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良家风家训在我国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站在文化育人的角度来看,优良家风家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中起到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等积极作用。以优良家风家训和乡村振兴为研究对象,从优良家风家训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出发,探讨优良家风家训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及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模式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迫性和切实可行性。在明确总体目标、主要原则的基础上,乡风文明建设应以目标对接、方式开发、载体创新、众力聚合、资源发掘为抓手,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模式,并以福建省屏南县北墘村的案例作为实证。  相似文献   

3.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广大农村的乡风文明状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不相适应,必须大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家训卷帙浩繁,而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传统家训中蕴藏着丰富的诚信思想.传统诚信家训包含修身、交友、从政和经商等内容,弘扬优秀传统诚信家训,将其融入高校诚信教育,对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丰富高校诚信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高校诚信教育现状,对传统诚信家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完善诚信教育的课程建设、创新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将传统诚信家训融入高校诚信教育工作,促生新时代更具成效的诚信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是一种社会"亚文化"范式,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概念作为具体的内容。纵观中国古代的发展历史,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完整的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家训与大学文化建设相结合,既能够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有效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家训纳入大学文化建设之中,需要学校、家庭、大学师生、社会付出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整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美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以合肥市肥东县张集乡袁李村为案例地进行实证调查,在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进行农村土地整治的调查与分析,为其农村土地整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积极推动"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朱子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家训思想中有着较为广泛影响力的著作.该著虽篇幅短小,但思想丰富,其中勤俭思想更省是影响深远.在当代重新思考和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勤俭思想的背景下,《朱子家训》对当前社会中奢靡风气的治理可以提供思想方面的指导,也可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进行帮助.  相似文献   

8.
湘鄂渝黔边传统体育与山寨文明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源流及其特点,论证了边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山寨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主张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与文明山寨建设的互动模式,以推动边区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发展和山寨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地区在近些年的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本土法治资源,但依然存在本地生态法治观念相对薄弱,本土生态法治资源发挥不足,生态法治配套系统亟待完善等现实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区应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宣传工作,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体系,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从“国家在场”到“本土转化”的快速响应,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贯彻、准确实施的基础上,加速实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源流及其特点 ,论证了边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山寨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 ,主张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与文明山寨建设的互动模式 ,以推动边区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发展和山寨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传统家训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柳氏叙训》作为传统家训代表作,其关于柳氏内外先人事迹和家法礼俗的记载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践行孝道、以俭养德、勤勉好学等方面的道德模板和处世榜样。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党和国家十分关心的问题,更是广大农民的期盼。本文运用木桶理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和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两者是相互联系,互动发展的。现阶段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目标,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本文就法制保障新农村建设作了一定的探讨,供同仁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泰国是东南亚传统的佛教国家,享有"千佛之国、黄袍之国"之美誉。泰国的学校教育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时,还积极借鉴和吸收外来的先进文明,从而形成独具泰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研究泰国本土特色教育的内容,对今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当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理念异化、缺乏本土文化支撑与融合、产业创新思维与消费引领不足、忽视“人的城镇化”建设等问题。应聚焦优势主导产业,形成关联产业集聚与衍生产业融合的整体布局;强化本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推动运动休闲文化生活化;加大机制政策创新,完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治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动“人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贤文化作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为乡村治理凝聚情感力量、构建文明秩序和塑造文明乡风的价值功能。但在当前激活乡村治理中,乡贤文化面临着承载空间日益萎缩、传承主体弱化和乡村传统精神淡化等现实困境。需要进一步整合乡土资源,传承好乡贤文化精神,优化治理空间,为乡贤回流提供平台,并发挥好德治力量,重新构建乡土秩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加以论述,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和对建设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成竹在胸。本文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两个方面梳理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源流,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明的薪火传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对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是一种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文明观的丰富与完善,也说明了生态建设的刻不容缓。在面对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时,我国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了宝贵的思想价值,为人类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作用。本文试从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出发,阐述生态文明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一致性,进而论述"天人合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备受关注的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于如何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实践出真知","华西村"、"南街村"的成功实践也许能够给我们些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优良家训文化博大精深,在时代流变中彰显真实人性情怀与深刻民族智慧。研究立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合性,挖掘其在道德教化、实践载体、文化融通等涵育作用,为当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