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着"的说法,有不少学者认为是"欧化"用法,汉语是在"五四"以后才产生的;也有的虽未说是"欧化"句,但说是"五四"以后才产生的现代汉语用法.其实不然,在明代的戏曲和小说中就已有人运用;在清代的白话小说中更多见.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有"字出现在单音节形容词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用法,对于这种"有"字的词性,文章否定了传统的词缀说和助词说,而将其定性为动词,认为"有"是表存在意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3.
朱丽 《现代语文》2006,(7):52-54
1.问题的提出 由于"有"字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探讨"有"以及"有字句"的论著和论文非常多,"有 N"被认为是"有"的最基本用法,但现有文献中我们却看不到对这一格式的专门论述.  相似文献   

4.
<<语文建设>>2008年12期刊载的<<"不知所踪"应是"不知所终">>一文,认为"现在报刊上常把不知道结局或下落表述为‘不知所踪',……‘终'有动词的用法,而‘踪'显然是名词,不能作动词用,故不能写为‘不知所踪'."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语言事实并非如此.故略述陋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有"为常用汉字,弄清其本义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从"有"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入手,分析各家之说,最终认同了清徐灏之说,认为"有"应为"以手持肉"之意.许慎所说的"有,不宜有也"应为其引申义.  相似文献   

6.
河南浚县方言的否定成分"没"、"有"和"没有"与汉语共同语有相同的来源,却走了与汉语共同语不同的演化路径,是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相同的语义成分,它们的深层语义结构相同,都是"单纯否定+有",其中"有"和"没有"是语言成分同质兼并的结果.在用法上,三者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7.
李霞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4):123-125
学术界对"有"字在古汉语、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定位及使用情况一直缺乏集中的比较研究,而"有"又是个比较活跃的词,其词性丰富,用法多样。将"有"字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所体现的词性进行比较分析,对"有"的词性做个全面的阐释,有利于其他相关研究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有”是汉语言中常用词之一 ,用法较多 ,因而在汉译英过程中 ,根据“有”字不同用法和不同的上下文 ,有许多译法 ,很值得研究。一、具体译法1 一般情况下 ,表示“所有” ,可译为have :我们有打仗的军队 ,又有劳动的军队。Wehaveanarmyforfightingaswellasanarmyforlabour.2 表示“某处有……”时 ,可译为therebe :有志者 ,事竟成。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 .3 “有”在句中含有“过去经常有、过去一向有”时 ,可译为thereusedto…  相似文献   

9.
刘丽春 《文教资料》2008,(28):36-38
"有没有VP"是普通话中较为新兴的句法格式.关于其出现原因、性质、结构特征、语叉、语用特点等已多有研究.本文从其出现、演变过程、存在的主要类型及使用条件入手,对此神句式做简要分析.并探讨其在普通话中的兴起对"有VP"格式进入普通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吕志峰 《语文学习》2010,(1):43-43,46
问:《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一句“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对“急人之困”之“急”的翻译.有人认为是为动用法,译为“为……着急”,有人认为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急”,恳请赐教。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