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司马迁作《史记》,在《太史公自序》章中说:“周道废,秦拨长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这段文字中的“金匮”一词,辞书出版社的《辞海》解释为:“古时政府设立的藏书之所”(三卷本第3874页)。这条注释的依据是唐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一书。司马贞对“石室金匮”一词索隐  相似文献   

2.
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的初衷是要续补《史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程没能完成,进而改为注解,因而《史记索隐》中也常常体现司马贞补《史记》的残留痕迹。古今学者对司马贞及其著作的研究多集中在"三家注"之一的《史记索隐》上,对司马贞的补史工作或是视而不见,或是只作只言片语的讨论。然而,明确司马贞续补《史记》的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在《索隐》中的体现,是我们做好《史记索隐》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史记·东越列传》:“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东海王国都城东瓯,刘宋裴《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今之永宁也。”唐人司马贞《索隐》引三国吴韦昭曰:“今永宁。”姚氏云:“瓯,水名。”《永嘉记》:“水出永宁山,行三十馀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史记》第九册,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 979- 2 980页)闽中郡治东冶,《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今建安侯官是。”《索隐》引徐广云:“本建安侯官是。…  相似文献   

4.
《史记·商君列传》云:“事末利及怠而贪者举以为收孥”。这就是商鞅变法制定的抑末政策。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这句话说:“末谓工商也。盖农桑为本,故上云‘本业耕织’也。怠者,懈也,《周礼》谓之  相似文献   

5.
《史记·高祖本纪》疑诂张家英近年研读《史记》,时有所疑,间作札记;复不自量力,思为之解诂.传世最早之《史记》训释文字,为裴《集解》、司马贞《索隐》与张守节《正义》,三者合称“三家注”,附见于通行之全本《史记》;其收集资料之较全者,则为日人泷川资言之《...  相似文献   

6.
自从《三国志·蜀志·秦宓传》记载了宓给王商的一封信后,司马相如的生平中便多了一个“东受七经”的故事。这封信作如是说:“蜀本无学士,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于是蜀学比于齐鲁,故《地里志》(按,即《汉书·地理志》)曰‘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继之,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便以“案,秦宓云‘文翁遣相如受七经’”注释司马相如本传中“相如既学”一句。于是,相如于入朝为郎前曾受文翁派遣东受七经的说法便出现了。但是,这个说法与《汉书》的相关记载发生了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7.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高中第四册文言基本编目 ,但有两处注释欠妥 ,就此提出我的看法 ,以供参考。一注出现在侯嬴献计让如姬去偷兵符 ,原文为“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如姬资之三年 ,自王以下 ,欲求报其父仇 ,莫能得。”注 :“资之”记住这件事。资 ,蓄积。这一注释虽然与《史记》中唐代司马贞索隐基本相符 ,但具体提法上仍值得商榷。原“索隐”旧解资之三年谓服齐衰也。今案 :资者 ,蓄也。谓欲为父复仇之资蓄于心已得三年矣。司马贞依文断义 ,是很费了些心思 ,他的意思似是说如姬为替父复仇已蓄谋筹划多年 ,而课本简单地理解为“记住这件事”…  相似文献   

8.
《荆轲刺秦王》 :“(秦王 )遂拔以击荆轲 ,断其左股 ,荆轲废。”“废”字注 :“残废 ,伤残倒地。”“废”疑为跌倒义。《韩诗外传》第一卷第二十一章 :“楚白公之难 ,有庄之善者 ,辞其母 ,将死君。……比至朝 ,三废车中。其仆曰 :‘子惧 ,何不反也 ?’曰 :‘惧 ,吾私也 ;死君 ,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台湾赖炎元《韩诗外传今注今译》注 :“废 :坠 ,跌倒。”跌倒义是。《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王暗口恶叱咤 ,千人皆废。”司马贞《索隐》 :“孟康曰 :废 ,伏也。张晏曰 :废 ,偃也。”偃伏虽有别 ,其为跌倒则一。此文“…  相似文献   

9.
孔子生年问题是完全有条件研究清楚的。孔子当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一方面系由实岁与虚岁转换所致误,另一方面系由周正与夏正转换所致误。司马贞《史记索隐》所谓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盖以周正十一月属明年之说当正确,司马贞所见之《史记·孔子世家》后序孔子卒云七十二岁与今本异实际上暴露了实岁与虚岁转换是确定孔子生年之关键问题之一。孔子生于夏历八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七日皆不可信。一言以蔽之,孔子当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夏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唯有如此才合情合理,才不至于有失圣人之体面。  相似文献   

10.
近年研读《史记》,时有所疑;积疑既多,遂作和记。更不自量力,思为之索解。传世最早之《史记尉释文字,为裴烟《集解》、司马贞《索隐》与张守节《正义》,三者合称“三家注”,附见于通行之全本《史记》;其收集资料之较全者,则为日入陇川资言之《史记会往考证》(下文简称“《考证产).《疑治》以三家注与《考证》为基础;其原则为:无者治之,误者正之,不足者补释之。《疑治》之作,窃访王念孙《读书杂志》之体例:先录有关《史记》之原文,次引三家注及烤证》之训释,本附案语以申述粗浅之己见。所治者重在语词,间或涉及语句。引…  相似文献   

11.
聂崇岐先生的《重印太平御览前言》(中华书局1960年)有云:“《太平御览》引书……有为今本所无的。南宋洪迈已注意到这一点,他在《容斋三笔》卷一和《四笔》卷一,曾分别提到《太平御览》引的《史记》或《战国策》‘多今本所无’。”今按:“多今本所无”五字仅见《容斋四笔》卷一的“战国策”条。而《容斋三笔》卷一“上元张灯”条原文为:“上元张灯,《太平御览》所载《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而今《史记》无此文。”不检《容斋三笔》此条,或以为其原有“多今本所无”五字。另外,《太平…  相似文献   

12.
司马贞的补《史记》工作包括“补撰并注”多方面的内容,和作为注书的《史记索隐》关系密切却又不同,补《史记》工作虽然失败了,却在不同版本的《史记》中留存了或多或少的痕迹,也因此对《史记》的版本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阿房宫”是秦代的著名宫殿。其“阿房”二字,《康熙字典》、《集韵》、《韵会》和《正韵》,分别切以“于何”、“蒲光”;《辞海》(修订本)“阿房宫”条因之,注音“ēpáng”是也。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阿房宫赋》的题注未标音读,“教参”之属又纷纭杂出,教学难免失误。“阿房”命义何在?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谓“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按,此说不妥。《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段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之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中部黄陵县城北约1公里处的桥山之巅(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彩图为黄帝陵碑亭)。黄帝是我国古史传说国的五帝之一,姓公孙,名轩辕,又号“有熊氏”。因其王“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据皇甫谧《帝王世纪》等文献记载:黄帝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附近),长于姬水;《史记·五帝本纪》记其活动范围是:“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司马贞索隐:匈奴别名也),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以今地考之,黄帝族的活动范围大致在黄河流域,黄帝当是这一  相似文献   

15.
校勘,古人称为“校雠”。起源于汉代以前,“到汉代,便成为学术史上的一种专门事业。”历经各朝,直至清代,校书工作已作出了卓越的成就。“唐代以前的史籍旧注,如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裴驷的《史记集解》,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固然是古书渊薮;但如唐代学者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颜师古的《汉书注》,李贤的《后汉书注》,所见到的古书,也和今本  相似文献   

16.
裴駰《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三家注《史记》对于假借字,无论在表述上还是内容方法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正因其如此,这种调查便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7.
2000年3月,收到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周征松教授寄赠的专著《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给我带来的是特别的欣慰与喜悦。这是他执着追求,从中国史学史研究转向中国中古家族史研究,开拓新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见证。 运用碑传材料补正史之阙,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历来为史家所重。《四库提要》卷57“史部传记类”云:“墓碑最盛于东汉,别传则盛于汉魏之间。张晏注《史记》,据墓碑知伏生名胜;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据班固《泗上亭长碑》,知昭灵夫人姓温,裴松之注《三国志》,亦多引别传。其遗文佚事往往补正史所不及,故讲史学…  相似文献   

18.
《史记》之名,非迁书原名也。其见于《汉书》者,《艺文志》述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杨恽传》谓之《大史公记》,应劭《风俗通》(卷一、卷六)同。《宣元六王传》谓之《太史公书》,斑彪《略论》、王充《论衡》同。而《风俗通》(卷二)时或称《太史记》。是知两汉时并未有名迁书为《史记》者。本书中“史记”之名凡。八见:(一)  相似文献   

19.
牛运震《史记评注》作为一部点评《史记》的著作,在清代《史记》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其书对说解《史记》的旧注批驳甚多,多言之有理,内容涉及到体例、文字校勘、典章故实、词语训释等多个方面,形式上有批驳其讹误之处者、有辨司马氏之未明者、有可两说并存者、有个别司马氏不误而牛氏误者等四种情况。本文以其书对司马贞《史记索隐》的点评为对象,辨析其纠驳内容与形式,总结其学术特点,以期对清代《史记》学研究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司马贞生平著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贞生平事迹及著述问题,为《史记》研究中一大疑案。通过考察,本文认为其生年在高宗仪凤间,武后后期为求学期,仕宦于中、睿、玄宗之世,历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等职,官终润州别驾。(史记索隐)成书时间约为开元二十年左右,他也在书成后不久去世,年约五十余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