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结果显示中国武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这一特殊现象,引发了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重新思考。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遭遇的文化误读、认同危机等文化困境,仍然是制约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因素。今天的中国武术应该转换国际传播理念,一方面应站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国家形象的战略高度,推进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另一方面,中国武术应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发挥典型人物、重大事件等强符号传播功能,规避风险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国家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为引领,对“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先行官身份、机遇、挑战和先行路径进行了系统思考。研究认为:国家“走出去”战略推动了中国武术文化海外交流与合作模式有效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武术文化国外认同效益的持续发力增添了新型动力源,中国武术文化彰显助推“一带一路”战略有序实施先行官身份同时,既面临有序做大海外市场、促进中国武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中国武术文化自身创新能力等机遇,又面临“共性文化”缺失引发的中国武术文化在地化传播受阻、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沿线区域武术话语体系失衡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武术文化协调发展支持机制不健全等挑战。构筑共性文化,找寻武术文化交流合作切入点,健全武术文化区域协调发展支持机制是凸现新时期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武术文化,人类共享”理念的先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对武术传播展开研究,运用文化间性的话语逻辑探寻武术传播与间性存在的关联,通过历史爬梳、文化观照、逻辑思考及解析理路“四重维度”的书写范式探讨武术传播的问题、路径及对策。研究认为:传播理念趋同性与传播形式的不完善性削弱了武术传播的文化空间;在武术跨文化传播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他者意识”中的刻板形象构成了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阻碍。中国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与路径选择:“互识互补、视界融合”的文化理念彰显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求同存异、美美异和”的文化姿态体现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智慧;与“他者”文化对话共生的互通意识是武术传播与文化间性内在关联的直接体现。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蕴涵着文化间性的初涌,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多元共生文化环境下得以显现和引申。本文通过凝视和构建武术传播的文化间性,希冀对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实现东盟区域优先,文化先行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武术文化的东盟传播具有新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华人华侨的迁徙历史推动着武术文化在东盟传播的脉缘,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给武术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传播理念缺失、模式单一,文化差异仍是现阶段的发展困境。 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应从技术“走出去”向文化“走进去”转向,树立“溯本与开新”的传播理念;以文化差异性为切入点,加强武术文化交流,树立“亲善共享”观念;传播模式从“游离性”的宣传到“整体性”传播;以“武术人”为纽带,落实中国面向东盟传播“三步走”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当将语言的运用视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体行为和情景变量的折射的时候,就可称之为“话语”。话语的指向是一种事件,一种实践行为,武术传播问题可从话语理论出发进行研究。对此,本文采用文本语境分析法,从话语实践的角度出发,对武术传播的目标、话语、方式三个维度进行探讨。认为:1)武术传播话语实践目标为:掌握和增强中国武术话语权和实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受众认同;2)武术传播话语空间内,武术传播话语内容呈现出:“事实失真”、“未表达武术文化精髓”、“众说纷纭、认同焦虑”的特征;3)武术传播应以文化自觉为前提,坚持武术文化主体性,并积极引导公众表达,提高受众信息识别力,逐步形成武术认同,明确武术传播话语立场;同时,在新媒体语境下,武术传播应借助网络媒体之力,构建独特话语方式,并以继承和借鉴为基础,转换和创新原有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维度对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探赜,有助于深刻理解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内在逻辑和深层脉络。运用多重史料互证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基于话语构建视角,以中央国术馆为中心,围绕“强种救国”核心话语,探赜近代中国武术话语构建的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在“国之病夫”的隐喻与“身之病夫”符号的共同作用下,所激发的尚武图强思潮,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起点。从理论逻辑看,在救亡图存语境下,从国家、民族、社会三个层面,寄望通过对国民身体的征用、对民族体育的坚守和对武者身体的规训达至民族复振和国家强盛之目的,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机理。从实践逻辑看,在国术救国历史主题叙事中,中央国术馆通过多种举措激活国民武术价值观念的认同机制、坚守传统筑牢国民武术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国际推广构建民族文化符号和重塑国家形象,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进路。以古鉴今,通过对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研究,提出中国武术应以国家意志为根本导向,以身国同构为逻辑理据,遵循民健国强发展进路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形象"的视角对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展开理论探索.首先将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界定为一种"文化输出"活动,具有塑造"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其次从"文化差异"、"文化误读"、"文化认同"三个方面指出当前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建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来推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发展策略,即:(1)树立正确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有利于进一步消解世界对中国武术的文化误读;(2)树立正确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有利于进一步构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认同;(3)树立正确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武术的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传播不仅是展示文化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就是在分析"有根"、"有路"、"有方向"的中国武术基础上,借鉴其他文化传播的经验、构建现实视角,利用现有政策资源进行"借力"传播,并开拓新平台进行"自力"传播。  相似文献   

9.
摘要:量化指标为特征的知识中心教育使体育教育中学生越来越失去自我,成为数字表征的抽象人。在此“刺激-反应”话语下,学校武术表现出实践性本体教育缺失的“去中国”化异化现象。鉴于此,通过文献资料法、辩证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传承进行分析,认为: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话语的隐喻,传统武术以“拳种人-武术人-中国人”的教育模式,在生理身体、社会身体、心理身体教育方面实现对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而进行自我认同人化教育。当前学校武术要进行拳种的“内外、己人、身心”话语转换,以“己-人-己”路径进行精神培育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的育人,服从“学武术,做中国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理论,结合人类文化学、语言学、传播学的相关思想,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借鉴“第三空间”理论相关思想,应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提高武术跨文化交际能力,加速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研究认为:文化休克、民族中心主义、语言障碍等是影响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本着平等、对话、和谐、开放的文化精神,通过文化身份转换,从“第三种视角”审视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有助于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从而为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流搭建桥梁;选择兼通中外两种文化的人才,构建传播者的“复合文化身份”,才能顺利进行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利用身姿语、方位语、生态语、文化图景等实践策略,探寻吸收中国武术的“文化接口”,搭建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理论为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当前华文教育的国际化背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分析,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华侨华人中推广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认为,在当前全球华文教育的视角下,以华侨华人为对象的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模式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窗口。进一步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华侨华人中传播的机遇、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对策,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在对于美的认识上,有很多相似的审美观点。中国画作为东方文化与思维的产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让壮美的审美理想得以完全的展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来自大洋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三百多名华裔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汉语教师的访谈,分析了华裔青少年汉语学习状况、学习条件、对网络与计算机的掌握情况以及当地汉语师资状况与特征。进而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1925年仰光出版的《华侨宝鉴》,反映了近代腾冲缅侨的工商号分布情况,腾侨主办的华侨学校及缅华腾侨的救国主张、组织的腾侨社团、捐资义举和名人传记等,是近代缅甸华侨情的"小百科全书",也是缅华腾侨侨情的近代历史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是研究保山侨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即“和谐”之意,来阐述在中国传统体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从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之个体维度、社会维度、环境维度这三个维度来展开论述,并且将受到中国文化重要影响的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进行比较.以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是深刻认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的一种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六个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共同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先秦雅言、两汉通语到六朝时期共同语的南北分化,以及中古时期的中原雅音(正音)、近古时的官话,再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华民族共同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在元明清以来官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饮食便是其一朵艳丽的奇葩。如今,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结合翻译实践探讨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和技巧,就显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围绕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展开的.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古老的以人为本思想虽然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仍然可以为我们的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华经典重登我国文化教育舞台,经典诵读兴遍海内海外。研究者对十几年来的经典复兴之路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梳理出已有研究涉及的主要方面,从中发现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性二维平面符号。汉字构形以形素及部件为基础单位 ,形成了多种构形模式。汉字识读时接受的信息量大于拼音文字 ,识读中的形义联系强于形音联系。汉字识读特征与笔画数、构形部件及字频的关系密切。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目的、过程及心理均有不同于中国学生的特点。对外汉字教学传播应当了解汉字的特点 ,了解留学生的学习特点 ,构建科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