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全面实施对促进武术运动的标准化、社会化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发展的历程,并对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发展的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旨在推进中国武术段位制逐步规范化、标准化,进而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丁宝震 《体育世界》2014,(10):71-72
《中国武术段位制》作为传承、推广、普及武术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逐步得到了推广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国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中国武术段位制》在普通高校的推广现状为着手点,分析了普通高校武术必修课引入《中国武术段位制》的优势及《中国武术段位制》对普通高校武术必修课的积极影响,进而证实了普通高校武术必修课引入《中国武术段位制》不仅具有极强的可行性,而且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韩国跆拳道与中国武术段位制的产生、目的、内容和作用等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分析了二者的异同,结合现阶段中国武术段位实施情况和实际问题,以期对我国武术段位制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龚编辑信箱     
甘肃嘉峪关温振刚来信:中国武术段位制新办法《中国武术段位制》文件、《中国武术段位制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是否在《中华武术》杂志上刊登?我们如何获得这些资料? 龚编辑答:新修订的中国武术段位制文件、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还没有正式出台,已经上报国家体育总局,近期将出台。  相似文献   

5.
周伟良 《武当》2015,(2):47-50
(接上期)三、其它问题除了上述之外,目前推行的武术段位制还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1、"筛选"的拳种教程在《中国武术段位制》等文件中,均提到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但无具体内容说明,而《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下编的"关于中国武术段位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列出了包括12个拳种在内的"教程"内容,并强调:"这套教程就是段位制考试的统一内容,统一标准"。故而也有人誉其为"国标"。然而,作为"国标"的这12个拳种  相似文献   

6.
武术段位制的指导思想及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发现现有中国武术段位制的缺陷,并针对这些缺陷提出有效建立武术发展体制的建议,采用调查研究法与文献资料法对武术段位制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参照日本武道段位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武术虽已实行了武术段位制,却存在指导思想不明确、段位价值观错位、对象错位、考察内容不完整等缺陷;在实施过程中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行政味道大于文化魅力;人们对现有的武术段位制的认知与评价不高.建议可以参考日本武道的段位制思想及运行体制,进行系统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当前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普及进程中存在的"三动三不动"问题。结论认为: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普及过程中存在"外动内不动"、"上动下不动"和"心动行不动"的现象,影响了武术段位制的全面深入开展,进而制约整个武术标准化、国际化发展。建议:强化监管,切实提高段位制推广普及的质量;将段位制体系评估作为武术行业领域准入机制,切实提高段位制的"含金量";建立武术段位制推广的统一战线;加强武术职能部分对段位制的深入学习和工作认知,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等。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学视角,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相关理论及文献资料、逻辑推理、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推广模式与策略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武术段位制概述及发展因子,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开展的必要性,以及中小学武术段位制的推广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旨在对中国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的广泛开展与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术协会早在1997年就颁布了武术段位制,但近十年来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力度不强,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原由很多。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的研究方法,从多角度对中国武术段位制产生的人文背景、推行方式、地位与价值进行系统分析,通过与跆拳道段位制的比较,全面了解和分析武术段位制运行体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对发展不乐观的武术段位制给予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洪浩 《搏击·武术科学》2014,(6):F0002-F0002
在当代武术发展中,段位制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关键词段位制之所以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段位制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是因为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武术段位制科学完善的技术体系与自身所具有的制度优势使其在中国武术的未来发展中继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