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唐人"有意为小说",关注和反映现实人生。唐人笔下的仙境和神仙意象是唐代特殊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唐人小说中的"神仙窟"的艳遇故事多是唐代文人狎妓冶游和交游女冠的时代风貌的曲折写照。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韦护》中,隐含着丁玲自我女性意识的情感理知对话。小说故事文本主要叙写男性革命者在"革命"与"恋爱"冲突中的艰难选择,小说内在写作意图看似源于作者对革命者瞿秋白与王剑虹两人情恋的回顾,实则,小说深层文本潜伏着丁玲对自身情伤的回味、反思以及其由个性主义向革命意识转型前的徘徊、焦虑心态等诸多复杂情愫。在面临日渐形成的遮蔽性宏大革命救亡话语的情境下,作者悄然进行着自我心灵、理性认知的对话,探求合理的自我女性意识言说,并籍此试图走出自我情恋伤悼的情感藩篱。  相似文献   

3.
唐代小说不同于唐前古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浓郁的抒情特性,这一抒情特性的形成离不开唐代诗歌的影响。一方面,小说作家像诗人一样强调“情”,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情”事如爱情、文人情怀等,使小说成为了唐人情感的又一载体。他们以“诗”为小说的抒情手段,以“情”为小说的结构方式,以悲剧为小说之结局。另一方面,唐代小说家又有着抒情意识的自觉,他们怀抱着对真、善、美的热烈憧憬和追求,爱憎分明、正义盈胸,在小说中大胆地表达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判断。这一切都使“情”在小说中勃发着生机,使唐人小说获得了动摇人心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古典小说中人妖之恋母题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恋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人与异类相恋的故事,又是婚恋小说中一个独具风采的分支,特别是人妖之恋这一母题,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着眼于人妖之恋这一母题在古代小说中的发展和演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中人神之恋题材故事结局的道教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传奇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作用,特别是小说中引入人神之恋题材更是令人拍案称奇,给小说凭添了几分新意,使小说创作有一大的拓展和进步.本文在此认识上对唐传奇中人神之恋题材故事结局进行了道教之阐释.  相似文献   

6.
陈名琛 《现代语文》2007,(11):16-17
在众多的唐人小说中,人鬼相恋故事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类解析,有助于加深对唐代小说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发展史上,人们往往以"唐传奇"称谓唐人小说.实际上,传奇小说的创作兴盛于唐,而"传奇"小说概念命名始于南宋,这是小说史上值得思考的一个学术问题.本文以传奇小说的衍变作为考察对象,阐述了传奇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唐人杂传体--宋人丽情小说--南宋末期传奇命名及其衍变,传奇小说的概念命名、文体题材特征逐渐明确,其文体类型也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作为古代小说的常用题材,人神恋情故事广受读者欢迎,人神恋故事题材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明朝时期人神恋故事适应时代发展,增添了些许时代特色。本文以《二刻拍案惊奇》中的《叠居奇程客得助》为例,分析其中人神恋特色,以期了解时代特征及文人创作心态,帮助大家更好解读其中韵味。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人鬼恋小说中塑造的女鬼形象,是现实世界的反映。人鬼恋故事中具有丰富而深刻、明确而复杂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更多的表现在女性意识方面。  相似文献   

10.
唐代传奇小说《崔护》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爱情故事。小说的主题是告诉人们:情非小事,可以生人,亦可以杀人;君子于情不可不慎,不可以情害人。明确提出“君杀吾女”的命题,为久已隐含在唐人小说中批判文人士子以情害人杀人的思想认识最终点题;赋予农家女封建士族正妻的地位,体现出了对农民一定的尊重;生动描写女子主动示爱,充分肯定了女性追求和享有个人幸福的权利等是其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营造了一个由人鬼狐仙等组成的太虚幻境,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人妖恋情故事。在这些故事中爱情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内涵也更加丰富,体现了文人情爱的复杂性。作者通过人妖恋情故事的描写,弥补了现实中对婚姻爱情生活的缺憾,并借助这种自慰式的幻想消遣寂寞时光,满足情爱欲望。同时,这些人妖恋情故事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男权主义的视角及态度。  相似文献   

12.
《幽明录》是南朝刘义庆所撰的一部重要志怪小说集。其中的婚恋题材小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描写亦较为出色。根据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身份的不同,可以将《幽明录》婚恋小说分为人神恋、人人恋、人妖恋三类。分析此类题材小说,对于全面理解《幽明录》以及我国古代爱情小说、杂剧戏曲等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林纾言情小说所阐扬的爱情伦理中,既有一抹现代色彩,如他笔下的部分爱情故事已稍稍涉于自由;又有浓重的传统风致,如主张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仪式化,认为女性应慎守矜持、含蓄、温婉的性情之美,强调男女双方都不为苟且之事等。林纾言情小说所阐扬的爱情伦理,折射出民国初年老新党建构现代中国文化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4.
一个世纪以来,学界均依照鲁迅先生界定的概念及研究范围来研究才子佳人型小说,形成了研究范围相对狭小及论题不断重复的研究格局。本文尝试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概念及研究范围予以新的思考,希望能对才子佳人小说研究提供一个较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文学史上的经典爱情名著,都出现在16世纪90年代,都以不同方式阐释相似的爱情故事。文章试图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以揭示两个剧本在描写至真爱情方面的相似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爱情观的异同,他们的爱情观的许多方面直至今天都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耳熟能详的两部爱情经典故事进行对比和探析,管中窥豹,以示坚贞爱情的矢志不移。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都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从而把爱情题材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腐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和落后而顽固的封建势力。他们的爱情故事均饱含着爱与痛的双重火焰的烧灼与锤炼。  相似文献   

17.
《西厢记》与《牡丹亭》同演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王实甫与汤显祖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了他们的爱情理想。这两首用热烈音符谱就的青春、爱情赞歌。几百年来,撞击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们的心扉。崔莺莺与杜丽娘也已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至情至真的化身。文章通过对《西厢记》与《牡丹亭》浪漫主义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揭示出王实甫、汤显祖二人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社会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碧华善写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以情爱为主线营造故事的戏剧性氛围;她以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观念、电影小说的技巧、高度诗性的语言,确立了自己后现代爱情故事讲述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池莉小说中的“阴谋与爱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莉在自己的诸多小说中描写了“爱情与阴谋”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女主角往往是爱情“阴谋”的实施者,她们以种种手段谋取“爱情”,谋杀婚姻,从而制造了一幕幕爱情和婚姻的悲剧。在对传统的“阴谋与爱情”故事的重新演绎中,池莉无疑超越了中西方文学史关于阴谋与爱情的书写,表现了其女性主义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徐讦的爱情小说以世俗爱情传奇来追寻超世俗的情感灵智,解答生命的形而上的和神性的探求,带有浓烈的宗教情愫;他笔下浪漫艳丽的爱情与宗教义理及其人生意趣融合,成为一种贯注着宗教意识的精神之爱,虽缺乏社会历史的厚度,但传达出了对永恒的追求与思索;他的小说重想象,轻再现,情节曲折,性格怪异,神秘色彩浓厚等均与宗教内蕴不无关系,形成鲜明的艺术个性并开启了“后期浪漫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