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习环境典型地体现技术工具性,造成学习环境中"人与技术"关系的不和谐、不平衡。根据技术哲学关于"人与技术"的"调节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等三重关系的逻辑理路,重新界定当代学习环境结构的新形态:界面环境、网络空间环境和以学校为中心的"功能共同体"环境,彰显出"人与技术"整合同一的文化本性,即当代学习环境中的本质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学习科学研究的勃兴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环境"的概念应孕而生.由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误解乃至错用,导致网络学习环境研究陷入一种技术主义的困境之中--引起认知负荷、情感缺失和道德失范.其背后的真正根源在于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技术取向所使然.然而,在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是一种文化"的这一命题的成立,促成了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文化转向--由"技术型环境的开发"逐渐转向"文化学习环境的建构".其建构途径主要有"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和"学习交互活动的开发"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孕育了校本学习研究.校本学习研究,实质上就是校本教学研究,是一种以学校为基地、以学习为本位的新型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它包含发展文化学习理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构研究型学习共同体和创建文化学习环境等内涵.校本学习研究正在形成自己特有的多层次研究对象、整体主义方法论和操作性研究过程结构.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习环境研究主要有四种不同取向,即聚焦于"个体外部或内部"的心理学取向、聚焦于"实践共同体"的人类学取向、聚焦于"个体发展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取向和聚焦于"技术与工具"的科技哲学取向。这四种取向都揭示了学习环境的基本内涵,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文化"意识,缺乏人与文化同一的思维,没有深入到教育情境中人的学习与环境的同一性层面,没能揭示和把握住环境与人的学习之间的内在关系。学习环境研究应确立"整合"的理念,开辟新的研究取向——文化哲学取向。  相似文献   

5.
李秀娟 《大学教育》2022,(2):143-145
混合式教学模式顺应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将传统课堂与在线学习优势互补,坚持以学习为中心、多重学习环境及交互协作关系为原则,形成"人—技术—资源—环境"交互协作的一体化教学过程。本研究基于POA理论,以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为例,构建了基于外研社U校园智慧云教学平台和FIF口语训练系统的新型混合式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以网络技术和硬件资源为载体,对学习资源进行调取和整合,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及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网络化学习研究从兴起至今,已走过"萌芽期"、"发展期"与"繁荣期"。这一发展历程背后隐含着"技术决定论"到"社会建构论"再到"共同进化论"的技术哲学发展路向。同时,技术与学习的关系也从"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发展为"技术改变学习方式",再演绎为"技术与学习融合创生为学习环境"。深入剖析后发现,无论是网络化学习研究的主题、方法还是价值取向,均蕴涵着走向整体主义的哲学发展趋向,它更强调经验的意义,主张回到日常实践的生活世界并关注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主张当前网络化学习研究正面临着文化的转向,这也是未来网络化学习研究的必要走向之一。  相似文献   

7.
当代儿童审美教育是"读图时代"背景下的审美教育。"读图时代"是对当代视觉文化环境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丰富的图像和影像制品,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视觉景观,传播了海量信息,也为儿童创造了极其丰富的视觉环境,拓展了儿童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对象,客观上起到了帮助儿童获得视觉经验的作用。形象、趣味与文化,是图像赋予儿童的主要审美教育价值。向图像学习,向流行的图像学习,是当代视觉文化环境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危机。当代儿童审美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在传统与流行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增加儿童审美教育模式的弹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突破其他学者对学习环境概念进行的界定,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探讨当代学习环境的文化本性,得出文化环境实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是各种空间里、各种时间进程中支持并影响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优化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  相似文献   

9.
从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网络学习困境的解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睿 《现代教育论丛》2009,(1):17-20,38
随着学习科学研究的勃兴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环境”的概念应运而生。但由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误解乃至错用,导致网络学习环境研究陷入一种技术主义的困境之中——引起认知负荷、情感缺失和道德失范。其背后的真正根源在于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技术取向。然而,在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是一种文化”的这一命题的成立,促成了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文化转向——由“技术型环境的开发”逐渐转向“文化学习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基于设计的研究通过为特定的场合设计学习环境,采用"逐步完善"的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发展。为更好地解决当今知识时代对传统课堂教学变革的诉求,本文以"平面图像设计"课程为例,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下,运用连续统思维将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优势互补创设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从现实问题、理论驱动、干预系统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在理论—技术—实践—评价反思的交互中精致迭代循环。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有效学习的相关原则和教学策略,为后续不断充实研究框架和研究制品提供了依据,从而为使学习者从"机械学习"到"有意义学习"的转变提供一种理论模型与实践框架。  相似文献   

11.
学习研究已在脑科学、心理学、人类学和哲学等视角下逐渐展开。但是,已有研究重视静态式考察、较少生成式考察,突出单向度观照、缺乏整体性观照,强调科学认识、忽视价值认识。而以文化哲学为视角观照学习,恰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见"已有研究之"未见",进而拓展与深化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学习研究的文化哲学路向,要求从人与文化的关系切入追问学习的本性、从历时维度梳理学习的形态演进、从共时维度剖析学习的结构以及从价值维度阐释学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学习研究已在脑科学、心理学、人类学和哲学等视角下逐渐展开。但是。已有研究重视静态式考察、较少生成式考察,突出单向度观照、缺乏整体性观照,强调科学认识、忽视价值认识。而以文化哲学为视角观照学习,恰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见”已有研究之“未见”,进而拓展与深化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学习研究的文化哲学路向,要求从人与文化的关系切入追问学习的本性、从历时维度梳理学习的形态演进、从共时维度剖析学习的结构以及从价值维度阐释学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因为哲学属于人文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科学是一种理性的、全方位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其中包含哲学,但不局限于哲学。人类除了科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世界观。当代文明的世界观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体系。从文化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科学研究者会有其信仰,但不必言用其信仰指导科学研究。在人类的文明体系中,科学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性质不同,因而可说它们是人类不同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4.
创建文化学习环境:校本学习研究的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哲学看来,要实现校本教学研究向校本学习研究的转变,我们需要整合课堂学习环境要素,构建学习型学校,发挥家庭、社区以及网络空间的独特学习功能,生成功能共同体,创设整体性的文化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5.
AI教师与真人教师联袂执教的双师课堂课程开发已成为重要课题。从缘起、主题与方法三个层面进行考察发现,当前国内外双师课堂课程开发活动,主要聚焦于“AI教师的选用与开发”“双师课堂课程开发”和“双师课堂课程开发的学习效应”三大主题。文章创新性地采纳超学科哲学范式,采取整体主义行动研究方法论,采用融通性混合方法,结合逻辑分析、技术建模、行动研究、量化方法和质性深描技术等,系统地探索与建构AI教师的选用模型、AI教师开发的关键技术、双师课堂深度学习模型、双师课堂课程开发整体模式、AI整合性课目学习知识研究方式、双师课堂课程开发促进深度学习的效应以及双师课堂课程开发促进深度学习的内在机理,以期为双师课堂课程的适切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美国哲学家唐·伊德(DonIhde)是当代技术哲学领域有代表性的人物,伊德在具体的生活领域中反思技术的意义,在经验和文化层次上探讨人类和技术物品之间的关系。伊德的技术哲学思想为我们理解教育领域中人与技术的复杂关系、为我们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学视域研究客家文化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这不仅仅是构建“客家学”的需要,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回应,更是对文化人类学中族群研究的一个补充和升华。从实践层面看客家文化的本身,无论是客家文化中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还是客家人的自然崇拜,都蕴含着鲜明的生态思想,无不彰显生态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目前对其生态维度的研究做得还远远不够,必须在客家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中树立生态意识.使自然与人文达到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18.
黄甫全  左璜 《教育学报》2012,8(1):40-48
行动研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复兴历程中,虽然遭遇了科学实证主义偏狭的质疑与压迫,但是却以文化发展的阔大胸怀报之以扬弃性的接纳与反哺。研究方法论发展史表明,行动研究在快速发展中已经出人意料地吸纳并融汇了被人视为异质性甚至对立面的思辨研究、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正在超越早先被定位为一种研究范式的限定,实现从保守观到自由观的转身,努力成长为研究方法论的一种当代整体主义形态。行动研究作为当代形态的研究方法论,一方面在历史生成中努力为自身建构逻辑合理性,它以现象学的多层世界观为本,以文化的多元认识论为根,以系统科学的分析—综合辩证法为茎,孕育起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统一的整体主义哲学原理;另一方面在现实开发中努力为应用彰显新颖的方法论构成,拓展了有结构和无结构并存而交织的复杂多变的情境问题对象,形成了开放与发展互促而累积的动态系统的具体方法工具,孕育了革新行动、生成知识与培养类主体的多元和谐的价值追求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环境历来是心理学家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但基本上都是把环境理解为是外在于人的存在。完形心理学或格式塔心理学对环境做出了新的理解。完形心理学区分了物理的环境与心理的环境。所谓物理的环境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自在的环境。所谓心理的环境则是被人所觉知的环境,是被人所理解的环境。这种心理环境会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这是对心理与环境关系的全新的理解,是一种共生的方法论。对心理环境的研究是对心理与环境关系的共生的考察,是对环境、人与环境关系的全新视角的透视。  相似文献   

20.
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学习是当代多学科共同探索的前沿和热门话题,而且成为关心人类命运的企业家和政治家们所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由此推动着全球范围内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化社会的时代潮流一本文从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心理学对学习概念的两种解读入手,剖析了目前学习理论的成就与局限性,然后将学习研究的视野从微观扩展到宏观,从个体扩展到团队与社会,分别从教育哲学、管理科学、教育技术学、历史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的广阔视野,对人类学习活动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并论证了与生产方式同一层次的“学习方式”范畴,提出“学习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认为“发展自身的人类学习能力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类生产能力(生产力)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并倡导创建一套能够从历史哲学的广阔视野来透视、解读和预测人类复杂学习活动及其矛盾运动的理论,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人类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使我国当前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