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1 毫秒
1.
随着社会发展程度提高,各大媒体也在不断地调整节目类型,努力适应受众的需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是应该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和正确宗旨的,如果为了赢得高收视率,迎合受众而有意的讨好受众,这是极不应该的。媒体改革要的是研究怎样把节目做得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以多姿多彩的方式去博得受众喜爱,而不是用一些恶劣的手段和媚俗的内容去影...  相似文献   

2.
赵文敬 《新闻世界》2009,(12):126-127
社会转型期,普法的重要性凸显,相应的普法节目应时而生。《今日说法》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接受美学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把“读者中心论”作为制作该栏目的第一要义,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追求超出受众的“期待视界”。  相似文献   

3.
韩云  王佳 《新闻世界》2009,(8):137-138
信息的全球化和全球化大众媒介的发展,成为“全球化”的核心推动力。但是全球化信息被受众所接受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不论全球化信息的传播者秉承着何种目的进行传播,但是当信息最终到达受众,能够取得多大的现实效果却是传播者难以预料的。在传播过程中,国家、媒体和受众是最重要的过滤器。同时,全球化信息的传播效果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通过过滤之后的全球化信息在日积月累之中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也深刻地影响着受众。  相似文献   

4.
在新兴媒体和各类晚报、都市报的不断冲击下,党报在增强其权威性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亲和力,拉近与受众的亲密关系。这需要党报借鉴接受美学研究法,坚持受众本位,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不断满足受众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进而改变其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增强亲和力,从而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注重受众态度 提高传播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晓强 《传媒》2011,(3):70-71
受众接受信息的效果如何是衡量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作为传播者,媒体应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注重其心理需求。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一家媒体来说,注重受众态度,提升传播质量,是制胜发展的关键,是媒体生命力所在。受众心理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心理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这是因  相似文献   

6.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受众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的博登湖畔,两个年轻的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接受美学思想,把传统意义上处于配角地位的读者引向了文学活动的中心,构建了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崭新格局,破天荒地把人们的思维视线从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引向了接受活动。接受美学的兴起与传播给现代广告业以极大启示:这就是广告受众中心论理念的形成。“受众”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上的解释是: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受众”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是信息的目标。美国消费行为学家威廉·威尔穆曾说过:“受众是实际决…  相似文献   

7.
沙笑慧 《新闻世界》2011,(11):61-6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它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新闻传播活动同样经历了由“注射论”到“受众本位”的转变,而受众本位与读者中心有着相似的特点。本文以(《走近科学》为例,浅谈接受美学对于新闻节目制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周淞铖 《视听界》2015,(2):87-91
由于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电影作为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形态的威胁,新媒体对受众进行分割,导致电影受众被细化和分流,受众的观影方式已经改变。受众接受电影从单一的被动方式转变成双向的主动方式。本文试运用电影学和传播学等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在受众互动接受的过程中电影大数据的特点和作用,描述和解释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电影受众互动接受的方式以及电影大数据的运用模式。  相似文献   

9.
佟文娟 《新闻知识》2012,(12):51-52,48
接受美学是在对纯本文主义和纯结构语言运动的反拨中形成的理论,其核心是从受众的接受角度确立了受众的主体地位。虽然接受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读者,但是其理论对广告文案创作似乎更具价值,尤其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为提升广告文案写作水准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闫斐 《记者摇篮》2007,(7):55-55
新闻传播过程从其形式上看,是一个借助新闻语言或图像进行的符号传播活动。不同媒介借助不同的符号作用于受众,产生传播效果。受众在接受不同媒体的传播时,不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美学思潮。所谓"接受美学方法",就是从读者与作品的相互关系中研究文学作品接受过程的一种方法。新闻传播学中的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纸、杂志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等。  相似文献   

12.
姜薇薇 《大观周刊》2011,(13):35-36
接受理论在文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接受理论改变了传统作家与作品的模式,从一个新的视角展开对于作品的审视,使读者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而促进了文学的演进。本文将从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接受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以及如何将接受理论很好的融合和应用于基础教育之中来展开探讨。接受理论从受众出发,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情况。将它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它能够改进教育教学传统的死板方式,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气氛,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3.
朱斌 《新闻世界》2013,(11):17-18
新闻故事化具有易读性、贴近性、娱乐性和人情味等特性,备受当今媒体推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新闻故事化,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对新闻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提升传播效果,丰富新闻的表现手法等,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结合接受理论基本观点,提出了新闻故事化的几点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连娜 《东南传播》2011,(5):54-55
"红段子"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自诞生以来迅速被大众接受并自觉参与到创作和传播中来,这说明"红段子"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红段子"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受众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在创作和传播中读者和作者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同时,"红段子"不仅符合受众的期待视界,并且其创新模式更加超越和拓展了受众的期待...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赋予了读者前所未有的中心地位.而在新闻传播的收受活动中,受众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照下来看,受众的新闻收受依次经过了选择、解码、解读和编码4个维面,实现了"自我"与"他者"(新闻传播者)视野的3次融合,并与新闻传播者构成了双主体结构的互动循环.  相似文献   

16.
王坤 《新闻知识》2012,(1):85-86
对任何一门艺术来讲,受众的接受标志着艺术的最终完成。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作为受众,看到的影视艺术作品期待能与自身的心理模式相契合。本文从期待美学和传播学的视角,剖析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而探析影视艺术的创作要在满足受众期待视野的同时,积极引导受众树立高尚的情操,并且在期待中不断寻求创新,寻求创作者目标和受众接受达到完美的契合,以期对影视创作提供有益的指导,让更多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诞生。  相似文献   

17.
吕美  王京山 《新闻传播》2005,(11):11-13
受众接受机制研究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要促进受众态度的转变,大众传播就要向人际性传播的靠拢。在大众传媒争取受众态度层面的改变上。最具情感色彩的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尊重受众的需要、接受方式和接受能力。是与受众进行深层次交流的关键。同时。大众媒介要改变态度,满足用户深层次需求。了解和尊重受众的需求,这样大众传播才能较好地完成所担负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肖娜 《新闻知识》2007,(3):73-74
受众接受分析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它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受众对媒介产品的解读、理解、意义生产及感受上。其实,媒介或其产品的成功无疑就是受众对其的接受。那么,受众如何理解并生产媒介产品的意义,什么促使其这样理解,理解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就应该成为媒介最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面对众多的新闻事实,哪一个价值最大?该如何去选择?在传统的新闻价值认知中,新闻价值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媒体人的主观判断,而忽视了或者说轻视了受众的感知。在新闻学中就有一种需要与使用理论:媒体的一些精心打造的新闻栏目无人问津,而一些并不被看好的节目却收往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所以从另一个层面讲,一个新闻事实或者一篇稿件的新闻价值的选择更应取决于受众的喜好。借鉴接受理论来判断新闻价值的大小,对媒体人或许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财经》是一份高端商业财经类刊物,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编辑理念,对新闻进行全方位报道和深度调查,其观点先锋,评论厚重。本文选取接受美学理论,从受众接受,隐含读者,期待视野三个向度出发,探析《财经》取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