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勿贪多     
人的精力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做学问不仅要有“取”的决心,还要有“舍”的勇气。读书不在多,而在精,这样才会有所收获。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说:“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苏轼《又答王庠书》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朱熹《朱子语类辑要·卷五》说:“读书贪多,最是大病。”含英咀华,生动平常,极富禅学意趣。(林坤辑)读书勿贪多@林坤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从元气本体论出发,否定了天命鬼神的存在,批判了种种有神论和迷信观念,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同时在他的思想中又存在着迷信、推崇佛教学说的方面。柳宗元思想中的这个矛盾,引起了对它评价的歧异:有人认为是唯物主义无神论,有人认为是唯心主义有神论。柳宗元的思想为什么会存在这个矛盾?它究竟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还是唯心主义有神论?弄清楚这些问题,无疑是很必要的。 (一) 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涉及的方面比较广,但首先是以他在自然观方面的唯物主义思想作出发点的。柳宗元认为,物质世界的本原是元气,由元气运动而产生天地万物,造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界,没有什么造物主。屈原在《天问》中提出天“孰初作之”,柳宗元回答说:“无营以成”,“无功无作”(《天对》)。天地万物形成前,没有什么造物主存在,“惟元气存”。元气经过“吁炎吹冷”的作用,阴阳“交错而功”,“冥凝玄厘”,形成天地(《天对》)。元气运动变化产生天地万物的过程也完全是不受任何意志支配、掌握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文德”这个范畴的是东汉的王充。他说:“夫人有文质乃成。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为德,著之于衣为服。故曰: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论衡·书解》)又说;“繁文丽辞,无上书文德之操”。(《论衡·佚文》)王充这里所说的“文”是指文章形式,“德”是指道德内容。道德内容决  相似文献   

4.
对王安石的名篇《读〈孟尝君传〉》,评说已经很多。我在备课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尚有二得。(一)狭隘的概念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理解本文的关键,是弄清楚王安石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士’。”这是十分中肯的。在王安石心目中,“士”应是有政治家眼光和谋略,有治国安邦平天下的胆识和才干的人。  相似文献   

5.
文人小幽默     
东坡问字王安石写了一部书叫《字说》。有一次,苏东坡写了个“坡”字,去问他是什么意思。王安石回答说:“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说:“难道滑就是水的骨吗?”王安石无话可说。雨果登记法国大作家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来到某国边境,哨  相似文献   

6.
健心座右铭     
应该说美国心理学专家皮尔博士(N.V.Peale)强调自身信仰的思想曾经风靡一时,在他那本《你认为你能你就能》(《YouCanIfYouThinkYouCan》)的书中写得很明白:“这下子,你有了知识、思想、信仰,还有什么问题你不能处理的?只要你相信你能,你就能。”他发表了许多用来帮助正常人获得  相似文献   

7.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形成发展良好的个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要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培养目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先进的教育观,从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中吸取营养。柳宗元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的。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善种树,人问之其理,回答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怎样能“致性”,能使树长得好呢?柳宗元认为应“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吾问养树,得养人术”,柳宗元在这篇文章里假养…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河东”,他自己也说:“河东,古吾土也。”(《柳河东集》)卷三十二《送独孤申叔序》。以下引(《柳河东集》只注卷数和篇名)《旧唐书·柳宗元传》说“河东人”,《新唐书·柳宗元传》说“其先盖河东人也”。他的文稿在其临终前交好友刘禹锡整编,名《河东先生集》(中国书店1991年版,名《柳河东先生全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名《柳宗元集》,收录文同《柳河东集》)。可“河东”很大,唐有河东道,是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河东道道治,在贞观时治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原镇),开元时治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辖境最大时有今山西全省及河北东北部内外长城间之地。可这里所谓“河东”,不是指唐河东道,而是指秦汉以来的“河东郡”。  相似文献   

9.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不但散文水平出类拔萃,其诗歌造诣更是炉火纯青。苏轼对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的高度评价,在柳宗元的这首咏垂钓诗《江雪》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  相似文献   

10.
一、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近来,我阅读有关研究柳宗元的文章,发现一个普遍存在却不引人注意的问题:许多柳学研究者(甚至包括一些著名学者)认为柳宗元最初是被贬谪韶州(今广东韶关)而不是邵州(今湖南邵阳)。如当代文化名人李元洛先生在其新著《绝唱千秋·绝句文化大散文》中说到:“三十三岁的柳宗元,正当风华正茂之年,先贬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刺史,行行复行行之际,掌权者意犹未已,半路上再将他贬为永州司马。”全国柳学研究会会长孙昌武先生在其名著《柳宗元传论》中说:“永贞元年九月,柳宗元被出为韶州刺史。他‘累郡印而南适’,带着年近七旬…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以啮人,无御之者。 (初中语文第五册《捕蛇者说》) 对“以啮人”中“以”字的理解,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 ①“以(这种蛇)咬人。”《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中册) ②“如果人被它咬伤就无可救药。以,如果。”(《柳宗元诗文选注》,辽宁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从事教师工作,大约四十多年,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写道:“曲阜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孔子是中国古代很成功的一位教师。为什么孔子能有这样突出的成绩?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便可以知道孔子具有作为教师的优秀品质,也就是他能有这样突出成绩的原因所在。第一,进步的政治思想。“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所以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仁”为核心的。他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论语·颜渊篇》),孔子还讲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注释是:“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哪!”释为“苛酷的统治”,这与一些专家的解释“暴政”(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苛酷的政治”(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柳宗元诗文选注》)基本相同。这种解释已成定论。但是,细查一些字书辞典之后,我认为对“苛政”一词的解释,颇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先说“苛”字。《说文》:“苛,小草也”,则知“苛”的原义是小草。小草繁杂丛生,因此“苛”可引申为繁杂。《国语·晋语八》:“内无苛慝,诸侯不二”,韦昭注:“苛,烦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好苛礼”,司马贞《索隐》引贾逵  相似文献   

14.
四、关于“道德”和“道德教育”L君: 你好!我说关于“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概念,虽然在伦理学著作和词典中不难得到解释,而自己领会不了。你注意到我在《“品德教育”之“德”小议》、《为“德育”正名》等文章中,屡次引用“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关系的简单原则”(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并常以公众心目中“道德”和“失德”的界限(习俗道德),表示“道德”的含义,表明我实际上是把道德理解为“私德”,且认为私德属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读书     
《历史学习》2005,(9):23-23
王安石酷好读书,勤于思考,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舍不得放下书,而且他读完书后还经常默默地思考他读过的内容,有时和别人在一起,也还在想着书中的内容。因此很少有人看到他笑。他在常州做太守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宴会,酒席宴上有一个人歌舞取乐。忽然,王安石大笑起来,大家不解其意,猜测是那个名伶表演的实在太好了,使得太守很高兴,于是重重的赏赐了那个名伶,说:“你能让太守高兴,值得奖励!”只有一个人感到怀疑,认为太守不是因为这个而笑的,于是找了个机会,问王安石当时为何发笑。王安石回答:“我那几天在想道家的《常卦》,怎么都不理解,吃饭的时…  相似文献   

16.
读了高树榕同志的《也说柳宗元的〈江雪〉》,有点不同想法提出来谈谈。高同志的文章,分析柳宗元的处境和心情,谈得是好的。只是结论可商。他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正是对渔翁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坚持与寒天斗争的歌颂。”“《江雪》中的渔翁不是要摆脱世俗,超然物外”,而是要跟当时的冷酷社会,跟造成寒冷的老天爷去斗争!”“也是柳宗元向当时的压迫者提出的挑战!”在《江雪》里看不出这种斗争精神。高同志引《答周君巢饵(艹乐)久寿书》:“虽万受摈  相似文献   

17.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读书也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他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痴如醉。“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所以,他反复说到张元济先生(出版家)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因为人类之所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季羡林先生除了学术与翻译外,在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 2 1课《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一字 ,阅读提示中作“灏”,正文及注释作“颢”,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亦作“颢”。究竟是“灏”还是“颢”?师生无所适从。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6年修订版 )第 5 0 6页“灏”字 :〈书〉(1)义同“浩”。 5 0 5页“浩”字下有“浩气”“浩然”等词条。据此 ,当用“灏”无疑。再查《辞海》语词分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 10 5 6页“灏”字 :(1)义同“浩”。广大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灏气俱 ,而莫得其涯……”据此 ,明确…  相似文献   

19.
以“地名”命名:1、《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2、《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自称祖籍冒黎,世称韩昌黎。3、《孟襄阳集》。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4、《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5、《亭林诗文集》。作者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故称“亭林先生”。6、《小仓山文集》。作者袁枚,辞官定居江宁(南宁)小仓山。以“书室名”命名:1、《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室。2、《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饮冰室”是其书室。3、《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  相似文献   

20.
章法论是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属于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文章学专著,书中虽然没有提出“章法”的概念,但他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却明显地存在着。可惜,章法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和评价。郭晋稀说:“《熔裁》是探讨熔意和裁辞的。”(见《文心雕龙注译》408页)詹瑛把《章句》列入“修辞学”。(见《刘勰与〈文心雕龙〉》76页)牟世金认为:“《附会》近于所谓篇章结构问题。”(见《文心雕龙译注》88页)周振甫宽泛地说:“《附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