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作为文化的载体,以“道”自守,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道”往往是无形的,能否恪守“道”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士人是否有自觉意识。当“道”和“势”处于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时,士人也就面临着三种选择,即以“道”抗“势”、无道则隐和弃“道”求荣。  相似文献   

2.
琴又称瑶琴、玉琴、古琴、七弦琴。相传伏羲氏伐桐创瑶琴,起初为五弦,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后来周文王加上了代表“天、地”的两根弦,形成了现在的七弦琴。琴由于“平和雅正、至纯至清”而成为文人们钟情的对象,“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中国文人非常重视全面的艺术修养,“琴棋书剑”或者“琴棋书画”,  相似文献   

3.
传统社会的诸多乐器中 ,唯有琴“不入歌舞之场”,“不杂丝竹拌内”,仅限于文化人中流行 ,是士大夫身份的重要标记 ,而汉晋之际则是琴与士人之关系结合最为密切的阶段。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发掘琴的文化底蕴 ,探讨汉晋之际士人与琴性命相托之关系 ,揭示其人琴合一所凝聚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4.
古琴艺术在中国文化的人文价值里不止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文人生命境界的表征。古琴不仅能体现士人的艺术和文化修养,还可以陶冶情操,宣泄情绪,平衡心态,结交知己。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很多士人把抚琴视作一种精神寄托,在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琴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人墨客们对古琴的钟爱,才有了古琴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从而使它在中国文坛和乐坛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声音,来自窗外,或者更远的地方;来自房间里一台小巧的音响,或者内心深处。人类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美的载体,琴棋书画,无一例外。所谓“琴棋书剑诗酒花”,“琴”列在首位,古琴之声近于天籁,琴是极清幽高洁之物,弹奏时须静,环境静和人心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琴韵是古今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源在《听琴》里幽默地说:(英国人)不爱莎士比亚你就是傻子,(中国人)不爱古琴你逃不了做牛。叶灵凤《憔悴的弦声》,却传递了这样奇特的信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可以通过琴声成为知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通过一大批文化精英体现出来,司马迁无愧于文化精英这一称号。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从《史记》中对于孔子、屈原、贾谊及李斯等古代“士人”的述评,可以看出他的知识分子观。  相似文献   

7.
“择主”是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产物。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特殊内容,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集大成式的艺术再现和升华。从政治、君臣关系和功利三个方面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示各集团士人择主的标准,以及对其人生价值观实现的影响,进而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士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春秋战国, 王室衰微, 权力下移, 给士人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遇。时代造就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精神。儒家思想则在士的这种文化精神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忧患意识也如影随形, 最终“士不遇”成为作家关注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正>士风:士人风尚,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东汉士风历来为古今学者所称道,从文献材料看,古人对东汉士风一般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士人的个体人格,称为“风格”,如《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膺)风格秀整,高目标持”;二是指士人的群体行为准则,称为“士行”、“士节”、“士则”,如称东汉名士陈寔“言为世范,行为士则”(《三国志·邓艾传》引《陈寔碑》);三是指士人学风,有时称“儒风”或“儒者之风”,如《后汉书·儒林列传》曰:桓灵之间“儒者之风盖衰矣”;四是指士人精神的社会效益,有时称“风化”,有时直接称为“风俗”,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对东汉士风的全面探讨是个复杂课题,不仅是个史学问题,还涉及社会心理学、文化社会学诸多内容,其中对东汉士人精神风貌流变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而“禄利”、“名节”之变,当是东汉士风变迁的基本特征及倾向。  相似文献   

10.
试论隐逸文化中的“乐道”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道”有任重道远的沉重的一面,但在视人生为第一要义的中国文化传统中,“乐道”一面的体现更是自然之义。这从儒道两家的有关思想可以清楚见出。而它们的具体落实又往往是在隐逸文化系统当中,通过士人隐逸的实践追求或趣尚得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毕爱弟 《山东教育》2005,(31):34-34
记得初为人师时.对教学有着满腔的热情.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甚至恨不得“揪”着学生的耳朵千叮咛万嘱咐.可效果往往与自己的教学初衷背道而驰。如教“琴”字时。我考虑到学生容易写错.就把“琴”字用特大号字体写在黑板上.并反复强调.千万不要把下半部分写成“令”。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文化传统轻视“日常生活”不同,中国文化传统非常重视“日常生活”的价值,因为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类似基督那样的宗教偶像.中国文化中人的核心价值在感性的生活中,将日常生活艺术化和审美化,一直是传统士人身体力行的传统.论文从艺术史的角度梳理士人“日常生活”在几个形态及前后的承继,以求在文化艺术史视域中把握这一重要士人传统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晚明时期的文化变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这一变动的核心是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转变和文化人格的转型。晚明士人自我意识转变和文化人格转型的社会基础是明中叶之后日益高涨的市民文化运动,其思想基础是阳明心学的崛起。晚明士人的文化人格突出表现为“狂”、“隐”两种类型。它为当时的文化变革所注入的资源是个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4.
筝,乃琴之流,往往与“琴”、“瑟”联系,同用于雅乐,是为雅乐器.这一雅乐器与被一直看成流行歌曲的“曲子词”联系起来时,又表现出怎样的文化意蕴?考察《全宋词》、《全宋词补辑》,有“筝”名称出现的词约180余首,关系到91位词人,且有秦筝、宝筝、银筝、钿筝、哀筝、瑶筝、玉筝等十多种名目.透过这些意象了解“筝”这种乐器不失为一新视角;而比较词中所吟乐器,“弦多管少”的现象又如何影响着词体的形式产生,对词体研究亦当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人画的前期状况江松北宋,苏轼在《跋漠杰画山》中首次提出“士人画”的概念。跋文是这样写的:“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之所在。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文中“士人画”即后世所称“文人画”。指士大夫知...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子士人美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审美文化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士人美学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士”的理论标准,士人的美学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形成,文章阐述了孔子审美思想论士人美学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汝颍地区作为东汉时期经济和社会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人才集中之地,素有“多奇士”之称。这不仅与汝颍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存有关联,而且与汝颍士人的交游,尤其是人物品评密切相关。在一系列交游关系的影响下,汝颍士人注重彼此间的奖拔和提携,不仅社会声望得以提升,而且政治和文化地位也随之提高,从而让汝颍士人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汝颍“奇士”的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18.
[钢琴]Piano(英) 键盘乐器。由古钢琴和羽管键琴直接发展而成。十八世纪初(1709年),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在羽键琴上采用小槌的键盘机械。这样,在弹奏时可以随意变更小槌的敲击力,从而可以改变音量。当时称为“Craviccmbalo-fort”即有强弱音的羽管键琴。其中 Piano 是弱;Forte 是强。直到现在,钢琴的全名还是叫“Piano-forte”或“Forte-Piano”。十九世纪上半期,钢琴有三种形式:翼形卧式、桌形卧式和金字塔形竖式。至十九世纪末,翼形卧式钢琴发展为“三角大钢琴”,也叫“平台钢琴”或“音乐会演奏钢琴”(参“大钢琴”);金字塔形竖式钢琴发展为“立式钢琴”,也叫“小钢琴”;桌式钢琴已渐被淘汰。近代还创制了一种轻便型钢琴,称“折叠钢琴”,还有一种供儿童使用的“儿童钢琴”。钢琴由木制琴廓、钢板、  相似文献   

19.
颍川郡地处中原,靠近都城,地理位置特殊,被称为“四战之地,”作为陈夏故地,士民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多大姓冠族,经济较为发达,豪族势力强大;私学发达,人才辈出,显名于世;士人遭受了党锢之祸的沉重打击和东汉后期的变乱,士风发生变化,士人由“气节之士”向“权谋之士”转变。基于这些原因,颍川奇士众多。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简介《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汉末到东晋达官名士的言行、故事,并按照当时人物品评的习惯将这些片段故事分类。魏晋“士人言行”特别是士人所谓的“隽言逸行”构成了《世说新语》的几乎全部内容,书中所记一方面成为当时名士交往时的谈资;另一方面也成为某种标准,变成了士人仿效的对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