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十恶不赦”是人们常用的成语。然而何谓“十恶”,却不是人尽皆知的。 “十恶”就是十种重罪,最早见于北朝齐代的《齐律》,当时称“重罪十条”。它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2.
时下,“下海”一词屡见报端。何谓“下海”?《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以为“旧时戏剧界称非职业演员(票友)转为职业演员为‘下海’”。其实这不是“下海”一词的本义,这可从它的来源看出。  相似文献   

3.
何谓“特”?《辞海》曰:“⑤杰出的;特出的。⑥独。”何谓“师”?汉代杨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什么叫“特级教师”?特别优秀的教师也。它是我国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  相似文献   

4.
谭汝为 《现代语文》2006,(2):112-112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称燕惠王为“足下”.这是下称上。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称任少卿为“足下”.这是朋友相称。现代汉语“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  相似文献   

5.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此处“足下”系下称上;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少卿足下……”此处“足下”  相似文献   

6.
《北京青年报》报道 近日,法国ESMOD全球第19分校一北京艾思蒙特高级时装艺术学校成立。这意味着有“世界时装哈佛大学”之称的法国最负盛名的ESMOD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久负盛名,素有“奇书”之称。清初的小说家、戏曲理论家李渔,在两衡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中说:“尝闻吴郡冯子犹赏称宇内四大奇书。日《三国》、《水浒》、《西游》及《金瓶梅》四种。余亦喜其赏称为近是。”然则,称《金瓶梅》为“奇书”的非止一人。  相似文献   

8.
<正> “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四部纪传体史书的合称。早在汉代,刘知几撰《史通·自叙》叙其少时,“读《左传》、《史》、《汉》(兼插前后《汉书》)、《三国志》,迄皇家实录”,四史并列举之;宋代苏洵《嘉祐集》云,唐代史才“宜有如丘明、迁、固辈,而卒无一人可与范晔、陈寿比肩”,四史的撰者也齐名并称。但唐宋统治者与学人普遍重视《史记》、《汉书》和《后汉书》,科举考试特设“三史科”,故时有“三史”之称。至于“四史”之称起于何时,向为学术界所忽略。当今出版的《辞  相似文献   

9.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10.
(一)被捕人数:“五四”运动爆发当天被捕的人数,当时的报界未能报道出确切的数字,5月5日北京《晨报》称10人,天津《益世报》称19人,上海《民国日报》称20余人。北京学生“五四”当天发给上海《申报》馆等团体的快邮代电中,也未报出确数,只称“逮捕学生十余人”。到5月6日,《晨报》始载:被捕学生之人数,确为32人,其中北京大学20人,高等师范8人,工业学校2人,中国大学1人,文汇大学1人。并列出了北大和高师28名学生的名单。这在当时,是关于“五四”被捕人数和人名最详细的记载。1919年8月出版的《青岛潮》一书,收录了《晨报》这一报道,并补充了《晨报》未详的其他4人的姓名。因此,史家在述及“五四”被捕人数和人名时普遍引用《青岛潮》,认乃“五四”被捕的32人,全系学生。这是通行的说法。但是“五四”被捕学生之一的许德珩,在其回忆录中,一直坚持被捕者只有31  相似文献   

11.
先说“臣”。臣见《说文·臣部》:“臣,牵也。”近人杨树达在《臣牵解》里解释说:“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郑玄注《礼记》也说:“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最初,在战争中捉到的俘虏都被杀掉,到后来,战俘不再被杀戮,而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奴隶。郑玄注《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人一姓的家天下,对于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阶有高低,座次分贵贱。这种尊卑贵贱常常用“左”、“右”来表示,且情形各异。古人崇“右”,在官职、地位上,以“右”为上、为贵,重要的职位称右职。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即相如官职在廉颇之上,上朝的时候,相如要站在廉颇的右边。《〈指南录〉后序》:“予出右丞相兼枢密使。”“……士萃于左丞相府。”这里的“左”、“右”有“副”、“正”之分。古时豪族大姓称“右姓”,富豪大户称“豪右”,皇帝的贵戚称“右戚”。如《后汉书·张衡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南…  相似文献   

13.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北京的古迹有十三陵,南京的古迹有明孝陵,这都是明代皇帝的坟墓。那么,皇帝的坟墓为何称“陵”呢? 实际上,上古的时候,君主的坟墓也都只称“墓”而不称“陵”的。《尚书·太甲上》说:“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注:“桐,汤墓地也。”)又说:“营于桐宫。”(注:“经营桐墓,立官,令太甲居之。”)意思是说,太甲做了国君,很昏庸,伊尹把他流放到先王汤的墓地,在那里营建行宫让大甲居住。这说明商朝君主的坟墓称“墓”而不称“陵”。《周礼·春官》也说:“家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  相似文献   

15.
“最……之一”质疑语病错字门诊韩盼山在我们的报刊、广播中,“最……之一”的用语随处可见,而且呈愈来愈烈之势。我认为,这种提法很值得商榷。何谓“最”?《新华字典》解作:“极,无比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副词,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  相似文献   

16.
何谓“教”、“育”? 王静先生《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一文以及徐仲林先生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一书所写的序,部对两字的字源及本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出版的侯仁之、金涛著《北京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关于曹魏时代谒者樊晨主持重修戾陵遏、增辟车箱渠用工的数额有误。书中,称这次工程“出动兵士二千,用工四万多个”(见《北京史话》第31页),实难令人信从。戾陵遏和车箱渠,是古代北京地区最早的水利工程。其兴修始末,仅载曹魏“征北将军”刘靖的功德碑(下称“刘靖碑”),原碑早已湮灭,碑文赖郦道元《水经注》得以传世。故《水经注》是  相似文献   

18.
“左”与“右”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两个方位名词,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用“左”用“右”大有讲究。周朝、秦朝、汉朝时,以“右”为尊,世家大族称“右族”,皇亲国戚称“右戚”,西周大学称“右学”,专记历史大事的史官称“右史”。那时右尊左卑还具体表现在居住的方位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普通平民则居市区之左,等级十分森严。像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言及“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这里的“闾左”指的便是居住在里门左侧的平民。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亦写到,蔺相如完璧归赵后“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是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9.
浅说“儒”     
儒家何以以“儒”为称 ,需从字源上探究这“儒”字的含义。《说文》“柔也 ,术士之称”的说法 ,历为学者所宗。其所以谓为柔 ,是由于把其主构“需”与“”相混。这种混淆由来已久。实则两字各有其本义。“需”训须 ,“”训柔。而“儒”取“需”义 ,即迟滞、流连、等待。《说文》“术士之称”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而所谓“术”,乃指道术。“术士”乃从事探求大道的人 ,即学者。儒家是探求大道的学者一派。“儒”作为学者之义至战国始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0.
何谓“武”     
《烛之武退秦师》有一句 :“以乱易整 ,不武。”课本注为 :“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 ,这是不勇武的。”课本虽没有单独注解“武” ,但显然是以“勇武”来解释“武”的。对此注解 ,笔者认为不妥。何谓“武” ?“武 :英武 ,与‘仁’一样 ,都是当时抽象的道德观念”(见阴法鲁《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