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但要获个大奖却不容易。我做记者十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新闻奖二等奖,新华社也给以播发,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但要获个大奖却不容易.我做记者十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新闻奖二等奖,新华社也给以播发,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3.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什么样的能力对记者最重要?我认为是思考能力。 当记者的都想采写出能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作品。所以相当多的记者在工作几年之后,经常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 这个问题对有十几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记者尤其迫切。讲经验和采写技巧,多少也有相当的积累;讲有点影响的新闻作品,多少也写了一二篇。但往往在这个“时节”,他们都面临着寻求新突破、再上新台阶的挑战。作为这类记者群体的一员,我愿意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一下怎样不断地“否定自己”、“创新自己”。 (一)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记者,关键要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评委,我阅读了一部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稿件,这些总结新闻采写的心得体会,都是来自各地报纸的新闻记者和业余作者之手,文章比较短,内容生动活泼,读起来朴实亲切。在采访第一线上有那么多的记者,重视采访心得体会的总结这是很可贵的。可见《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举办的这次征文,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成功的。从记者们写自己采访中“一得”的内容来看,写得比较好的,可以说是善于总结,写得不  相似文献   

6.
雷明德 《新闻知识》2000,(12):24-25
新闻作品是记者思维的产物.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品的优劣。新闻记者水平的高低.与其新闻采写能力有关,更与思维能力和方法有关,懒于或不善于思维的“低能儿”写不出高水平的作品。我很羡慕会思维、点子多的记者.别人写出来平平淡淡的事物,在他们的笔下却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是记者思维的基本方法,它贯穿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使记者能迅速发现新闻和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鲜活新闻来。对于新闻采写中的思维方法,这些年来我曾作过用心实践和研究.这里提出如下一些见解。一、追踪…  相似文献   

7.
在县市报当记者,与基层生活接触频繁,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信息闯入你的采访视野,然而,要及时准确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采写好有深度的作品,却并非易事。去年,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评比中,我采写的《金凤凰甘栖“农家枝”巧筑科技窝》获一等  相似文献   

8.
都知道写散文要讲求立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深邃、耐读,且意味深长。而新闻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为什么也要追求立意? 笔者认为,如果在新闻采写中将“立意”运用得当,不仅能大大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耐读性,也能让记者由“记录员”、“传播员”向事件的“发现者”、“思考者”、“参与者”转变,从而使记者的综合能力不断得到磨炼与加强。  相似文献   

9.
我在平时采写新闻稿件中,写长新闻,也写短消息,但更喜欢写短消息。总结经验,写好短消息成如容易却艰辛。短消息写的必须是活蹦乱跳的“活鱼”,或者是含苞待放的“嫩绿”。现代社会的新闻竞争,首先是时效性的竞争,如果不“抢”,转眼间,“活鱼”变成“死鱼”,“嫩绿”变成“枯黄”,新闻成了毫无价值的旧闻。“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只有立足于“抢”,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才能成为读者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10.
21年前,我刚学做新闻报道工作时,总想读到新闻行家谈他的一篇篇新闻佳作是怎样采写出来的书。但那个年头,报纸办得不象报纸,新闻写得不象新闻,哪里得到这样的好书。如今这类书不难找了,而梁衡同志写的《没有新闻的角落》(书海出版社,1990年7月),是其中出色的一本。杜导正同志为该书作序时说:“这本书值得一读,特别值得青年记者和通讯员阅读。”我相信,如果我当年能读到这本书,会是入门更易,深造更快。这本书收集了作者1980年至1987年作为《光明  相似文献   

11.
我当新闻记者20余年,一个重要体会就是记者要在采写独家新闻上下功夫。 练就“慧眼”,识别独家新闻 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一篇稿件好不好,首先要看题材的新闻价值,其次才看作者写得如何。如果所选题材重大,称得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搞新闻报道是“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由此可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在新闻采写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出来的青年记者,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只要笔杆子硬,就能当个好记者。其结果弯路走了不少,步子迈  相似文献   

13.
发表在1996年4月23日《浙江日报》上的言论《不当“老板”作公仆》,获得了1996年度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老实说,这样的文章或许我也写得出,或许其他作者写得更好、标题做得更雅,但却犯了“睫在眼前常不见”的毛病,就是没有写出来。而吴建平却成功了,这让人有了几点可思之处。  相似文献   

14.
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固然喜欢写长新闻,便更喜欢写短消息。因为如“活鱼”一般的短消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美餐”。要写好短新闻,关键是时效性。如果不“抢”时间,转眼间“活鱼”就会变“死鱼”。而“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了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有的新闻单位提倡记者、通讯员站着写稿,这样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意思是客观景物虽然十分复杂,但用…  相似文献   

15.
陈建飞  钱增 《新闻实践》2011,(11):45-47
“我渴望当记者,这工作好做,可以天天在家带小孩,上上网”。这是一句调侃当下记者的话,却道出了一个值得媒体人深思的话题——记者采写新闻过度依赖网络。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我到天津,听人说中央报纸有位老记者,专程来这里采写新闻。这样一位老同志,专门出来抓新闻,在今天的新闻界也算是一则“新闻”了。事实上,人们确乎是作为一则新闻来传布的。传布中颇怀敬意,但也不免感慨系之:现在究竟有多少老的、著名的记者还在写新闻?又有多少个写“本报讯”的记者出了名?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办报的人不把抓  相似文献   

17.
读《中国记者》上的《“大家都轻松一点”》一文(载1990年第3期),不由要叫声好。文中讲到,由于“现在不但会多,而且有会必请领导”,使得领导和采写会议新闻的记者都很“不轻松”。领导“硬着头皮坐在主席台上,还总得说上几句‘实在没什么准备’的话”;“记者也够难的,写吧,实在没多少东西,不写吧,领导与会了。”由此呼吁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园地     
写新闻,增添了我晚年的乐趣□单洪久1994年7月,在我参加革命工作47年、坚持写新闻稿40年的时候,经上级组织批准,我正式离职休养了。在办理离休手续时,有的同志讲,“你离休后,可以整天在家打打小麻将,哄哄孙子,听听戏曲,好好享受晚年幸福了”。也有的同志劝我说:“你要是下海做买卖,再多挣些钱,好丰富晚年幸福生活。”而我在暗暗地想工作有年龄限制,到年龄了就得退下来,而采写新闻没有年龄限制和要求,越是老通讯员,采写新闻,具有经验多、质量好、上稿率高的特点。我要是利用一技之长,重操旧业,经常深入实际,多交新老朋友,发现新人新事,采写出…  相似文献   

19.
1999年,我和严文团同志采写的通讯《37年,那崎岖的山路》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此稿能够脱颖而出,是我和严文团同志勤于采访,深入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而写出来的。我们感到体会颇深。 一、捕捉新闻的眼光应该投向普通人 在我们报社,总编辑卢愚常常对我们说:“要写出好稿,首先要有一个创优意识。也就是说,记者在脑子里时时都要有创优的概念、创优的标准、创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善于捕捉新闻的眼光,才能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典型,好新闻也就不会从你身边溜走。”通过…  相似文献   

20.
曾经有几位同行同我说起当记者的“运动轨迹”:头三年当记者,从报社里冲进冲出,走起路来像鲳条鱼射箭,采写的稿件一篇好过一篇;三年过后,便只孵在办公室里,电话打进打出,走路慢得像老牛背纤,采写的稿件一篇不如一篇。所以,在某些人的眼里,新闻工作是份“青春饭”,干了几年,道儿越干越老,劲道越干越小。 然而,对我来说,这个“运动轨迹”却并不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