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演讲,因文风变化而引人瞩目,综合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后在外交上的种种表现,观察家认为中国外交或将更加主动4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这也是他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第二次携夫人亮相国际舞台。习近平上任伊始首访俄罗斯及非洲以来,"习式风格""第一夫人""公共外交"等,成为热议话题,媒体报道焦点愈加多元化,而不仅仅囿于以往外交领域的就事论事。就此次关于博鳌论坛的报道而言,除了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等设置专题关注政经、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13,(19):24-25
中国总理李克强将他就任之后的首次出访的目的地,选为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国等亚欧四国。这是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首访俄罗斯和非洲三国并出席金砖五国会议之后,中国新一届政府在外交方面的又一次重要行动。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中国通过李克强的出访,进一步强化了多元外交战略,并达到了平衡东方与西方外交布局的目的。李克强此行,得到相关国家的超规格接待,足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李克强此行出访期间,人文交流活动为"点睛"之笔,让到访国民众近距离感受了中国领导人人性化外交的一面:亲切、智慧、随和、魅力4月26日至5月4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应邀对俄罗斯、匈牙利、比利时及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9天时间里,从莫斯科到匈牙利,再到布鲁塞尔,民间人文交流成为此访的亮点之一。从在莫斯科会见中俄友好人士代表、会见二战老战士,到在莫斯科大学演讲,从在布达佩斯参观中匈双语学校,到在布鲁塞尔专程赴比中经贸委副主席李德汉家中做客,频密的人文交流活动堪称此访的"画龙点睛"之笔,体现出中国领导人人性化外交的独特一面:亲切、智慧、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振兴,强化向西开放。此次李克强访比、访匈、访欧盟总部无疑是强化向西开放的具体体现,将与俄罗斯、欧洲向东开放形成利益交汇点4月30日至5月3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匈牙利、比利时和欧盟总部进行了访问,双方就经贸、科技、金融、农业、质检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达成广泛共识,政府部门和企业间共签署了9项合作协议,涉及金额22.2亿美元。双方还举行了"中欧高层能源会议"和"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此访期间,李克强多次指出,中国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中西部和东北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入常”、中日历史问题、中美欧纺织品争端、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政府频频说“不”。这显示了中国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的姿态调整  相似文献   

6.
访俄期间,李克强会晤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找到了构建中俄两国未来的"共同语言"4月26日至29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俄罗斯总统大选后中国主要领导人首次访俄,也是李克强就任国务院副总理后首次访俄。在中国与大国、周边国家关系中,中俄关系居于重要地位。两国是大国、邻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新兴经济体。目前中国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俄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列第10位。普京5月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统,此次访问的时机也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7.
2013年3月22日,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首访,当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第一次挽手走下飞机舷梯,许多媒体人和观察家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外交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习式外交”时代。中国留给世界的印象,从未像现在一样,烙印着领导人鲜明的个性印记。  相似文献   

8.
"熊猫外交"被纳入国家形象提升范畴,不仅改善了海外公众对中国的整体形象认知,也改善了他们对中国政府形象的认知,树立了中国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和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榜样"形象,因此应该充分肯定"熊猫外交"对于中国国家形象改善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2012年4月26日至5月4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应邀对俄罗斯、匈牙利、比利时和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一次增进战略互信之旅,推进务实合作之旅,深化传统友谊之旅,更是一次构筑未来中俄、中欧关系的外交之旅。俄罗斯、匈牙利、比利时和欧盟高度重视李克强来访,均给予高规格礼遇。此访历时9天,行程几万公里,跨越欧亚大陆,李克强共出席50多场活动,行程密集,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软实力有优劣和正负,不同类型的软实力需要不同模式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势能"理论揭示了新的传播模式,在这个视角下公共外交既包括国际广告、对外宣传等信源外推型公共外交,也包括国际新闻报道、人员往来等传受平衡型公共外交,更有秘密信息传播等受者主动型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势能的分析表明,不断挖掘中国软实力资源,提升软实力、积累公共外交势能,是提升公共外交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在国际大格局中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制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工作方针。周恩来既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在外交工作实践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有许多独到的创造。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问题,周恩来在建国初期曾指出,旧中国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新中国要不折不扣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这是我们确立外交政策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实施,媒体外交日益受到重视,实践日益增多。本文通过梳理我国以媒体为外交行动者进行的外交实践,提炼媒体外交定义与特征认为,媒体外交是媒体行业作为国家整体系统的一部分,在国家外交战略下以自身为行动主体进行的外交活动,具有外交性强、主动性强与规格高的特征。以媒体为行动主体的媒体外交是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进民心相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力支撑与补充。  相似文献   

13.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作为国家外交重镇,在配合中央总体外交战略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重大的外交事件,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沪和《上海公报》的发表,上海在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近年来,随着本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也在加快。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在沪举行,标志着上海的重大外事活动进入活跃期,之后包括APEC领导人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不久前举行的亚洲相互协助与信任措施会议(下称"亚信峰会")等一系列重大外事活动先  相似文献   

14.
公共外交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外交形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公共外交的形式来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俄罗斯在公共外交领域应当说基本上是刚刚开始。作为一个"新手"或"后来者",近年来俄政府也开始学习西方一些国家经验,重视公共外交。在这个过程中,以"今日俄罗斯"为首的多语种电视频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电视为载体,利用多语种的优势,向国外民众传递外交信息,拓宽外交渠道,从而达到媒体公共外交实现的目的。本文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为例,探讨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俄罗斯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以期归纳总结出一些经验供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陈健 《青年记者》2007,(16):22-22
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是中国外交领域的一件大事。在中俄"国家年"框架内开展的各项活动之所以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中俄双方媒体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6.
张晓霞 《今传媒》2013,(6):16-18
随着国际间竞争及全球化的加深,我国外交事业应该积极与时代潮流接轨,力图实现多元化的外交形式。中共十八大着重强调要加强公共与人文外交,可谓是抓住了中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上发展的关键,为我国外交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早期的"乒乓外交"到近年来的奥运会、世博会、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公共外交在构建一个良好国家形象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间的交往合作,增进彼此的了解。本文立足新媒体背景下,分析了公共外交与构建国家形象的关系,从宏观上总结了我国当前利用新媒体开展的公共外交工作,同时反思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处理与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的时候,长期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中国的外交就一直奉行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并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的关系。这与中共外交领导集体所做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共外交领导集体的外交智慧。本文通过对我国外交的历史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论述了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智慧和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8.
卢茜 《东南传播》2021,(8):63-66
国家形象作为公共外交的理论硬核,中国电影的公共外交实际上就是国家形象的传播与塑造.基于涵化理论研究发现中国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商业电影的共鸣效应,一种是主旋律电影的教化效应,但仅此两种涵化效应都难以充分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从而开展成功的公共外交.最后本文提供了两种基于"国家品牌"的电影公共外交新战略:以中国电影为产品营销使之成为一个品牌;以电影为传播渠道提升国家形象成为"品牌国家".  相似文献   

19.
王松 《青年记者》2021,(18):27-29
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办了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成为建构新时代国家形象的象征性政治仪式。主场外交通过时间表征、空间表征和文化表征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的主体性理念、主体性行动和主体性视角,凸显了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主体能动性,打破了西方的话语霸权,国家形象建构逐渐由"他塑"转向"自塑"。  相似文献   

20.
廖雷 《中国记者》2012,(2):71-72
2011年8月,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邀请,美国副总统拜登对中国进行为期6天的正式访问.囿于其身份和权限,海外舆论普遍将其访问定位于加强与中国领导人的交往而非实质进展.但从实际效果看,拜登此访是一次成功的“双轨外交”,即“高层交往+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