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全球生态进程中,惟经济增长模式是形成高风险社会的重要力量,它层层累积起了掠夺自然而欠下的庞大道德成本债务。以自然景气指数为分析工具,探讨环境破坏的道德成本债务生成,检讨贫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应该成为引导社会追求理性自觉、化解生态风险、探索健康发展之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洛克的"白板说"方法论提出之后,对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有深远的影响。"白板说"曾在这一时期被作为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重要方法而著称。但是,洛克的"白板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而是有其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洛克阐述的人类理性渗透到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内的世界,将天赋观念、道德先验等的根基刨去,使之褪去了荣光。"白板说"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一切都是后天的,一切都在理性和经验的范围内,因此,一切问题只能也必须在理性的角度来思索其可能性及其得失。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社会发展思想主要有5个方面:我们的时代要求理性必须对自己进行批判,可以根据经验推动社会发展;好意把握着社会发展的原则,使社会发展向良性方向前进;社会发展必须出于每个人的义务,尊重客观规律,而非出于每个人的爱好;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不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人的实践理性有三条公设:灵魂不死、意志自由和上帝存在,这样才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进入了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的时代。近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坏境呈现出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人们的生态意识形态和生态道德价值观念的冲突也随之明显加剧,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与外界环境交换不平衡、教育生态的动态变化弱化了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生态问题。这必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生态要求,用生态理念反观我国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难发现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生态困境,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生态困境,成为我们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发展在带来物质财富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的危害和人类理性精神的危机,严重影响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虽然西方许多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必须探索科技和理性发展的新途径,加速现代社会理性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马纳瓦卡"系列作品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统治与征服的生态伦理危机,批判了危机背后的强权意识形态,强调建立人类不同性别、种族和阶级平等发展的新型生态伦理社会.从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出发,解读了劳伦斯作品中描写和揭示的现代社会中加拿大妇女的生活和心态,并对作品中一系列女主人公的命运和形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环境破坏的加剧,生态思想不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甚至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信仰,具有了宗教性质。本文意在指出,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危机致使生态思想具有这种性质,这种性质不仅表现在科学、哲学、伦理学中,也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论述康德"理性"哲学中的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考察康德在其哲学中对科学与宗教的界定来指出它们的联系.理性的批判是科学与宗教得以产生的基础,科学是对理性的合理批判,宗教是对理性的合理批判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正>一、引言19世纪中叶,第二次技术革命兴起,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革新,社会经济也不断发展。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人类开始面临新的危机。面对这些危机,出现了批判的思潮。随着批判思潮的延伸、人本主义的兴起,教育学方面也开始了对实用主义教育学的批判,出现了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试图通过对教育的不断批判和反思,促使教育从目的、意识、内容等方面转变,最终实现解放人类思想和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安乐死"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广泛争议的话题,它不仅牵涉到医学、伦理、道德、法律、社会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理论和观念,而且也面对着许多复杂的实践中的诸多社会问题,所以对于"安乐死合法化"这样一个事关生命权的问题,在法律上、伦理上,都需要一个日臻成熟的理性认知过程,而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在短时间内通过立法的方式使安乐死...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异化现象伴随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阶段而产生。卢梭第一次赋予了异化概念以新的对抗性含义,把异化概念引入社会生活范畴,深刻地揭露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异化现象。长期以来,卢梭的反理性、反科学艺术、反代议制被看作是对追求“理性”与“进步”的启蒙时代的叛逆,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叛逆,其试图重建的无异化的契约社会也一直成为人们对其思想褒贬的焦点,而这恰恰是卢梭反异化批判意识的深刻体现,亦是卢梭作为思想家的批判价值所在。卢梭的反异化观,是他作为平民知识分子站在社会下层立场,反观人类社会而具有的独到眼光,是为人类思想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一部主要著作。如果没有读过《纯粹理性批判》就等于还没有真正进入康德哲学。尽管康德有三大批判和其他一系列著作,但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在《纯粹理性批判》之上的。这为我们初步了解康德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便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康德哲学及其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态环境危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以及人对自然的统治构成了人对人的统治的观点,表征了法兰克福学派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源脉关系。同时,马尔库塞以批判科学技术的极权主义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从技术批判转向社会批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他对技术理性、科学理性同价值理性、艺术理性相统一的理想的描述,由于缺乏基于人的主体性的实践过程,从而具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5.
在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良性共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重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探寻价值观的深层本质,重建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理性判断。而哈贝马斯关于生态伦理的定位及作用的论述对我们颇多启示:针对中国发展面临的困境,必须科学定位生态伦理的作用,强化企业生态伦理的绩效考核,形成生态和谐共生的主流意识;在人文价值的基础上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完善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无疑是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在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驱动下,人类开始了长达5个多世纪的"向自然进军"的旅程。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也悄然而至。若不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行为实践和价值观念,人类将无以为继,归于消寂。本文从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脉络入手,指出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根源,环境危机使得人类必须反思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寻求一条人与自然和谐之路。重构我们的理念需要我们重新定位理性的位置,将理性摆在指导人类行为的适当位置。结合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分析,本文指出理性的回归在于平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实现工具和价值的二元平衡。  相似文献   

17.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类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理性反省.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正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理性回应的结果.环境伦理学从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生态中心主义,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进步.环境伦理学倡导的是人地共生的绿色理念.  相似文献   

18.
西方形而上学的视觉属性决定了其所动用的理性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视觉理性,由它开启的现代性启蒙之路注定是一条视觉的漫漫征途;固有的幻觉无可避免地会使它的执着努力处处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危险。而成熟的理性只有在纳入听觉的维度之后才得以可能,听觉是理性的起点,并且不排斥直觉与情感。所以,现代性批判不应被笼统地理解为理性的批判。而应被理解为视觉理性的批判;其指归是要探讨如何从视觉理性回到听觉理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然生态的恶化与人类的认知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社会理想密切相关,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人和自然相处的方式。以生态批评的视角重读宫泽贤治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其"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在生态自然观理念的指导下,建构一个人类和非人类和谐共处的生态群体。  相似文献   

20.
批判性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贯穿马克思理论发展始终的思想精髓。马克思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是以经济维度为主进行社会批判的;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理论语境的变迁,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把社会批判的主要基点转向了文化领域;在这种转变之后,霍耐特则以道德或伦理为基点对批判理论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