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新闻周刊》2013,(26):24-25
在中国,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小说家、导演或者编剧能构思出如此戏剧感的故事,但它的的确确正在上演。故事从中国北方一块最普通的玉米地开始,所有人的命运注定与它有关。19年前的那个夏天,一场发生在石家庄西郊这块玉米地的命案,彻底改变了几个家庭的命运,被污辱者,被怀疑者,被伤害者,被利用者……在真相的迷雾里,弱者相互攻讦,同情与宽恕陌路。没有真相就没有宽恕,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无数人加入了追问真相的队伍里。19年之后,当我们重返现场,那曾经郁葱的玉米地早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2.
许博渊 《新闻世界》2009,(6):179-179
一个人不可不谦虚,也不可没有自信心和自傲感。一个民族也如此。但自信过满往往会变成自恋,自豪也往往会变成自大,吞食了谦虚。最近,有人说了一句“中国人需要管”,引来了一片骂声。  相似文献   

3.
钟淑珺 《新闻传播》2012,(9):186-187
新闻敏感和新闻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两大基本素质和要求。一个新闻工作者没有新闻敏感,就会把有价值的新闻漏掉,没有社会责任感,写出来的新闻就缺少分量。新闻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的外化素质,是反映一个新闻工作者工作能力的指标。新闻工作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的内化素质,是通过新闻敏感性这个外在的指标体现出来的。新闻敏感性与新闻工作责任感,是互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一、具有新闻敏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性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期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一个不善于辩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这句话点明了新闻敏感对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我们档案工作而言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广播电视系统档案管理工作而言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追忆汪应祥     
我大概是编辑部应该较早知道而又是最晚知道汪应祥惨遭不幸消息的人。所以,当那天南京军区宣传部的新闻干事江伯友在电话里说要处理汪处长后事,我怒斥他胡说八道,想接班也不能这么咒人呀!谁能相信那么活生生的一个人就突然没有了呢?就在一个多月以前,他还给我打电话,盛情邀我到他的新单位上海警备区作客。噩耗得到证实。他遇到了突如其来的车祸!我就像被抽了筋一样,两条腿软得抬不起来,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人世间竟是如此的险恶无常,人的生命竟是如此不堪一击。应祥老弟,你走得太急、走得太惨了啊!大概是10多年前,我认识了汪应…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非遗保护从21世纪初一开始就充满了疑问和争论。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非遗保护特有的概念"活态传承",但争论似乎并没有结束。最近又看到关于非遗保护问题的一场争论,主旨是非遗应该如何传承——变还是不变的问题。主张不变的代表性文章是苑利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救命的"脐带血"千万要保住》一文,另一篇是江南大学张毅教授的商榷文章《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主张变通发展的。这个从十几年前就存在的争论一  相似文献   

8.
吕珏 《视听纵横》2005,(5):118-119
在广播电视的语言传播过程中,播音员或主持人往往由于面前没有受众实体而缺乏与受众的交流,没有播讲愿望和播讲兴趣,即没有对象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出的实际必要。”能否把握对象感是播音主持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让对象感来得更自然?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每逢翻阅我的老像夹.看到46年前(1952年),我与战友、同学杨风亭并8人的合影。就会想起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感到十分内疚,而久久不能平静。但我的这件憾事.却引出了歼敌一个团的捷报。现详细叙述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喻晓 《军事记者》2011,(11):65-66
如今.全世界的人。说到澳大利亚,说到悉尼.恐怕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悉尼歌剧院的。悉尼歌剧院成了澳大利亚的标志.成了悉尼这个城市的象征、这个城市的灵魂。 地球上。一座建筑,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事,并不鲜见。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北京的天安门城楼等等.都是。但使人一见之后.就如此印象深刻、永难忘记的却不多。悉尼歌剧院应是一个例外。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一生中大半辈子是在职场上渡过,然而有些人在职场上游刃有余,而有些人却常常找不到方向。据一项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有80%以上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即使有规划,也很少能够坚持到3年以上,只有为数不多的3%的人才能成为卓有成效的职场精英,但是否与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关,暂时没有充足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一个传统产业企业,竟能够如此自如地和时尚、优雅接轨,成为时尚、优雅生活的一种可感体验;一条日常不起眼的毛巾,竟能够让许多人悟到一个道理:品牌创造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其品牌发展的自在规律,才能打造出顶级品牌。看罢洁丽雅月度大案,有一句话脱口而出:专业的事就应当由专业的人来做。  相似文献   

13.
“沙龙太复杂了。他是巴勒斯坦人最痛恨的敌人,也很可能是巴以问题最终的解决者,但8年前的中风,让一切可能性终止。直至今天,他把所有悬念、遗感都带进坟墓。”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政治科学教授亚伯拉罕·迪斯金感叹道。  相似文献   

14.
新闻视角是一种客观存在 大凡写文章,动笔之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文章视角。如果没有找到合适角度,写作就会失去方向感。新闻写作也是如此。事实说明,新闻视角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新闻写作的规律所在。在这个世界上,由于每个人的工作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差异,生活经历和背景不一样,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因此对同样一个问题,同样一个事物,观察事物的出发点不一样,所形成结论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人和事物都是一个多面体,这种多面体,  相似文献   

15.
"很多人都知道,丁玲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她有生之年一直孜孜以求的姐妹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却最终没有完成,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相似文献   

16.
可怕的误会     
我家乡的林场里,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都知道。丁玲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她有生之年一直孜孜以求的姐妹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却最终没有完成。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相似文献   

18.
正司马光这个人好像压根儿没年轻过,一辈子不讲究吃穿,也不爱钱财,又不讨小老婆。按照今天的眼光来挑剔,司马光简直一点儿人性都没有。在整个大宋朝,在这一点上只有一个人能和他匹敌,那就是名声诡谲、毁誉参半的王安石。这两个人都很幸运,他们在一生中遇到了真正配得上自己的敌人,同时也是朋友。不过司马光更走运,他不只是留下了一本历代皇帝的必读课本,在生前他就是全国的偶像级人物。老实孩子,一辈子就撒过一次谎  相似文献   

19.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的经典论断。这个论断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曾被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反复印证。其实,理论的重要性,理论思维的重要性,对一个民族如此,对一种事业、一个部门乃至一个人也是如此。广播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对继续探寻改革路径的迫切需求,催生了大家对阶段性改革成果做出梳理和思考的强烈愿望,于是,撰写论文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广播界同仁的主动选择。大家的这种努力的确成绩斐然,新中国广播事业发展65年来,我们对广播的认识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深刻  相似文献   

20.
时下,在全军开展读书活动轰轰烈烈之时,笔者却在下基层时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战士只是饶有兴味地看武侠小说和三流小报,要不就三五成群凑在一起“侃大山”,悠哉游哉,好不痛快。我们不禁要问:在知识结构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如此忽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没有一点压力感能成才吗?俗话说:“人要逼,马要骑”。所谓“逼”,就是有一种压力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个人的成才不外平外在压力和内在压力两种。然而,许多人或多或少带有一点惰性,有外在压力的时候如此,缺少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尤甚。这时,必须善于变压力为动力,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