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应予关注的“另类濒危语言”:民间隐语行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隐语行话,亦称“民间秘密语”,几乎是各种语言大都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对隐语行话的种种误解,是其濒危的首要因素。隐语行话属于社会文化深层结构之中的一种更为特别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是考察研究中国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别具一格的独特视角。随着这些“濒危语言”的消亡,依附于这些“濒危语言”的民间隐语行话等民俗语言文化信息,亦必将随其“母体”的消亡而相应地消亡。一种语言的消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抢救,同样存在对其隐语行话的抢救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由于其使用人口相对较少,有的已经处于濒危态势,关注、抢救作为“另类濒危语言”隐语行话,尤其不要忽略了各民族语言中的这类特别濒危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大省,云南正在不遗余力地打造民族文化强省,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如何既可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让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云南文化产业化的现状及重要意义、产业化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文化产业发展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0,(6):110-115
考察满语和锡伯语在辽宁地区的存在和使用情况,并查找导致二者在辽宁地区濒危或濒绝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分析,让语言濒危问题不再仅仅是语言学家、语言学界关注的事情,而将其推到全社会的视野中,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和重视,以便聚集更大的力量,一同投入到这场维护语言生态平衡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事业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对二者的共时比较研究,也便于我们从二者的"同"与"不同"中更好地洞悉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语言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从而有的放矢,因"语"施"救",有助于我们采取更加有效的、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抢救和保护满语就是在抢救和保护锡伯语,反之亦然,二者具有互相借鉴的意义。濒危语言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协调。除了语言自身的因素外,濒危语言保护还要从语言使用者对濒危语言的语言态度、政府角色的介入和支持、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的构建等几个方面重点把握。濒危语言的"保护方式"应该区分为保存和保护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辽宁锡伯族文化生态资源产业化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阳 《文化学刊》2010,(6):124-128
从目前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高度关注角度上看,如何科学地保护和利用好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地域特色,推出地域文化名片,是近年来国内各地都在积极探讨的新问题。辽宁拥有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镇——沈北新区兴隆台镇,是锡伯族西迁文化的源头。锡伯族文化作为辽宁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濒危文化品牌,亟待保护和发展。这种保护既要保护辽宁锡伯族文化的传承链,又要为其原生态生存环境寻求和把握市场化机遇,为辽宁锡伯族的文化资源寻找一条活态传承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本。无序、非理性的旅游开发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异化与失真、依附空间不断缩小,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尴尬处境。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必然的,且必定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本文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提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适度融合策略,旨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方言是一个族群的社会符号和文化载体。然而,目前长岛方言已处于濒危状态,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亦面临着失去传承的载体,因此加强对濒危的长岛方言或长岛渔家方言的研究和拯救已刻不容缓。本研究采取实证研究和文献考证并重,以期提升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研究结果认为:在现实生活中,长岛方言与普通话有着很大的互补性,人们的语言态度与语言使用具有正相关性,保护方言其实就是保护地域文化,放弃方言就意味着放弃一个族群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因此抓紧对长岛方言的收集、记录和整理,有利于拯救濒危的长岛渔家方言,维护其文化生态平衡,传承其颇具特色的渔家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为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随着国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俗话说"百里不同俗",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族人民受到居住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物质生产民俗活动也显示出各自的差异。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覆盖音乐、舞蹈、建筑、医学、历算、文学等许多方面,以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8.
语言文化遗产是特定族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享用的精神文化,体现着特定族群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智力活动,它承载着民众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语言既是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且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根基。如今,一些民族的语言已经或正在消失,一旦一种民族语言消失,这种民族文化及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文化工程,应在政府主导下,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的措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方性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社区和谐的重要保障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生存基础的精神动力,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社会治理、犯罪防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地方性文化研究为视角,探讨普米族韩规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以及代际间的教育方式,揭示其对构建普米族和谐稳定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外大传播》2011,(4):4-4
反映蒙古、回、藏、维吾尔、鄂伦春、哈尼等众多民族生活的30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电影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日前由北京国际电影季活动组委会选出,并即将在4月举行的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上进行展演。这是我国首次向国内外电影界展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世界电影历史上首次由一个国家展示众多民族的母语电影,展示多元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经历了发轫、发展、壮大几个阶段,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系,成就斐然。然而,现实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究其根源,在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中缺少对文化与教育关系的深层观照。事实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身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及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不断地相互碰撞和融合,使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日趋复杂。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虔敬之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以自豪之感认同中华主流文化、以开放之态应对西方文化。同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如何沉着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基业,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也是必然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类学学者研究美洲印第安语,创立了诸多研究范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基本上沿着两大路径展开:一是语言本体研究。从事田野调查,纪录分析语言结构,构拟历史语言,采用数码技术纪录濒危语言,开美国结构语言学学派之先河,丰富和完善纪录语言学技术和方法。二是语言交叉研究。研究语言与文化、语言相对论、民族科学、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交际民族志等五大范式,这些范式或为人类语言学、语言人类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或者成为美国社会语言学中的一大流派。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少数族群文化身份的重要特征之一,假若限制本民族使用传统语言,阻断其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必然会使族群矛盾加深、关系恶化,甚至使国家处于分裂边缘。本文简述在民族多元化、语言多元化的加拿大社会中,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对语言多元化的保护措施,认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对语言的多样性有保护作用,且与族群关系、社会整合问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语言濒危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会造成巨大影响;文化是语言的精神家园,文化的缺失对一种语言或方言走向濒危极具内部杀伤力,会加快濒危的语言走向消亡的步伐。本文在对黑龙江站人及站话考察过程中发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站人源于站丁,清以后驻守在黑龙江各驿站的站丁的主体是由清政府发配而来的吴三桂手下的降兵,这些被烙上了“红字”的站丁后来不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群—站人,而且形成了由职业变体演变而成的通行于社群内部的交际工具—站话,久而久之站话变成了黑龙江方言中的一个特殊的方言岛。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以及对几个站人集中居住区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站话目前正处于濒危状态,而站人社群文化的缺失是导致站话濒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词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词汇的伴随意义总是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语言具有两面性:共性和相对性,同样,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相对性.文章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的差异,从而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6.
贵州不仅是我国的"山地公园",也是少数民族集结地。当地少数民族与独特的自然生态相处时,孕育出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基于此,本文分析贵州省内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研究其法治理念以及当代价值,不仅能从中汲取对当下发展有益的经验,也能丰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和价值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少数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是各少数民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精神财富。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需要寻找可行的路径和策略。本文围绕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旨在为实现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李银明  付丽娟 《职业圈》2008,(11):78-79
词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词汇的伴随意义总是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语言具有两面性:共性和相对性。同样,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相对性。文章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的差异,从而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杨媛 《文化学刊》2012,(4):102-106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近年来侗族以其独特的歌唱形式和歌唱文化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由此,侗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大山登上了舞台,那它就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个体,而是牵涉各种因素的文化共同体,关于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对它的保护、诠释和传承都将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势必关乎人类文化、民族文化的经营和发展。本文拟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为例,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去探讨侗族歌唱活动背后深层的文化功能.以期揭示侗族这一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并试图勾勒出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理想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20.
公共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社会职能,民族文化博物馆凝聚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在普及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少数民族特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确保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在民族文化宫的工作实际,就新时期民族文化博物馆如何开展宣教工作提出了几点拙见,以供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