗帜:如果有一门从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建筑等最为古老的艺术类型到影视、设计、数字多媒体、装置、行动、混合媒材等现代、后现代艺术皆可涵盖的、被统为“艺术学”的学问,那么就自当有一种在形形色色的各艺术门类之间探索共通性,进而说明此“学”区别于其他学术之特殊性的“元理论”,方能回答此“学”何以成立。“艺术学理论”因而正是构成“艺术学”这一门类的核心支柱。  相似文献   

4.
2011年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之后,"艺术学理论"成为下设的一级学科,对于该学科之构架和建设的论证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当下社会语境为背景,分析"艺术学理论"在学科内部与外部的作用,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形成有关该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判断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数字媒介时代的到来,为艺术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理论要求、实践要求、人才要求和方向要求上,即艺术学的数字化延伸、艺术学从课堂走向应用的转型、多元融合的综合人才要求和艺术学的多向“突围”。从适应数字媒介时代对艺术学发展要求的角度看,目前艺术学还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即艺术学创新中实践能力不足、艺术学创新型人才不足、艺术学创新融合能力不足和艺术学创新的产业支撑不足。针对上述不足之处,艺术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创新发展:立足实践,探索创新理论;多元培养,打造创新人才团队;兼收并用,提升艺术学创新融合力;研学合一,培育创新产业。  相似文献   

6.
发端于美国的艺术型研究(Arts-based Research),是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研究的一种新范式。通过分析艺术型研究的缘起与发展、理论基础与价值、步骤与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可以丰富我们的艺术学研究方法和视野,弥补当下艺术学研究过于偏重思辨而缺少多样性的不足,促进艺术学研究方法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诗歌鉴赏理论研究以读者与诗歌艺术的审美关系作为主要课题。一部吸收古代传统理论和借鉴现代西方理念的,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诗歌鉴赏学》,应该建立在客体论、主体论、生成论、方法论等四个理论基点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严谨的、带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诗歌鉴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陈鹤琴现代儿童教育学说作为由中国人提出的系统教育理论,吸收了世界进步教育思想,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由目标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游戏、教学法、环境、家庭教育等内容组成的现代幼儿学说.这反映出中国教育家对于现代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的认知与追求,对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为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对当今的学前教育发展与幼儿园建设仍然具有方向性、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转向"是20世纪西方哲学领域提出的一种语言哲学思维,即突破语言自身的逻辑分析思维,体现出语言"艺术本性"的审美特点。语言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直接相关,现如今的"文化转向""空间转向""图像转向"等概念都是伴随着"语言学转向"以来的语言观念或修辞论变革出现的,以至到了21世纪,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依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南京大学赵奎英教授的著作《语言、空间与艺术》便是对"语言学转向"进行的一次新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乔治·迪基曾在不同论著中四次阐述其艺术体制论,主要分为前期和后期版本,它们在逻辑上是一以贯之的,即关注艺术品的非展示性特征,提供一个分类意义上的艺术定义。其大致观点为:第一,人造性是艺术的必要条件;第二,艺术品资格的认定有赖于艺术体制,该体制在惯例层面上运行,提供了呈现作品的框架。迪基理论中的"体制""授予""欣赏"三个关键词共同塑造了艺术体制论的鲜明特质,同时也成为其他理论家聚讼的焦点。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考察,可以看出迪基的艺术定义本身仍有一些局限,但它凸显出艺术所置身的体制语境,开启了一种界定艺术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的美学(包括艺术学)具有“反体系”的诗化特征,是一种“星丛式”的思想集合体。宗氏这一“星丛式”的美学,从本体论看,它是生命(机体主义)美学;从艺术学看,它是艺术的形上学;从经验论看,它是创造论的诗学。这个美学模式建构的过程,先后受到怀特海的机体主义、佩特的唯美主义和帕克的表现主义等英美思想传统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培养目标,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针对艺术学的特点,从艺术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教学管理、分类培养改革以及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剖析,以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23年4月7日至9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高峰论坛在杭州师范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和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共同主办,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承办,美育学刊杂志社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4.
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是跨艺术学中的音乐、美术和舞蹈等三个二级学科的艺术综合类专业,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必将涉及到音乐、美术和舞蹈等艺术学的三个二级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包含吹、拉、弹、唱、说、写、舞及绘画等诸多专业技能,鉴于艺术教育专业面广、范围大,意在抛砖引玉,从功能、现状、定位以及问题等方面对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办好艺术教育专业、培养好艺术教育人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反《乐记》其"乐者,所以象德"的功能性论见,运用魏晋玄学"校实定名"、"辨名析理"的方法,系统地探讨涉及到了现代音乐审美体验理论中的诸多重要命题,例如音乐的本质、曲调以及"礼乐之情"等艺术本体论上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套具有深远意义的音乐理论。音乐美学的研究从历史上看,一直存在自律派、他律派等不同观点的争论,而其中对音乐与情感关系探究的争论尤为激烈,它涉及到了音乐的本体、审美、功能、主客体的关系等关键词。《声无哀乐论》中音乐审美的借鉴,对进一步认识音乐美自律视野下的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的主体性与主体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人们围绕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形成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师生教材三主体论"、"主导主体论"、"互主体论"等观点。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师生同为主体,相互作用。只是从一个新的视野和角度探讨和认识这个问题,以推进主体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武术技术形态的“艺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武术的技术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艺术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武术的"艺术属性"展开讨论。研究表明:"武"与"舞"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是交织在一起并行发展的,"武舞"为武术在技术形态上形成"艺术性"奠定了基础;在兼具"技击性"这一实用特征的同时,武术的技术动作也表现出了"动作美"、"意蕴美"和"意境美"的艺术特征;充满"艺术性"武术技术动作包含着对技击真实的再现和技击情感的表达,它们构成了中国武术技术形态的艺术表征。故此,中国武术在技术形态上具有鲜明"艺术性",这是从艺术的视角对中国武术作出的一种全新表述和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道德意志自由本体能否"呈现",人对此本体是否具有"智的直觉",是20世纪新儒学理论代表牟宗三与康德对判的中心论题,也是牟宗三新儒学核心之心体论拱心石.这一争论聚焦于心体是否可能以"当下顿现"取代对未来的信仰.牟氏的心体圆顿缺乏实践中介而终究落实于心体自身的审美境界感,并以更为自觉、强烈的现代性时间观批判重构了康德判断力批判.牟氏道德哲学及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现代性意义实质是美学性的.牟宗三哲学的美学性质是超出牟氏儒家伦理本位情结并被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与中国美学史均忽视的一大课题.牟氏坚持道德心体超出审美境界的本体"呈现"与"直觉",实际突破了通常囿于艺术形式美与情趣生活美的美学视域而凸显出作为伦理行动的美.牟氏的道德理想主义心体论复现并发展了作为中国儒家美学深层代表的伦理行动美,而中国美学研究长期以道家美学及艺术学研究为主干.牟氏围绕伦理审美境界对心体意向宏大而精微的研究,客观上为20世纪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并成就了一种根基于中国传统的元美学.  相似文献   

19.
艺术学概论是多数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必修理论课。基于美术学专业特性和齐鲁文化特色进行教学改革,可以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层面进行教改,其核心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材内容依托选定的教材,融合理论课、艺术考察课、论文指导等,形成完整的教学建构,落实理论掌握和应用。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建构:一是结合齐鲁造型艺术的历史考察艺术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二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齐鲁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三是探讨齐鲁艺术文化在艺术接受理论中的范例意义。  相似文献   

20.
"暴力美学"是由"暴力"与"美学"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汇相结合、经由纯粹趣味的追求演变成的一种电影风格和形式体系。作为一种美学主张,暴力美学消解了观众对暴力的恐惧,提供给观众特殊的形式感,承载着伦理与教化,折射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本文以暴力美学为切入点,探讨东西方暴力电影在场景铺排、艺术展示和表现方式上风格迥异的美学表达,通过对东西方电影中暴力美学运用进行比较,审视并深度挖掘电影中暴力美学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