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秋"有着独特的情结,他们大多从秋天的衰颓、零落、凄冷中看到季节更替、时光易逝,体会到时不我待的悲剧性人生,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哀怨的心理体验,后人概括为"悲秋"情结。文人的"悲秋"情结随着中华两千年文明的发展得以延续,这种"悲秋"文化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共同的文化情结。诗言志,词传情。"悲秋"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谢赫的“六法”论为仕女画艺术风格的演变提供了学理支持,并开启了新的文艺美学走势。唐代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践行了六朝人的审美理想,同时也为诗歌人物形象的传神描写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唐代诗人将仕女画的“骨法用笔”、线条勾勒和敷彩设色等艺术技巧施之于诗歌女性形象描写中,从而刻画出“气韵生动”的女性形象。唐代诗歌与绘画艺术上的互通、互渗不仅体现在高超精妙的技巧上,更体现在深层次的艺术精神上。  相似文献   

3.
杜甫栖身菱州时创作了大量诗歌,不同形态的秋意象包含了"节序之秋"、"生命之秋"、"国运之秋"三个层面,诗歌中强烈的悲秋意识折射出诗人浓厚的生命意识、忠君爱国思想、依旧怀乡之感以及孤独落寞的心境。这些挥发不去的悲秋意蕴,不但继承与发展了传统文学中"悲秋"主题,而且在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和凝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歌应用色、声、形的技巧创造了无数的美诗。这是唐代诗歌艺术繁荣所引发的,也是当时审美意识的产物。唐代诗歌的声音形象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5.
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诗风的差异和转变,是与诗歌思潮与文化思潮的嬗变息息相关的。李杜诗风之变,实际上是唐代诗歌主潮由盛唐的理想主义浪漫诗潮向着盛中唐之际的现实主义写实诗潮嬗变和唐代文化由盛唐的多元开放的理想主义文化思潮向着盛中唐经世务实、主尊儒学的现实主义文化思潮转型的表现。李白和杜甫正是唐代这两种诗歌主潮和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将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的诗歌思潮及文化思潮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探讨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诗歌的文化内涵,更加准确地阐述和评价李白与杜甫在文化史与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翻检国内(除台湾省外)152种社会科学刊物,发现有关唐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文章,1984年一年还不足二十篇,比唐代诗歌、散文的研究少得多。可见,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文学理论仍是一个较少为人注意的领域,而且,对这个领域的研究,面仍然较窄,重复过去的较多。这一年最足以引起注意的,是裴斐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4年12月18日)发表题为《白居易诗歌理论与实践之再认识》,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评价。三十余年来,在我们的文学史和文学研究专著专论中,差不多是异口同  相似文献   

7.
悲秋意识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与偏重于社会政治领域的忧患意识不尽相同,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人的生命本身紧相关联。悲秋意识的核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人心中引起的深刻颖悟,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忧恐、悲叹、把握和思考。质言之,悲秋意识即包含了深刻的时间观念的生命意识,在它的背后,深隐着中国古代文人亲和自然、肯定自我、重视生命的价值定向。  相似文献   

8.
杨舟 《职大学报》2007,(4):89-90
由于唐代诗人大多能画,而画家又把诗文序跋视为修养的第一位。故又大多能诗善写。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影响使得唐代诗歌中有大量的关于色彩学的材料,表明唐代诗人对色彩的性质、作用、配合规律有很深刻的认识。本篇将唐代诗歌中的色彩描写作一简要分析和初步研究,试图从审美方面揭示唐诗的色彩美及应用色彩学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远自《诗经》始,至东晋时期山水诗兴起之前,秋季景物就一直在文人笔下扮演重要角色。这些早期诗歌中秋季景物描写的情感基调以悲秋为主,而美秋较少且晚出。悲秋为因秋兴愁,或因愁言秋。美秋乃是对于秋季景物的赏悦,美秋出,则山水诗之兴起已不远。早期诗歌的秋景描写为秋景意象群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些意象对于后来秋季山水诗的出现及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唐代诗歌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认为:唐代诗歌与书法在发展中具有整体上的同步性;唐人对诗歌和书法的抒情言志作用在理论上已有明确和较为深入的认识;唐代诗人和书法家,在他们的创作中表现出了一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女性缠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之所以在唐宋之际出现,除了受到一般性的男性征服心理影响之外,还和特定的社会制度相关联。唐代小说呈现了男性书生化的倾向,男性的书生化必然导致女性的柔弱化,这种柔弱化集中体现为词体文学中的女性柔弱形象,从而改变了先唐诗歌中表现女性自然美、健康美的传统。“三寸金莲”文学意象的频密出现只是当时女性柔弱化表现之一端。  相似文献   

12.
唐代应试诗对谢朓诗歌的接受,是受到唐代科举的影响.唐代科举重视进士科,应试诗成为了科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形下,《文选》被奉为圭臬,其中对谢朓诗歌的学习行为表现突出.科考命题对谢脁诗歌的重视,表现在谢胱诗歌原句被九次化用为试题.由应试诗可见,唐科考士子对谢朓诗歌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以谢朓诗为题的科考主要集中在中唐时期,这与主考官的文学偏好有关.谢朓诗歌在中唐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得到了来自官方的认可,致使文人争相学习谢胱的诗歌.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自由与浪漫的时代,帝王将相、布衣童子妇孺都能出口成诗。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诗歌也成为了娼妓取悦客人的一种技艺。因此,唐代文学较之前阶段文学出现了一大批娼妓诗人的诗歌。《全唐诗》中收录了妓女作者二十一人的诗篇共一百三十六首。唐代最杰出的娼妓诗人无疑是薛涛,宋代娼妓中诗写得最多最好的当推温琬。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研究中长期流行的山水诗与田园诗两分法及其至唐合流的说法使诗歌分类陷入困境,忽略了唐代造园产业兴盛的事实,遮蔽了以描写园林生活为内容的大量作品,因而有必要引入园林诗概念。园林诗作为一种独立于山水诗、田园诗又与其有交叉关系的诗歌类型,有着自己的特点。唐代园林诗不仅拓宽了诗歌的创作题材,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文人生活与心态、有助于认识唐代园林文化,并对后代园林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盛况空前,后难为继,仅《全唐诗》就收录了48900余首,共900卷。其中有关家庭教育的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广泛,为我们展示了唐代家庭教育的风貌,也使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唐代家庭教育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九曲地区为唐代与吐蕃必争之地,因为它是秦汉长城的外延,安西四镇的后冲,首都长安的屏障,这里土地肥沃、自然条件良好、地理条件优越。论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诗歌为本位,深入探究《九曲词》中的意象特征在高适诗歌中所起的作用。高适河西诗歌的特点是将诗歌内容置于地域特色之中,从而突显其诗歌地域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7.
唐代女冠诗是唐代社会文化的特殊产物 ,与前后各代相比具有不同凡响的美学风貌。唐代三大女冠诗人李冶、薛涛、鱼玄机的诗歌 ,从“情”这一特殊层面出发 ,表现出率性而作 ,不讳言情的放情笔调。  相似文献   

18.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家庭责任,且与本家保持密切联系;四是居家事父母,以持戒祈福为行孝方式等。这些影响既含有增强唐代女性自主独立意识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以宿命论制约女性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能力的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伦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朝廷、官府树立、表彰道德楷模对女性进行道德教化,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种种美德,这种情况在西安碑林新藏唐代墓志中多有反映。透过墓志所描述的典型女性形象,从女性婚前个人修养、婚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影响诸方面可以管窥唐人崇尚的女性美德,体味唐代女性的风采。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前人的有关论述论证了唐代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对《文选》诗歌的学习和借鉴 ,肯定了《文选》诗歌对唐诗繁荣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