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正5.捺法:提按顿挫潇洒俊迈(1)捺画的基本写法《颜勤礼碑》中的"捺"特点鲜明,极具张力和气势。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厚重感。多数捺画都需要充分铺开笔锋书写,一般都比撇画粗壮有力,在一个字中显得较为突出。二是节奏感。对于比较长的捺画,起笔稍快,笔画中段行笔舒缓,收笔敛锋慢慢送出,形成尖利的出锋效果。一般藏锋起笔(如起笔与其它笔画衔接,可不藏锋),形成"蚕头",再转笔向右下;中锋行笔,逐渐铺开笔锋,使笔画渐粗壮;铺锋达到充分时,短暂停笔,迅速收拢笔锋,并顺势回笔轻压;最后,笔锋慢慢提起,适  相似文献   

2.
正3.点法:逆入回收,饱满有力《颜勤礼碑》中点的写法比较多样,如果按收笔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收笔回锋点和收笔出锋点两类。(1)收笔时出锋一般写法是藏锋起笔,自右下向左上逆笔蓄势,再向下按笔略顿,然后向左略顿或回锋收笔。收笔回锋(有时只需有回锋意识,未必有回锋动作)的点,笔锋藏在点中,含蓄凝练。(2)收笔时回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向右上出锋。书写技法是:藏锋起笔,略顿,向右下行笔,并回带蓄势,再向  相似文献   

3.
正第八讲捺法捺画主要有三种形态:斜捺、平捺、反捺。斜捺自左上入笔,渐行渐按,至右下最重,最后提笔出锋;平捺是斜捺的变化,区别在于倾斜角度不同,一般居于汉字下方;反捺是根据构字的需要,把长捺收缩为短捺,并改变屈曲形态,写成长点的形态,书写时轻落笔,在行笔过程中加大压笔深度,最后回锋收笔。《石门铭》的捺画书写,与其浑穆飞逸的书风对应,捺画写法多用圆笔,饱满厚重。书写时须顿  相似文献   

4.
正四、长撇长撇,古人称之谓"掠法"。清冯班《钝吟书要》中说:"掠如蓖之掠发,此乃斜悬针而末锋飞起,宜出锋处送笔力到而匀,不可半途击出,则无力而瘦弱。"故作掠之法,颈部要细,腰部势微婉曲,宜肥劲有力。唐颜真卿《八法颂》说:"掠仿佛以宜肥。"出锋时当以腕送,饱满尖锐,万不可作虚尖斜拂之状。而柳宗元《八法颂》则说:"掠左出而锋轻。"如是则一  相似文献   

5.
正4.捺捺,常以"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来诠释。在书写时,应注意头、颈、尾之间的微妙变化,切忌生硬、僵直、呆板。标准捺写法要领:(1)逆向藏锋;(2)轻转;(3)中锋右下均匀行笔至捺底;(4)保持上沿平滑,同时下沿逐渐收笔出锋。书写"捺"时,因用笔的轻、重、提、按、转折等方面的力度不同,会呈现出"千姿百态"之状。本小节,主要将捺分以下几类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6.
二、人字头 图21-1、图21-2是《史晨碑》中的两个"命"字,写得非常舒展,确确实实起到了"上盖下"的作用,其人字头的撇画的收笔处都重按.图21-2的"命"字的撇画的收笔处,不但重按,而且还向上挑起,与捺画形成笔断意连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明朝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但笔者在研读《魏公子列传》一文时,发现教材对太史公这篇"得意文"的翻译有一处值得商榷。现将涉及的原文相关语段摘录如下: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  相似文献   

8.
正陈家骅书友的楷书中堂,气息雄浑,笔致沉厚,点画线条饱满,具有较好的笔墨张力。其起收笔藏头护尾,笔画较少出锋,藏锋处多用圆笔,收笔处笔锋较为含蓄,如"厚""幼"二字竖钩的写法。另外,落款用笔追求颜体厚重自然的笔画特点,稍有何绍基轻松灵动的笔意,整体较为自然流畅。其不足之处在于字形结构的处理不够稳定,未能  相似文献   

9.
正四、捺画的写法捺画古代称"磔",系以形命名。捺画在隶书中同波画一样,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笔画。捺画的写法与波画的写法基本相同,最大的区别是行笔方向发生了变化。1.书写步骤如图14-1所示,捺画的写法可分解为四个步骤:(1)向左上方逆入,入笔要轻。(2)转锋向右下方行笔。(3)一顿之后拖、转、提,写出捺脚。顿,即顿笔,笔锋行至捺脚处重重按笔,使捺脚写得厚重。  相似文献   

10.
正姿:先露锋入纸,后快速移笔向上,再重顿笔向下部出锋完成点画,重笔藏锋后渐轻行笔挑出;接着写短撇,露锋转而以藏锋下笔,然后轻行笔弯弧度撇出,与提叠加收笔。在短撇的中部轻下笔,写短横,再转折后重下笔轻收笔,写另一个短撇。最后,写出短横反捺,完成字的上部结构。后重行笔写短撇折,收笔处稍回笔,或作空中回锋。  相似文献   

11.
对自己微笑     
编者推荐:起笔用"长相"——实写;收笔用"自信"——虚化;中间写"笑"的矛盾及其解决过程。此文还需要升格:卒章的"自信"宜用情节出之,以同全文记事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2.
正起:露锋尖笔写横,逐渐加重至收笔处向左上挑起。然后,藏锋作竖,收笔处轻提向左挪动再藏锋作横,渐提笔至横末端,提笔连带作横撇。折回锋,先重后轻横向行笔,至后段加重右斜上行笔,后收笔微挑起回锋。这个平捺的写法不同于一  相似文献   

13.
正二、横画横画又称为"勒",所谓"勒"有愈收愈紧之意,发笔时要逆入,收笔时要回顾,行笔时要意有所顾,逆势涩进。《禁经》所谓"画如长锥之界石",喻其行笔不可有光滑浮薄之意。凡写长画,当于不平中求平,使其画势上平而下呈拱状,犹如覆舟之状,切忌上平下亦平,则板  相似文献   

14.
正点叶1.介字点极难画,每笔要送到底,收笔处要圆浑。2.圆点。山水画中点叶的种类不一,而以圆点用处较广。其点法,笔锋平均着纸,笔尖在墨痕中间,从空直下,有如鸡啄米,这样就圆。有次,见稀疏雨点着于水泥地上,圆浑饱满,沉着痛快,得未曾有,想到巨然《秋山问道图》大圆点,因此悟入圆点法。  相似文献   

15.
正二、平画的写法隶书中将那些不带波脚的短横,称为平画。1.书写步骤如图12-1所示,平画的写法可分解为四个步骤:(1)向左下方逆入(也可向左上方逆入,但向左下方逆入更便捷),入笔处在顶端稍右处。《乙瑛碑》写平画下笔大多比较轻捷。(2)向右折锋。折锋时手腕向外翻(虎口向右),笔管稍微向右倾斜。(3)向右行笔,渐行渐把笔管竖直,并将入笔处笔锋藏住。顶端可方可圆,可介于方圆之间。(4)回锋收笔。实收空收皆可,初学宜实收。2.平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锤炼笔画发展横势栾棋天先生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追求异趣的书法之作,运笔活脱自然,善于用笔锋,笔画富有弹性,极见功力。如:张、逸、人字中的捺画,涩而畅,质量上乘。张、马、奇字中的钩画,指力和腕力好,写法有别,基本功不错。  相似文献   

17.
(三)提与按沈尹默《执笔五字法》中说:用笔之要,首在按提;提按得宜,性情乃见;所成点画,自有意致。书法线条的变化,主要通过提按顿挫的用笔体现。提就是把笔锋往上抬起,按就是把笔锋用力往  相似文献   

18.
正2.竖法:万毫齐力,浑厚刚健(1)竖画的基本写法《颜勤礼碑》的竖画有多种形态,作为主笔的竖画往往粗壮挺拔,就像人的双腿一样坚实有力,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起整个身躯。因此,这种具有支撑全字作用的竖画,在书写时要表现出力量感、稳定感,需铺开笔锋,全力以赴。书写过程:起笔多藏锋,欲下先上,逆向取势,入笔果断;向右下方稍作顿挫,保持中锋,  相似文献   

19.
正《谯周帖》[释文]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第一行:"高、尚、不"三字格调高古,沉着痛决,可见襟怀气度。三字的圆转处各极其思,宜细心参悟。第二行:"出""在"两字,出探抒意,别是一奇。"人"字之捺,英风竦飒。第三行:"人"字和前行之"人"字相照应,气脉隔行不断。  相似文献   

20.
提也称挑,古称"策",有鞭策之意。写提画,就如鞭之策物(即"抽打"状),其用力在策本(起笔),得力在策末(收笔)。提画,用笔虽然简单,但在书写的时候,切不可一扫而过,虎头鼠尾。提画在不同的字中,长度和角度略有不同。一、提的写法书写提画,起笔顺锋向右下切入写点,点后略带侧势向右上行笔,边行边提笔,出锋收笔。起笔短促有力,力透纸背,提笔出锋,力贵迟涩。这样写出的提画,自然是笔短意长,势在飞动。如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