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汉语语法中,名名的组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名语素与名语素组合成词,一种是名词与名词组合成短语。前者如“脸盆”“人物”“铁床”;后者如“书报”“妈妈胃病”“中国长城”等。一、名语素与名语素的组合名语素,主要指名词性的成词语素。它们既可单独构成词,又  相似文献   

2.
以《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词汇表一年级词汇中的84个标注为动名兼类词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对动名兼类词的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大多是动词经过“转指”和“自指”后获得的,“转指”是动词获得名词意义的重要方式,主要有8种情况;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显著度存在着差异。意义标准在判定动名兼类词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名转动词”、“动词化”或“名词转换为动词”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有其自身的语言学理据和实际应用的特点。对英语名词动词化进行研究,进一步掌握其规律,对英语语言的研究特别是英语词汇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非典型名名组合一方面反映了语言形式和表达的相似性,同时也揭示了意义构建的复杂性。因为该组合的意义并非来自其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整合后形成的新创意义。换句话说,非典型名名组合的意义是由这两个名词所构成的输入心理空间在环境信息和背景知识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一个具有新创结构的整合空间,然后经过组合、完善和细化产生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形名结构有“形名”和“形的名”两种形式,“形名”组合是恒定组合,所以“形名”组合常常是性质形容词与类名的组合;“形名”组合是连续组合,名词表示的事物是“无界”的。“形的名”组合是临时组合,所以“形的名”组合往往是状态形容词与个体名的组合;“形的名”组合是离散组合,名词表示的事物是“有界”的。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英语名动转用应是这样一种机制:使用者把认知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这一认知过程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就是使用者将“原生名词的意象(图形)─生成动词和其它相关知识的意象(背景)”转化为“生成动词的意象(图形)─原生名词和其它相关知识的意象(背景)”。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存在两种语义上较为相近的表达形式:“名一量”和“一量名”,二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但有时互换,语感上又会难以接受。经过对大量的语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名一量”结构要求“名词”具有一定附属义。同时,二者在指称方面均可以充当非指称成分,这时“名一量”和“一量名”可以互换;但又因为“名一量”结构要求“名词”具有一定附属义,因此二者互换之后语感上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8.
孤立地看,“人立”、“蛇行”、“蚕食”、“狼吞虎咽”、“龙盘虎踞”、“星罗棋布”、“土崩瓦解”、“蝇营狗苟”……都是名词和动词的组合。而名词置于动词之前往往用作主语,与动词构成主谓词组。但在古文献中,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放在实际上下文里,这些名词往往已经改变了通常作主语的功能.而用作状语。与动词构成状动(状谓)词组。即名词修饰动词。这在古文献中屡见不鲜,不属临时的活用,而是屡见的常用,所以一般不宜归人词类活用。不过,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这种名词修饰动词的用法比较特殊。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名动组合”。  相似文献   

9.
关系名词是一个有着代表和边缘成员的语言范畴,专门用来表征一种固有的领属关系。名2为关系名词时,名1名2组合会产生复合词、短语词及短语三种类型。本文运用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对以上三种类型的产生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名词性合成词的意义建构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的过程.传统语法把这一意义建构过程简单化,认为名词性合成词的意义等于各组成部分名词的意义总和;转换生成语言学家和意义特征理论学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解释,但都有一定的缺陷.概念合成语言学理论对名词性合成词的意义建构做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解释,但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代汉语新奇构式"副名结构"中的名词为研究对象,通过例证分析其语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分析其进入"副名结构"的认知动因,以及该结构对名词进入的限制条件。认为性状义是名词进入"副名结构"的语义基础;现代汉语中名词与副词的组合体现了词汇的多义性特征和意义建构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道”与“名”的哲学关系贯穿与老子哲学思想的始终.老子哲学对“道”和“名”有深刻的探究.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构建了“道”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名实之辨”的哲学问题,对“道”与“名”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了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和语言哲学观,其价值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有发展的趋势,并逐渐形成一种较普遍的语言现象.现代汉语中“副+名”的组合,有的出于语法的需要,有的则出于修辞的需要.出于语法需要的,大都具有关涉性的语义特征;出于修辞需要的,大都具有描述性的语义特征.现代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有两种类型,即语法类型与修辞类型.两种类型的“副+名”组合,在具体分类、句法功能、语义等方面是不同的,修辞类型中的名词可看作活用,名词临时活用为形容词.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有发展的趋势,并逐渐形成一种较普遍的语言现象.现代汉语中“副+名”的组合,有的出于语法的需要,有的则出于修辞的需要.出于语法需要的,大都具有关涉性的语义特征;出于修辞需要的,大都具有描述性的语义特征.现代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有两种类型,即语法类型与修辞类型.两种类型的“副+名”组合,在具体分类、句法功能、语义等方面是不同的,修辞类型中的名词可看作活用,名词临时活用为形容词.  相似文献   

15.
副词修饰名词在现代生活和文学影粳.作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南方和北方,都流行着“副名”现象.比如,我们平常经常说的“很女人”、“很现代”、“很模范”和“最营养”等等.1990年之后,各种语言学理论涌入国内,此时,对。副名”结构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先秦汉语的“有+名”式名词中的“名”可以是族名、国名、朝代名、水名和一般名词;在具体语境中,“有+名”可以解释为族名、国名、地名或朝代名。“有+名”中的“有”,可以解释为“大”,以此解释“有+名”,便一通百通。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名形词作主语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解释语言现象,将不同于一般形容词而又具有名词语法性质的形容词定名为“名形词”,本文着重对作主语的“名形词”的条件和情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副+名”现象做了详细地分析,尤其对于时间名词和处所名词,事物名词受副词修饰时呈现出来的规律做了归纳。在文中举出了大量实例对此作出了说明。最后对今后这种语言现象的发展做出了预设。  相似文献   

19.
名词性复合词的意义建构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的过程。传统语法把这一意义建构成过程简单化,认为名词性复合词的意义等于各组成部分名词的意义总和。转换生成语言学家、意义特征理论学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解释,但都有很大的缺陷。概念合成语言学理论对名词性复合词的意义建构做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解释,但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相似文献   

20.
根据运用语法学、语义学等方面的理论,把语法意义、语义意义、语境意义三方面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在"副 名"结构中,副词修饰的是在进入组合的名词的语境意义,即名词的附属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