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华 《网络传播》2005,(12):44-45
近年来.以网络媒体为宣传主体的“网上行”活动在各地得到了积极实践,这种由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主办,由国务院新办公室支持和指导,集中地方优势宣传资源.发挥网络媒体群体力量,联合传统媒体,运用网络传播手段,跨媒体、跨地域,集中宣传地方.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网上行”活动.正在成为中国网络媒体承担构建和谐社会重任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2.
《军事记者》2013,(10):4-5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播理念的改变,新闻传播已迎来全媒体时代,网络化、数字化、碎片化、分众化是这个时代的标签。对电视媒体来说,这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虽然电视逐渐成为客厅中的摆设,人们更喜欢从手机和网上获取信息,但视觉画面的魅力使得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依然强大。强军目标电视宣传的创新,必须立足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3.
邓羽 《档案》2012,(1):58-59
信息时代,网络正迅速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新载体.这不仅为档案信息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档案宣传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新闻报道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宣传范式。这种范式遍布各个传播领域,影响并制约着新闻传播及其效果。综括这种宣传范式,分析其表现形态、成因,探讨其利弊得失以及改善策略,对改善中国的新闻传播效率,十分必要。本文以模范人物新闻报道为分析点,综括了新中国的主要新闻宣传范式,提出了在全球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国家传播转型战略。本文认为,以政党和政府意志为先导,以党政权势为说服前提,采用“牺牲生命”、“自我摧残”、“抛弃亲情”、“过度情绪化”等极端化叙事方式,构成了我国政治宣传范式的重要特点。转变和改善传播体制,建立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指向的国家媒体,建构新的传播秩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播队伍,培育成熟的传播市场,实现国家传播范式从宣传到传播,从传播到修辞的转型,已成为中国国家传播范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陈汝东 《今传媒》2014,(3):8-12
我国的新闻报道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宣传范式。这种范式遍布各个传播领域,影响并制约着新闻传播及其效果。综括这种宣传范式,分析其表现形态、成因,探讨其利弊得失以及改善策略,对改善中国的新闻传播效率,十分必要。本文以模范人物新闻报道为分析点,综括了新中国的主要新闻宣传范式,提出了在全球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国家传播转型战略。本文认为,以政党和政府意志为先导,以党政权势为说服前提,采用"牺牲生命"、"自我摧残"、"抛弃亲情"、"过度情绪化"等极端化叙事方式,构成了我国政治宣传范式的重要特点。转变和改善传播体制,建立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指向的国家媒体,建构新的传播秩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播队伍,培育成熟的传播市场,实现国家传播范式从宣传到传播,从传播到修辞的转型,已成为中国国家传播范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田苗  边文海 《新闻前哨》2023,(10):39-40
宣传工作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就地方而言,宣传具有传播信息、沟通干群、促进工作、激励士气、批判谬误、交流经验等重要功能,在基层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弱传播视域下,地方宣传工作面临着弱传播规律的挑战。本文旨在借用“弱传播理论”这一舆论世界的运行法则来研究分析地方宣传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探讨提高治理效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黄培  林杉 《新闻前哨》2023,(12):50-51
全媒体时代,网络评论已经成为高校形象建设新的竞争力,也是高校品牌传播的重要路径。借助网络评论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高校得以做强网上、网下学校形象宣传工作,拉近与社会公众、学生之间的距离,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本文立足高校形象传播现状,结合全媒体时代网络评论特点,从凝聚共识、塑造品牌两个方面探讨了网络评论对高校形象塑造的作用,同时提出网络评论助力校园宣传的三个实践思考,探索丰富校园传播生态链的有效途径,以为高校融媒发展注入网评基因,进一步丰富高校融媒传播形式,树立高校传播形象。  相似文献   

8.
地方新闻网站是新闻网络媒体的新形态,在地方政治思想宣传、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文明进步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地方新闻网站不仅可以传播事实、表达意见,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新闻报道传播的途径和渠道不断拓展,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以及舆论导向越来越强,目前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新闻传播应坚持正面宣传,团结稳定为基本方针,积极传播正能量,有助于激发全社会广大民众团结奋进的思想,集万众于一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富有活力和生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出深刻阐述和重大部署,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在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舆论宣传的关键前沿阵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构建新型主流媒体的当务之急,网络引领能力、媒体融合水平、融合传播效果已经成为衡量主流媒体能否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一新的使命任务的关键指标与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对外宣传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关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认同感、知名度和影响力。地方新闻媒体要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传播资源为基础,创新工作机制,突出工作重点,打造外宣品牌,对外讲好城市发展故事、树好城市形象,助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相似文献   

12.
荣苓 《东南传播》2011,(2):42-43
网络媒体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湖北群星"作为典型个案在网络上的报道层出不穷.本文对基于5W传播模式的网络正面宣传进行特征分析,从网络传播的深度和持续时长两方面探讨如何放大网络正面宣传的影响,并对在网络正面宣传中应规避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依此来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路畅 《新闻战线》2022,(14):16-20
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职责使命。人民日报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遵循理论宣传阐释规律,着力创新宣传阐释传播思路,着重提升宣传阐释水平,着眼提高影响力、覆盖面,努力探索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阐释的传播模式、路径和规律,为进一步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阐释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4.
高威 《网络传播》2008,(6):58-59
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经过七至八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网络宣传中的一支“主力部队”,在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与众多商业网站的夹缝中,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发展定位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成为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对外宣传的有效载体。新闻网站已经成为发布信息、引导舆论、传播文化、扩大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是受众了解信息的首选媒体,特别是国外受众,  相似文献   

16.
郭辉 《青年记者》2006,(22):66-67
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以下简称省网)是“网上舆论阵地”的重要部分与中坚力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网络媒体。它们大都是各省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与对外宣传的网络窗口,肩负着宣传省情、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能,是地方新闻网的核心力量,具备普遍代表性。因此,本文将以几个省级重点新闻  相似文献   

17.
郭辉 《青年记者》2007,(2):70-71
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以下简称省网)是“网上舆论阵地”的重要部分与中坚力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网络媒体。它们大都是各省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与对外宣传的网络窗口,肩负着宣传省情、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能,是地方新闻网的核心力量,具备普遍代表性。因此,本文将以几个省级重点新闻  相似文献   

18.
理论宣传是地方党报的旗帜和灵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向来是地方党报宣传的工作重心之一。然而,现实中由于近年来一些地方党报在深化新闻改革、努力向市场转型的同时,慢慢把党报理论宣传工作放在了一边,致使其日趋弱化、不断消失,继而严重影响了地方党报在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传播先进理论、传递政策信息等方面重要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导致理论宣传边缘化。这种状况无疑是地方党报的一个极大损失,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成为信息来源的主渠道。公安消防部门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的运行特点和规律,用更亲民、快捷、准确的宣传模式建立消防部门在民众心目中的口碑,增强消防宣传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20.
王川 《新闻爱好者》2010,(5):138-138
近几年起源于网络的危机事件频频爆发,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传播扩散,瞬时成为人们热议和关注的中心,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新闻制造和传播空间,以及无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