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会读文章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 我与上述语文课堂教学用语两次邂逅并对之产生兴趣,都与同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关。  相似文献   

2.
师:同学们,作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特别有意思,真可谓与众不同。(板书课题)有人说,会读书的人,能把长文读短,就是把一篇长课文读成一句话或一个词。你行吗?请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读好课文,先要排除文中的“拦路虎”。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穷人》第一课时(人教版第十二册)【片段1】设疑——荡起层层波师:老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读成一个个问题。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与困惑。(生答略)师:我也有个问题。老师昨天晚上把文章读了三遍,在找一个字,你们猜猜在找哪个字?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穷人>第一课时(人教版第十二册) [片段1]设疑--荡起层层波 师:老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读成一个个问题.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与困惑.(生答略)  相似文献   

6.
正一、美读课题,想象"桂花雨"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谁来美美地、动情地读一读课题?2.会读书的同学,能把一个词读成一幅画。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美妙的联想?(生答略)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3.设疑:在作者笔下,这是一场怎样的桂花雨呢?【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引导学生扣住文题,通过美读和想象,把静止的文字读成流动的画面,初步感受课文内容以及散文的表达特色,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提供了氛围。二、自读正音,读通长句1.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2  相似文献   

7.
轮读,顾名思义,即轮流读.在学生预习课文后,一篇课文,一人读一段(或几段),一个一个接起来把全文读完.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轮读"也是落实读的训练的一种好形式.练习朗读如果总是用"齐读"这一种形式,长时期"吃大锅饭",势必会出现一些"南郭先生";那一部分不会读书的人就会跟着大家一样,嘴一张一合,装装样儿.而轮读要一个个单独过关",哪一个同学的字音读得不准,哪些词语由于不理解而读  相似文献   

8.
《山雨》这篇课文是作家赵丽宏的作品,作者从"雨声"、"林色"、"山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情韵世界。文章文字优美,非常适合孩子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孩子直接接触文本的读书上。"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通过多读,这些清新的语句自然会流淌在学生口唇之间,烂熟于孩子的心里。再者,文章文字浅显,又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怎样指导学生读书呢?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中,我初步探索出了这样一个课堂教学结构——三步读书法。即课堂上通过师生三次读、议、练、步步深入、把教师应讲的内容融于读、议、练之中,从而达到大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步读书法教学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了解性读书。这一步读书,主要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每学习一篇课文,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自读之前,教师可先作扼要的提示(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指出文章学习的重点,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难度较大的课文,可以给学生作一些有关结构线索的提示。  相似文献   

10.
正一、解题引领,以疑导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师:我知道每一个同学都能正确地读出题目,这还不叫真正的会读。怎样才叫会读呢?你能从课题中读出这篇课文会写哪些内容?会具体写哪些内容吗?生:我读出这篇课文会写青海高原和一株柳两部分的内容,我认为会重点写一株柳,写青海高原是为了衬托一株柳。师:看来题目没有白读嘛!要想解决所有的问题,就要走进课文。【点评】"学贵有疑。"课前,把学生的疑问搜集并进行整理,以学生的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品读课题,  相似文献   

11.
现行的教材都编排有自读课文,对于自读课文的处理,常常出现两种尴尬局面:一种是“牛不喝水强摁头”,学生被强迫读书;另一种是“越俎代庖”,教师干脆自己讲,满堂灌。这两种方式都是事倍功半的,都是吃力不讨好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自读课文,学生常常是望而却步,即使自学也常常是或虎头蛇尾,或半途而废。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学、自读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某天我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做一回老师,为某篇自读课文出一份题目?为出题考别人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了。于是我就在我所带的高一班级做了一次实验,课文是苟子的《劝学》,这是一篇很重要的要求全文背诵的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是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阅读课文。编排阅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把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它与讲读课文不同,主要是凭借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同时,又把思考练习题作为衡量学生阅读效果的依据。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启发、诱导,或组织学生对论,以疏通阅读障碍,从会读到读懂。一、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要读征文章,白先必须会读文章中的字。因此,思喜练习第1题明确要来学生“蕾讲章读课文’。同读课文中的字,绝大多数是…  相似文献   

13.
熊云发 《江西教育》2012,(35):36-37
在阅读教学中,要走进文本善于设疑,才能荡起层层波;要品词析句,才能扬起片片帆;要感悟文本,才能划出道道痕。请看特级教师金明东执教《穷人》一课是怎样巧妙设疑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而感悟文本主旨的。【片段一】质疑文本,荡起层层波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  相似文献   

14.
熊云发 《江西教育》2012,(12):36-37
<正>在阅读教学中,要走进文本善于设疑,才能荡起层层波;要品词析句,才能扬起片片帆;要感悟文本,才能划出道道痕。请看特级教师金明东执教《穷人》一课是怎样巧妙设疑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而感悟文本主旨的。【片段一】质疑文本,荡起层层波师:常说,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条线;会读书的同学能把文章  相似文献   

15.
于永正:在导读中关注生命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师:书读了一半。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不但……而且……)师:看黑板,这就是二、三、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的毁灭,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  相似文献   

16.
周颜 《时代教育》2010,(7):242-242
"同伴阅读"简单地说,就是两个读书兴趣相投的学生共同读一本好书.低年级学生不再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项任务,而是把课外阅读融进了自己的学习生活."我在阅读,我很快乐",课外"悦"读成了他们精神欢悦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所谓"唱读",是指学生在读书时不顾文章应有的停顿和节奏,每个字音都用同一腔调、同一节奏,拖长音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1 ~2年级)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据笔者调查,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唱读"现象,俨然已成一类"顽疾"."唱读"时,学生把不同类型的文章都读成了同一种方式,呆板而生硬,这显然是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朗读要求相背离的.因此,如果不对"唱读"现象进行对症治疗,长久下去,不仅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感悟.对于低年级学生出现的"唱读"现象,笔者根据调查数据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细致的成因分析,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能有效预防和纠正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因此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朗读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体悟文本,把握基调。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态度、感情色彩,也就是感情基调。它是朗读一篇课文的基础。如果我们能体会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我想这句话并不仅仅适合于厚厚的著作,同样也适合于一篇短文。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就应想到"薄书读厚"。《老王》一文人物形象并不复杂,文字简约清淡,可谓"薄书"。文章把老王不幸的遭遇、艰辛的人生、金子般宝贵的品质和人世间最珍贵的深情,寓于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叙述中。无论记叙事件,还是褒贬人物,都是悠悠的、淡淡的叙说着。读罢此文我们感动于老王底层劳动者的光辉的人性,更感动于杨先生一家人那悲天悯人的善良之心。看似浅文易读易懂,但要感受到经典的魅力,需要  相似文献   

20.
情景一:刚开学,阅读课上,为了评讲作文,我请语文课代表把作文读了一下。也许由于紧张,读出来的声音有些颤,有些词语读错了,有的甚至还读成了方言音。我有些不高兴,心想这都几年级的学生了,读书读成这样!又请了几个学生读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