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研究有助于推动商洛文化的对外传播,实现世界不同文化的和谐共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缩影,它为读者起着广告与导视的作用,其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英译时,为了最大限度保持源语文化与地方特色,促进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译者应采取以异化为主,以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应灵活使用音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古典戏剧的英译是典籍英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戏剧的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的特殊性。图式理论为古典戏剧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图式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汪榕培在翻译《牡丹亭》的文化专有词语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论证了图式理论对典籍翻译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汉语特色词承载着丰富的中国特色文化,其英译对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翻译过程因所包含的复杂文化内涵而变得困难重重。文章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视角出发,将译者的汉语特色词翻译过程分解为文化图式的解码和再编码两个阶段,探讨了在各个阶段译者应关注的重心和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主张翻译原则和策略完全由翻译目的所决定。在"目的论"视角下对"黎族三月三节"外宣文本英译进行个案分析,结果表明: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文本英译必须结合外宣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语言结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来选择增译、减译、转换等具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图式空白和文化图式差异造成了旅游文本英译的难度。旅游文本中蕴涵丰富的文化图式,立足于图式理论探讨旅游文本翻译,总结文化图式在旅游文本翻译应用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信息的编码、储存、传输、接收和解码过程中起作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相关文化认知图式的缺失或不匹配是造成误译的重要原因。汉诗英译中大量存在的文化意象误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赵惠  王红成 《培训与研究》2008,25(7):132-134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信息的编码、储存、传输、接收和解码过程中起作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相关文化认知图式的缺失或不匹配是造成误译的重要原因。汉诗英译中大量存在的文化意象误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针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关注增多。译界学者胡庚申教授在借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基础上,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焦点转移到译者。随着"妈祖信俗"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各种妈祖文化介绍资料英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选取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石碑简介中英文对照文本定性分析,探讨对外宣传材料英译过程中,为规避翻译失误,译者如何从语言、交际、文化维度作出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期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共建和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邢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种类多样。本文在对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希望政府部门引导参与、当地高校重视培养翻译人才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语资源共享平台等建议,其目的在于呼吁邢台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在翻译中国旅游宣传资料时,材料中的文化图式经常给译者带来很大的困扰。本文从图式理论的角度,试图分析翻译文化图式时常见的问题,并讨论相应情况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典籍英译对弘扬中华文化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显示典籍英译要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译者翻译素养等各方面因素,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典籍英译应保留中国文化特色,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姚婧 《培训与研究》2011,28(1):123-126
本文研究了近五年来发表在中国五家重要翻译及外语类期刊上的典籍英译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前典籍英译的翻译策略、翻译准则、翻译形式以及对译者提出的要求。同时指出当前中国典籍英译领域存在的几个"不平衡",中华传统典籍的翻译事业亟需学界和社会的更大关注。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对图式理论和翻译补偿的研究早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的研究却仍然稀缺。从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对翻译的研究虽然有所发展,但与翻译补偿关联的研究却十分欠缺。文章通过介绍文化图式理论,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分析刘士聪《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中应用的翻译补偿策略,尝试从一个较新的视角对翻译补偿进行研究,为译者提供与文化图式理论相关的翻译补偿策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典籍是各民族创造的文明和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间的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为例来探讨中国典籍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唐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擅长借物抒情。意象图式作为隐喻认知的基础,将其引入唐诗翻译研究能为唐诗英译开辟新的视角。本文将以唐诗《芙蓉楼送辛渐》的两个译本为例,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对译文进行分析,探索其意象认知与图式建构,以进一步利用意象图式进行唐诗英译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从图式理论的角度来理解,翻译是译者利用相关图式对源语解码,并将目的语再编码的一个图式转换的过程。文章从图式理论角度来探讨广告翻译。文章分析了目的语读者的图式与源语文本可能出现的三种关系——图式相符,图式冲突,和图式空缺,并提出译者只有充分了解目的语读者的认知图式,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才能创作出优质的广告译文。  相似文献   

17.
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文章在阐述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指导,结合汉语习语的特点,通过对汉语习语英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来探讨汉语习语英译的策略和方法,旨在为汉语习语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进而达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首先要考虑翻译的目的:为了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发展,译者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如果译者考虑目的语符合译语读者习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则可采用归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对语言研究以及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这一视角并结合一些译例来探讨图式对翻译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积极作用及启示。翻译实践表明,译者的图式知识有利于译者对源语图式进行解码,并有利于其利用目的语图式对译文进行再编码。因此,译者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图式知识。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文化交流呈现出越来越不平衡的趋势。通过非遗翻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从而维护民族文化身份与世界文化多样性。鉴于非遗外宣的紧迫性和非遗项目的复杂度,有必要对非遗英译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为此,结合福建泉州非遗英译现状,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如何通过改善非遗翻译生态环境与提升译者素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实效。  相似文献   

20.
张保红教授的新著《古诗英译中西翻译流派比较研究》(2018)以中西共八位译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各位译者所处历史时代的诗学与翻译诗学,深入剖析各位译者的翻译观。通过对大量译例文本内及文本外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每位译者的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的选择进行了庖丁解牛似的剖析,并据此对比分析了中西两大译者群在五大方面表现出来的典型差异。与一般的古诗英译研究相比,该书的翻译诗学及中西对比视角均显得独树一帜,而作者开创的从绘画、书法等多维艺术视角对译诗进行研究,定将引领古诗英译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