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 1962年以来采集的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样品进行培养实验,以研究退耕还林 40年来土壤氮的动态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对土壤氮库矿质化的影响.供试土样在专门设计的矿质化培养系统中,以温度 30℃、通气并保持土壤湿度的条件下培养 30d,以 2mol LKCl溶液浸提培养土并测定其氮含量.结果表明,土壤矿质氮及全氮含量均在造林的头 2 0年迅速下降,在 2 0年的林木生长过程中,生物吸收积累了土壤中约 80 %-90 %的有效氮,表明耕地中施入的氮对树木早期生长有着重要作用;树龄达 40年时,土壤原有矿质氮的 5 0 %-80 %已返还土壤.这一结果表明,森林地被已成为土壤营养的重要来源,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这种有机质可成为可持续利用的土壤氮资源.  相似文献   

2.
土壤微生物在维持和提高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连续2年(2014和2015年)的小区施肥控制试验,探讨高寒草原土壤剖面微生物量碳、氮对氮、磷肥添加的响应。结果如下。1)施用无机氮、磷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层,其均值分别是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1.67倍和1.28倍。2)单施高量氮肥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N2P0(15g N/m2,0g P2O5/m2)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分别比空白处理显著降低60.39%和29.2%;在施磷肥的基础上增施氮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当施磷30g P2O5/m2时,施氮15g N/m2处理0~1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比不施氮处理增加61.54%,差异显著。3)单施磷肥各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相对于空白均无显著差异;在施氮15g N/m2的基础上增施15和30g P2O5/m2磷肥,0~1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比不施磷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59.8%和279.98%,10~2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53.78%和38.66%;施磷7.5g P2O5/m2时,10~20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比不施磷处理显著增加68.35%。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新疆典型山区草地——高寒草甸、亚高山草甸和山地草原的野外实地监测,在草原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生物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碳、氮特征研究结果比较基础上,讨论了围栏对天然草地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围栏后草地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的提高,使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土壤温度明显减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氮的恢复,但出于土壤有机碳、氮的积累相对较慢,大部分又积存在土壤表层,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围封的尺度。  相似文献   

4.
柴河流域土壤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PS定位,于2010年在柴河流域采集土样50个,对其全氮、氨氮和硝氮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半方差函数分析的结果看,土壤全氮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性,而土壤硝氮和氨氮的空间变异是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研究揭示了柴河流域土壤全氮、氨氮、硝氮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土壤肥力评价和养分资源精准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活污水中约 80% 的氨氮来自尿液,收集尿液并脱氮处理可极大减轻生活污水处理负荷.本实验用Ti/RuO2-TiO2 电极作为阳极,不锈钢板作为阴极,在有机玻璃电解槽中研究考察电流密度(20~100 mA/cm2)、储存尿液初始 pH(9~12) 以及 NaCl 投加量(4~16 g/L) 对储存尿液(250 mL)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最佳脱氮工艺参数为:电流密度 80 mA/cm2, 初始 pH 在 11 左右,NaCl 投加量为 8 g/L,电解时间达到 270 min.在此最优化条件下,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是91.83%和88.34%;处理 1 L 尿液消耗 0.311 kW·h 电能.可见,该方法具有快速、低能耗、高效优点,在源分离尿液氮处理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利用普通克里格方法对柴河流域50个土壤采样点2011年测定的全氮含量平均值进行插值分析,探讨变异函数模型的选择和模型参数的设置对插值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半变异函数模型为指数模型,最优插值参数为块金值0.019 6,偏基台值0.239 24,变异方向角度75°.应用上述优选的参数对柴河流域土壤全氮含量进行空间插值,得到了高精确度的插值结果.  相似文献   

7.
模拟了海洋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对海水中NH4+-N、NO3--N浓度的贡献.通过实验,观察到海水中NH4+-N的浓度与沉积物和海水的混合比例成负相关.在不同振荡速率的试验中,60r/min振荡速率下的NH4+-N浓度逐渐降低到三种速率中的最低,120r/min振荡速率下的NH4+-N浓度升至最高.所选海区的沉积物在再悬浮过程中细粒径沉积物对上层水体NH4+-N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中粒径沉积物、粗粒径沉积物.海水中NO3--N的浓度与混合比例和振荡速率均成负相关.粗、细粒径沉积物在试验过程中对水体的贡献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中粒径沉积物对水体的贡献要大于粗、细粒径沉积物的贡献.再悬浮过程中沉积物对海水中NO3--N、NH4+-N的贡献主要来源于KCl浸取态氮和HAc-NaAc浸取态氮。  相似文献   

8.
天水市三县区果园土壤氮、钙营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当地果实缺钙造成的果实苦痘病、水心病、贮藏溃败等生理病害,调查了天水市三县区苹果园土壤营养状况,结果表明:天水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约在1%左右,属于贫瘠土壤,但土壤中速效氮的含量在20|40cm和40~60cm土层中有累积现象,与山东棕壤相比,天水地区的交换性钙略低,而总钙量比其高46.9%,可能果农在土壤管理方面长期过量施用化学氮肥使石灰性土壤表层交换性钙含量逐渐降低,因此合理施肥,加强土壤管理对促进天水地区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氮气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油气田的开采、完井及修井等领域,但是目前油田使用的成套制氮注氮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配件供应及维修服务困难,严重制约了氮气工艺在油田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为满足油田生产的需求,研制性能可靠、运移便捷、结构先进、价格低廉的成套制氮注氮设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0.
针对稠油油田产油量持续下降的状况,为提高原油采收率,胜利油田积极引进了三次采油的注氮新工艺、新设备,开辟增油新途径.在选型过程中,对制氮方式进行了分析,最终选定通过分离膜获取氮气,以满足油田生产的需要.重点介绍了注氮设备的工艺流程、工作原理及重要部件的选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选取一条典型入滇池河流大河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了大河周边地下水氮污染的状况,并对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大河周边地下水三氮污染十分严重,时空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地下水中三氮含量变化与降雨量、空间位置、地下水位埋深和氮肥施用量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合成了1-苯并噻唑-3-(2-硝基-4-甲氧基)-三氮烯试剂,研究了该试剂在表面活性TritonX-100存在下与Hg2+的显色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pH10.2的硼砂一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汞与显色剂可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其摩尔吸光系数为1.63×1051.mol-1.cm-1.汞量在0~14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方法用于工业废水中汞(Ⅱ)的测定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主要阐述海洋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式与分布、氮的早期成岩和去营养化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以及氮与生物特定种群的关系等,探讨了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氮循环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与生态系的关系,以期对研究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氨基三氮唑羧酸与取代芳香醛反应,合成了7种5-羧基-3-氨基-1,2,4-三氮唑类席夫碱,通过UV,IR,1HNMR和元素分析对所有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是(苏教版化学必修1)“硫、氮和持续发展”专题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本人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使其更有趣、更环保、更简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碳氮双键的还原过程、腙的异构和希夫碱的还原三个方面概述了碳氮双键的极谱研究现状 .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室内恒温控湿好气培养法,研究了掺混不同C/N比有机物料土壤中有机氮的矿化进程,及有机碳源添加对其的影响。培养 30周的结果表明:掺混大豆粉的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最快,在第 30d时达到最大;掺混玉米秸粉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最慢;有机碳源的添加明显抑制了有机氮的矿化进程,但这种抑制作用只是暂时的,最终将以有机氮的矿化分解为发展总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杉木采伐迹地轮作马尾松后的土壤肥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长汀县楼子坝国有林场杉木连栽(AA)、杉木—马尾松—杉木(ABA)轮作及杉木—马尾松轮作(AB)等3种利用方式林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三种林地更新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及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和全氮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物理性质方面,上坡的不同土层表现出杉木—马尾松—杉木轮作下的土壤水分条件比杉—杉连栽地的土壤中相对较好,而在中坡和下坡各个土层则没有明显规律;上坡和下坡的杉木—马尾松—杉木轮作下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规律较为明显,均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但中坡不同林分类型及不同土层变化规律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土壤含氮量和光照条件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子。为了定量化亚热带红壤区杂交构树光合作用和光响应与土壤氮添加量的关系,采用Li-6400光合测定仪等设备,测定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千烟洲试验站土壤氮添加量梯度条件下的杂交构树光合过程,并利用修正直角双曲线模型对净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杂交构树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为24.2和1 147.6 μmol·m-2·s-1,有较强的光环境适应能力,在800~1 200 μmol·m-2·s-1的光照强度下,杂交构树均能保持较高的光合效率;添加含氮46%的尿素22.5 kg/ha,可促使杂交构树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12.8%,净光合速率提升66.8%;土壤氮素添加能明显改变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等叶绿素荧光参数,但对光化学猝灭参数和非光化学猝灭参数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20%~80%填充率和5~20 h水力停留时间HRT条件下,以4种生物栅为载体进行江苏宜兴澄渎内河中试点河段水体凯氏氮(KN)和总氮(TN)净化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HRT和填充率下,4种生物栅对KN都有明显去除,且1#、2#、4#生物栅对KN去除与填充率无明显相关性,3#生物栅在20%~80%填充率下对KN去除呈现出对应增加.对于TN,相同HRT和填充率条件下,2#生物栅处理效果最优、1#生物栅和4#生物栅处理效果次之、3#生物栅处理效果最劣.除3#生物栅,其他生物栅填充率与TN净化效果呈正相关,生物栅填充率在0%~60%时,反应槽内生物密度从1.1 g/L上升到3.4 g/L,进而水体TN去除随着填充率增加而迅速增加,而填充率在60%~80%时,生物密度从3.4 g/L增加到4.5 g/L,但水流流穿生物栅阻力增加,致使部分水体难以与内部生物栅直接接触而不能充分发挥生物栅实际功效.在最大填充率80%时的净化效果与填充率60%的净化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选用生物栅填充率60%可达到水体KN和TN控制和削减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