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道德教育,重在“意义”的给予,学校道德教育在于完善道德教育的意义给予,帮助学生创造完美人生。  相似文献   

2.
"信息给予题"是近年来高考数学命题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以其较高的新颖性、开放性、探索性、创造性和综合性深受数学教育界的欢迎.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在理解新信息的内涵,挖掘新信息的外延,在发现新信息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巧妙地进行信息迁移.下面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类"信息给予题"进行归类、解析,以引起大家对此类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童年时,我的头脑里是没有什么“闲暇”的概念的。父母忙于农事,村子里没有现在流行的兴趣班,家里也没有电子设备。我几乎每天都处于“放养”状态:做完作业就跟着小伙伴满山疯玩,摘野果、抓小虫、追鸡鸭;沿着蜿蜒的小路爬到梯田顶端,再一级一级欢快地往下跳;窝在房间的角落,津津有味地沉浸在借来的杂书中;跑到邻居的电动车维修店,蹲着看师傅是怎么修车的,一待就是大半天;到木工店看木匠刨木头,见证一件件家具在木匠的巧手中诞生……我渐渐意识到,这些“浪费”时间的岁月,如今深深影响着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给予概念是人们对给予事件进行概念化的结果,给予句是给予概念的符号表征,给予概念与给予句通过隐喻机制而生成与扩展。人类对事物的概念化方式以及每种语言具体隐喻的思维过程都存在着相似于差别之处,所以,英汉给予概念和给予句的生成与扩展有同有异。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概念化的角度,以隐喻、转喻等理论为依托,探讨英汉给予概念与给予句的生成和扩展过程中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5.
王利华 《考试周刊》2007,(16):65-66
信息给予题是中考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它既能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而且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加工处理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本文从分析内容的角度阐述了解答这类题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6.
给予     
要考试了,我紧张极了 妈妈对我说 不要紧张,尽力就好 听了妈妈的话,我有了信心 给予是一种鼓励  相似文献   

7.
给予     
奥修 《良师》2011,(5):55-55
当你与别人分享你的喜悦时,你并没有帮任何人创造出一个监狱.你只是给予,你甚至不期望对方的感情,因为你的给予并不是想要得到任何东西,甚至连感激都不想得到。你之所以给予是因为你太充满了,所以你必须将它给出去。  相似文献   

8.
"给"的"给予义"可以分成单纯引入与事宾语义、引入与事宾语义与给予动作义的扣合义和引入与事宾语义与使役义的扣合义三类。在共时层面,"给予义"语料数量多于"非给予义","单纯引入与事宾语义"语料数量多于引入"引入与事宾语义与给予动作义的扣合义"和"引入与事宾语义与使役义的扣合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高考考前复习训练中,如何用活试题信息,从示例上阐述寻求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在他们的童年时期,要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让他们平安;要营造美好的气氛,让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那么他们就会快乐、幸福、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12.
13.
溧阳河南话中的"把"字,可以作量词、介词,也可以作动词.作动词时语义实在,表示"给予"义.这种词义存古现象既有助于考察溧阳河南话的来源,又可以佐证"把"字词义演变和发展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4.
信息给予题是当今考试中比较流行的一种题型,这类题既能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又能考查考生的自学、模仿、迁移能力,是考查素质和能力的一种较好题型。解此类题的思路是:接受信息——联系旧知识——寻找条件一——推出结论。  相似文献   

15.
16.
信息给予题是将基础知识应用在新情境之中 ,培养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18.
邓玉明 《物理教师》2000,21(6):47-48
所谓信息给予题,是指试题叙述中,给出一些新信息──学生未学过的知识、方法,或者不熟悉的新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所给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情景等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试题类型.本文就这种题的分类及求解对策谈点浅见.1新景旧知型 代表这类信息给予题的特点是,对学生而言,题目本身为一个新的实际问题(即新情景或新信息),但解决这一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方法却是学生已具备了的(即所谓“旧知”). [例1]据报道,1992年7月,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进行了一…  相似文献   

19.
题目 下面4个观点都是错误的,写出你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用以否定相应的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