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教育网络》2011,(10):80-82
有一个基督徒有幸到天堂和地狱一游。他在地狱看到的情形是一群饿鬼围着摆满件肴的餐桌,每人都有一双2米长的筷子,虽然能夹到佳肴,却无法将其送入自己的嘴里。接着,他到了天堂,看到同样的情景,不同的是,人们用筷子将可口的菜肴夹给对面的人,彼此分享,过得很快乐。  相似文献   

2.
一、巧用从众效应,形成教育合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座无虚席,自己没处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石油大亨了.这时这位大亨在想,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这个故事说明,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生活中由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效应,称为"从众效应".  相似文献   

3.
合作     
<正>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有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有些人却把它变成了地狱?关键在于,下地狱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而上天堂的人都会相互帮助。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这里有一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每个人看上去都是一脸饿相,瘦骨嶙峋。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嘴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  相似文献   

4.
“一个被打入第十八层地狱的人整天大喊大叫着。有一天,他隐约听见地底下传来一个声音:‘别瞎嚷嚷了,你不烦我还烦呢!’他一惊:人常说只有十八层地狱,下面竟然还有人。那里又传来声音:‘我是教你“之乎者也”的老师呀,被打到了十九层地狱。”’正在读连环画的小明看到这里,高兴起来:老师可以打入第十九层地狱,那好。我一定要把刘老师告到阎王那里,让他也下第十九层地狱。  相似文献   

5.
发现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被允许到天堂和地狱里去参观。 他首先来到地狱,看到一些面色苍白、干瘦如柴的人坐在桌子两端,虽然面前放着鲜美的食物,但他们却吃不到。因为他们的手臂上绑着长长的叉子,那叉子太长了,怎么努力也碰不到眼皮底下的食物,更无法把食物送到嘴里。  相似文献   

6.
<正>南斯拉夫作家沃兰茨的散文《铃兰花》选入了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在备课时,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将男孩能够有勇气去"地狱"采摘铃兰花这一举动,解读为其父母精心有意的安排。教材在课后"品读与探讨"板块设计了问题:"思考文中父母关于‘地狱’里有铃兰花的对话,再与文章结尾进行对照,想象一下,他们为孩子克服恐惧都做了些什么?文章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很显然,这个问题的设计者首先认定了男孩到地狱去采摘铃兰花是其父母  相似文献   

7.
眼前的时光     
一位笃信佛教的老师花了很长时间讲地狱的恐怖,然后问学生: “有谁想要下地狱?请举手。” 没有人举手。  相似文献   

8.
一、巧用从众效应,形成教育合力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座无虚席,自己没处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石油大亨了。这时这位大亨在想,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这个故事说明,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生活中由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效应,称为“从众效应”。这一效应对批评的启示是:“孤掌难鸣”,批评不应该是一种孤立的行为,不能只靠单打。我们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  相似文献   

9.
有唐一代,随着汉译佛典的传译,大量佛经故事亦流播民间,其中就有地狱游历故事.为了说明地狱之实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亡后或生人入冥游历地狱返还说教的故事.唐代产生的大量入冥故事与佛教的传播有直接关系,为唐代此类入冥故事的生成提供了大量题材和描写手法.  相似文献   

10.
七月流火,六月流泪。每年的六月,我们市里铁定地举行中考。那时候,有的同学上天堂,有的同学下地狱。为了不让我们下地狱,家长和老师都像弹簧一样憋足了劲,同时,把这股劲铆到了我们身上。  相似文献   

11.
一、高学历社会的实态与问题 每年,一到高考的季节,“考试地狱”问题就成为众目之的。很多人发出议论说,为了解决“考试地狱”问题,必须首先废除“学历主义”。其论据是,由于大企业实行看重学历的工资制度和雇佣制度,很多人为了追求好学历,就都去报考那些名牌大学,这才出现了“考试地狱”。他们的结论是:为了解决“考试地狱”问题,必须让大企业放弃“学历主  相似文献   

12.
微哲学     
《高中生之友》2013,(9):50-50
“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人的行为在于一心,从而有相应的果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天堂”“地狱”一念问。因此说,自己并非“两个人”,自己的内心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因为“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善念天堂。恶念地狱。  相似文献   

13.
“地狱”和“鬼镇”郭建设地狱冷极了,一片冰天雪地,这里不是人死后灵魂的旧宿地,而是挪威首都奥斯陆以北350km处的一个小镇─—地狱镇。人间的城镇为何称作“地狱”呢?汪地狱镇火车站有一块手写的简介,说明了地狱镇的庄来,“地狱”一词采源于远古挪威语的·“...  相似文献   

14.
在道经中,“寒池”、“寒庭”都有地狱刑罚之池、人身命门、月中广寒之池、北极元福弃贤世界郁单之国的神池等意思;“寒夜”则有地狱的意思,此外,该词还可作地狱曹府之名。  相似文献   

1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其地狱观念伴随佛经传译和教义的流行而逐渐播布华夏。魏晋以降,外来的地狱信仰与本土固有的冥界思想相互融合,开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狱观念。本文从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融入中国民众信仰的神谱,阎罗信仰与地藏信仰合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小说中世俗化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佛教地狱观念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在唐代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阎罗地狱信仰,阎罗王也由印度的地狱神演变为中国的“世俗化”的地狱主宰。  相似文献   

16.
何小勇 《教育文汇》2010,(11):34-35
朋友发给我一条短信说:天堂和地狱有同样的用餐工具——一把长柄勺,长到无法将食物送到自己口中。天堂的人知道用长柄勺相互喂食,因此他们生活得其乐融融;而地狱的人没有相互合作,各人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用长柄勺将食物送入口中,结果面对和天堂同样丰盛的美味佳肴,却只能整日饥肠辘辘,苦不堪言。看了这条短信,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段教育经历。  相似文献   

17.
第 3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莫斯科颁奖时 ,中国有 6名中学生荣获金奖 ,未料这 6名孩子中有一半是清华大学附中邵光砚老师指导的 !当记者问及邵老师用什么法宝打下了这“半壁江山”时 ,邵老师却说没有别的 ,他只在开始时给这些孩子讲了一个《天堂地狱》的故事 :有人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就去问上帝。上帝说 :“跟我来。”先到地狱 ,只见那里的人蓬头垢面 ,斗殴不断 ,饿殍遍地。但地狱中间却安着一口大锅 ,里面鸡鸭鱼肉应有尽有 ,每人都有一个勺子 ,只是勺子的柄很长 ,打了食物远送不到自己嘴上 ,于是人们就互相撕打 ,一片混乱。上帝…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底气     
何恩鸿 《师道》2011,(6):32-33
一个杀人犯被打到十八层地狱,他听到敲地板的声音,问下面是谁,那人回答他是教师。杀人犯问,杀人犯也只被贬到十八层地狱,你作为教师怎么比我还低,那人说,阎王说我毁了别人的慧命。虽然只是一个寓言,言外之意还是让人沉重。一直被敬颂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被寓言化地打入十九层地狱,这是值得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深思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眼前的时光     
有一位教师,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关于地狱的恐怖,然后他问学生:“有谁想要下地狱?” 没有人举手,教师感到很欣慰。他又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极乐世界的美好,然后问学生:“有想去极乐世界的举手!”  相似文献   

20.
学会宽容     
今天,竞争的白热化使得知识储备不再是笑傲江湖的惟一法器。许多人性的闪光面都站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成为了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例如宽容。 我在《心灵鸡汤》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和上帝谈论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上帝对这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来到一个房间,里面有一群人围着一锅汤,每个人手里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