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在当前思想文化多元化、信息交流网络化的趋势下,微博微信的"圈层化"现象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挑战和新机遇,它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如何在坚守文化育人与舆论引导阵地的基础上,高校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校园文化育人新思路,进行创新与融合,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的角度,从"圈层化"现象拓展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思路,积极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网络媒体的革新为“圈层”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场域和条件,在媒体和大数据的推动作用下,大学生对网络圈层的依赖度逐渐提高,大学生网络“圈层化”已经成为一种群体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明析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时代特征及挑战,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提出应对策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3.
社交网络环境下,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创新性、实效性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只有积极融入大学生社交网络,保持对舆情的敏感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学习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客观预估社交网络辐射力,方能做好新媒体、自媒体、微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直播迅速成为"95后"大学生群体青睐的网络互动社交平台。直播热现象的凸显,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通过分析网络直播这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刃剑,以以人为本、实践育人为指导原则,以构建联动防范体系、提高思政工作者直播内容水平为途径,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新媒体催生出各式各样的互交媒介。社交媒体作为大众交流、互动的平台,依靠网络取得了蓬勃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走访调查某校学生常用网络媒介、对比分析常用社交媒体的热点话题等相关内容,了解到该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寻求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由于信息获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信息交互层级化而呈现出"圈层化"的实然生态,表现出个体性、封闭性、稳定性、迁移性等特征。"圈层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学生个体选择能力弱化、高校话语权威式微、意识形态传达中断、错误倾向纠偏失效等现实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主体间性,持续塑造"圈内人"形象;整合教育平台,融入网络圈层;转变话语方式,再造开放、兼容、综合的新圈层,积极探索破解"圈层化"困境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井喷式发展,智能化移动终端成为当代大学生开展学习、工作、社交和娱乐活动的主要媒介,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价值引领重要载体之一的主流影视剧,也因媒介技术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急剧转变出现短视频化的传播特征。主流影视剧一方面通过短视频传播手段进行“融媒体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价值观引领,另一方面主流影视剧短视频化传播方式的“碎片化”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好移动短视频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结合主流影视剧短视频化的传播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不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能,发挥好主流影视剧短视频化传播的优势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8.
面对大学生网络日益"圈层化"的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审时度势,把握大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认清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守土"困难、网络结社引导乏力以及教育模式亟待更新的严峻形势,整合现有资源,强化信息监管,提高凝聚力,变挑战为机遇,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张晓琦 《文教资料》2013,(6):101-103
伴随互联网络的发展,SNS社交网站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社交模式。本文以"人人网"为例,分析了SNS社交网站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情况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和弊端。同时指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有机地将社交网站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处于社会思想前沿,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等在校园生活里不断输入、输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热点问题时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做好育人工作和维稳工作的基础,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直播平台的实时性、交互性、精准性、开放性等特点契合了大学生求知求新、沟通互动、体闲放松等多元需求.与此同时,大学生因参与或观看网络直播而形成的虚拟化的社交观、情绪化的消费观和功利化的职业观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立足新阶段,高校要精准研判网络直播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位与势,积极应对网络直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危和机,进而探索网络直播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策略,不断提升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的兴起对高职高专院校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使得思政教育出现了"圈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圈层"封闭性强,主客体间存有交流屏障;"圈层"层级分化,信息转发传播无法把控;"圈层"界限明晰,思想动态无法准确把握。而破解"圈层化"现象,最为关键的是要进行信息的交互,因此,要创新教育理念,塑造"圈内人"形象;完善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圈层生态;扩大圈层界限,把控思政教育主动权。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以复杂网络为视角,将信息圈层化操作化为用户信息共同关注网络,通过日志法收集用户信息接触数据,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分析圈层化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用户信息共同关注网络密度较低,呈现圈层化趋势。用户属性(包括人口特征、媒介使用偏好)、既有社交关系和信息关注网络的自组织结构影响信息圈层化,其中网络自组织结构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要素,节点的点度中心性、聚集系数正向影响信息圈层化,但中介中心性负向影响信息圈层化。用户社交关系数量、社交关系强度的影响因信息关注网络中的自组织结构而弱化,进而并不影响信息圈层化,线上社交媒体使用不会促进信息圈层化。此外,算法推荐平台使用偏好、算法政治信息偏好不会导致信息圈层化。  相似文献   

14.
孔馨雨 《河南教育》2022,(S1):50-51
引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自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络大军的主体,其沟通交流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在以网络圈群为载体的大学生新型社交模式下,如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和新媒体平台高度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深化网络育人的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什么——网络圈群视域是什么?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QQ等微载体纷纷涌现,虚拟化、网络化的社会交往日益普泛。  相似文献   

15.
"夸夸群"作为2019年的现象级热门话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夸夸群"的兴起和速朽现象探讨当下大学生群体网络社交行为的结构性变化,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方式和网络交往心理特点,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有效的大学生线上教育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升工作,需充分融合“三全育人”与网络育人的科学理念。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平台、思政队伍、网络圈层化和网络育人氛围方面存在现实问题,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路径,以增强网络思政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育人层面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校领导与大学生在线交流"即"在线交流"模式,是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进行延伸、资源进行重整、内容进行更新、手段进行创新,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在线交流"模式,便于"多点切入、单点延展、点点互动"地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微辅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中一项创新工作,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工程的有益尝试。它是利用"微媒体"平台构建微社区,从学生有效需求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学生平等交流,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网络“圈层化”现象在学生中引发热潮必然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响。关注学生思想状态,对流行的网络“圈层化”进行理性剖析,正视主流价值传播受阻、价值引领功能削弱、主客体认知差异、学生思想动态难以把握等挑战,探寻网络“圈层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途径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媒体作为当前大学生中普及率最高的社会化媒介,极大革新了网络社交的交互性,重塑了大学生网络社交从关系拓展到精神交往,对大学生社交方式的转变有着深刻影响。大学生社会交往,在此背景下呈现出"新常态"——传播模式扁平化、社交互动广泛,社交内容个性化、交流自由开放。然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交在趋于广泛自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如媒介麻醉的典型化使现实行动缺失、性格障碍的严峻化使高校教育脱节。为此,高校应加快发展适应新型社会化媒介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自媒体时代社会交往的虚拟与现实问题,创新实践平台,引导认识与创造的有机结合;借助媒介融合,实现高校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