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对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比赛时空运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当今世界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赛中,每局、每场比赛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比赛越进行到后面间歇时间越长。在比赛时间特征方面男单和女单比赛之间存在着以下不同:回合平均时间男单要略多于女单,男单在10s以上的运动时间上要高于女单7.46%;在10~20s高度相似,在20s以后的回合运动时间上,男单要高出女单一倍的比例。从击球拍频率与得失分的关联分析看,发球引起的得失分比例很少,但在接发球上出现的得失分比例已明显上升,2~7拍是男女单打出现胜负频率最为集中的阶段,其次是8~12拍阶段,其中4~5拍阶段出现频率为最高,大于12拍的回合拍数在比赛中出现的频率将都随着回合拍数的增多而逐渐下降。从击球空间分布看,后场依然是选手击球最具攻击性的区域,大力扣杀、快速而富有变化的劈杀和吊球等技术在此区域得到更多运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观察统计等方法对第19届羽毛球世锦赛男子单打运动员林丹和李宗伟决赛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当今世界优秀男子单打比赛的特点及技战术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林丹后场球进攻能力明显强于李宗伟,扣杀球和高远球得分均占上风,在多拍对抗中林丹与以往的比赛不同,本场比赛多拍对抗占据优势,为比赛最终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李宗伟的前场球得分能力和得分手段略胜林丹。为此,在伦敦奥运会最后备战期中继续加强林丹后场进攻能力训练的同时需重视网前球和多拍得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对“2017年顶级羽毛球赛”中男子单打运动员,20场(42局)比赛录像,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探究中外男子单打运动员得失分的异同点,为男子单打的技战术训练提供参考依据。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据统计法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为:(1)男子单打制胜需要在增加进攻的同时,减少失误。(2)男子单打运动员需在0-4拍(发接发阶段)稳定发球、接发球质量,减少失误率,争夺创造进攻机会;5~9拍(限制阶段)提高攻击力,减少主动失误;10~14拍(相持限制阶段)注意进攻节奏变化,增加对手失误率。15拍之后(多拍阶段)稳定出球质量,减少无为进攻。(3)男子单打主动得分技术较多的为杀球、封球、扑球,主动失误技术较多的为杀球、吊球、高球,非压迫性失误较多的为挑球、搓球、放球。  相似文献   

4.
第29届奥运会男子跆拳道技战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2008奥运会男子跆拳道比赛得分技战术运用情况的现场观察和资料统计,分析、总结当前男子跆拳道运动员的专项技战术特点:当前国际跆拳道比赛中采用左实战势进行对抗得分的技战术明显高于右实战势,但具备左右两侧实战势对抗能力的运动员中优秀选手居多,具备两侧实战势可增加比赛中的战术使用,对比赛取胜更加有利;横踢得分比例降低,其它技术的得分比例增加,右前横踢是弱点技术;后横踢在各战术中的得分数量较为均衡,前横踢主要在垫步进攻和滑步反击时使用并得分,后踢主要以迎击得分为主,击头得分在本次比赛中大部分使用了进攻战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05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46场比赛的技术统计,对纯比赛时间、比赛停顿损耗时间、比赛停顿次数、比赛密度、运动员运动特征、运动距离等指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超联赛纯比赛时间是52min17s,比赛密度是58.09%。平均每场比赛停顿次数是128.20次,每分钟停顿次数1.42次,每次停顿损耗时间是17s7。运动员全场比赛运动距离为6571m,运动员在90min比赛中42.9%的时间在跑动,跑、走、站立三者时间比例为1:0.9:0.4。这些指标反映出的运动量和强度、间歇次数、间歇时间等的特点,对指导我国各职业足球队的训练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根据乒羽项目的共性和差异性、现有研究羽毛球比赛的段落划分,并参考优秀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单打比赛中各拍次数据以及羽毛球项目比赛过程的现实情况,构建优秀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单打比赛中“四段指标评估法”。将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单打比赛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4拍为发接发阶段,510拍为攻防阶段,1020拍为相持阶段,20拍以后为多拍阶段。并将段得分率与段使用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了相应的等级评价标准,运用此标准对优秀男子羽毛球单打运动员进行了评价。该方法在羽毛球其他项目中的应用,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年对中国国家队比赛的监控及在对足球比赛跑动、比赛心率、技战术负荷等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对比赛负荷的构成及量度进行理论层面的剖析.结果表明:足球比赛负荷平台的强度是心率157~175次/min,足球比赛负荷视为以70%~90%的强度完成高强度有氧运动持续34.6s,间歇21.6s,持续2个45min,组间休息15min,总运动时间48~65 min的间歇性有氧运动.运动员在快速运动形态负荷量为4.32~5.85min,负荷强度为心率在175次/min以上;中速运动形态形成的负荷量为4.32~5.85min,负荷强度为心率范围175次/min>心率≥165次/min;大部分比赛时间内运动员保持慢速运动形态,负荷量为39.36~53.3min,负荷的强度为157~175次/min.  相似文献   

8.
羽毛球比赛时间结构与供能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广东省羽毛球队参加国际、国内共42场比赛进行了时间结构和赛后血乳酸的测定。研究发现,羽毛球比赛的回合运动时间与间歇时间大部分在3~6秒和10~15秒之间。不同项目的比赛,时间结构不同,比赛时的供能特点不同,赛后血乳酸含量也不一样。赛后血乳酸含量随15秒以上回合运动时间的比例增大而增加,随0~3秒回合运动时间的比例增大而减少;比赛是在有氧代谢的基础上,以ATP—CP供能系统供能为主,无氧酵解供能为辅的方式供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09年和2010年世界排名前十的羽毛球男双运动员,30场(75局)比赛的定格录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中外羽毛球男双项目的得分技术。通过研究揭示了,优秀男双比赛不同性质的得失分中,男双制胜主要依赖直接得分;中国运动员直接得分列第五位,处于底层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往往采用更加积极主动的进攻型技术来获取得分,运动员不能轻易将进攻机会让给对手;受传统"攻守打法"的影响,中国运动员,更多依赖"进攻",防守反击较少。  相似文献   

10.
采用录像统计、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13年的国际和国内重大比赛中优秀男单选手“从发球到接发球的前四拍”和发球区域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发接发前四拍”以及发球区域技战术的高低,对下一拍击球的主动或者被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运动员“发接发前四拍”技术的链接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录像观察等方法对网球比赛技术效能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和熵权法的基本原理,构建网球女子单打比赛技战术效能评估体系与草地网球女子单打比赛技战术效能评估体系,并运用以上效能评估体系,对塞蕾娜·威廉姆斯在硬地比赛技战术运用情况与草地比赛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从接发球技战术、相持阶段技战术三个方面对效能体系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女子佩剑技战术打法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论述我国女子佩剑运动员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以对攻转换战术为主;2、进攻与防守平衡;3、距离防守为主,武器防守为辅;4、攻防转换频繁,交锋回合增多。当今女子佩剑技战术发展趋势为:1、抢夺先机,控制中场;2.节奏明显,力量突出。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理论与应用成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对专家进行访谈,对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的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三个项目的特点、特征,以及技战术应用规律进行了归纳分析,根据乒乓球项目长盛不衰的经验研究和项群理论,揭示持拍隔网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指导训练和比赛实践.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15年赛季谌龙与李宗伟比赛中的技术运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谌龙和李宗伟发球以网前小球为主,后场平高球为辅;前者中场击球点高,反手平抽多,后者中场击球落点和球路变化多;前者后场以拉吊下压为主,后者以劈杀、重杀进攻为主;总体技战术均是“控网压底、多拍意识、以攻为主、攻防结合”.  相似文献   

15.
新规则实施对排球比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规则的实施,对排球比赛的主要规律没有大的改变,但是对排球技战术的运用和发展有较大影响.缩短了非比赛时间,使比赛的节奏加快,保持了连续性和流畅性,使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增大,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更高.网上争夺更加激烈,进攻的节奏在不断加快.因此新规则的实施促进了运动员防守技能的提高和多样性的使用,缩小了攻防之间的差距,使比赛朝着更加激烈和精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用血乳酸心率尿蛋白评定羽毛球运动强度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我院羽毛球队在训练和比赛中血乳酸、尿蛋白、心率等理化指标的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羽毛球比赛中起决定作用的积极运动时间是以无氧供能为主,短时间高强度并结合专项技术的训练手段能有效提高无氧供能能力。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羽毛球比赛,在训练中要侧重发展运动员的无氧供能能力。科学安排训练手段,提高训练课的运动密度。  相似文献   

17.
优秀羽毛球男子双打运动员第三拍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新赛制下男子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第3拍技术进行了研究,试图分析新规则实施后,当今世界顶尖男子双打选手如何根据接发球效果处理第3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男子双打比赛中,当接发球主动时,第3拍的效果以一般居多,其次是被动;当接发球一般时,第3拍的效果则以一般为多数;当接发球被动时,第3拍的效果则以主动为多数。通过提高发球质量,研究对手的接发球规律,第3拍是可以争取主动的。  相似文献   

18.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规则变化后2015年世锦赛三跤运动员比赛中攻防效率表现、技战术运用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011年、2013年世锦赛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东京奥运周期国际式摔跤项目的备战提供针对性的理论参考。研究表明:规则变化后比赛中攻防效率和综合表现指数均有提高,运动员主动得分和进攻能力增强,攻防兼备和最大限度得分是获取胜利的保证;男、女自由式比赛中站立时抱腿及变化、大分值动作和反攻动作,跪撑中滚桥、交叉握小腿使用比例增加,翻转、警告和边界战术使用降低,战术以打对方消极判罚为主;古典式比赛中站立时大分值动作,跪撑中的滚桥均有增长,站立中抱摔动作和打边界战术应用减少,警告战术的应用增加;古典式比赛中站立和跪撑技术分值的获得与比赛中警告的判罚密切相关,且站立和跪撑得分比例情况反映出比赛中运动员在站立时主动得分能力和技术动作变化少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下一步规则变化或将从两方面进行:进一步加大古典式比赛中站立状态时的消极判罚力度;减少比赛中判罚跪撑的次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当今羽毛球混合双打比赛得失分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比赛中失分的比例大于得分;发球阶段和发球后攻守阶段失分比率高,接发球、接发球后攻守阶段、相持阶段和多拍阶段得分比率高。在得分方面,前、中、后场依次递减,前场和后场得分高于失分,男运动员得分能力强于女运动员。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为提高竞赛的观赏性和激励性,国际摔联对规则进行了不断的修改,通过对2014年世界女子摔跤锦标赛、2014年欧洲女子摔跤锦标赛的执裁经历以及对比赛录像的观看统计分析,强制30s判罚使用情况在小级别中使用比较少,中大级别使用较多,判罚使用次数与对方得分成正比; 30s判罚过程中运动员技战术选择主要以转移技术、抱腿技术、打边界战术为主,当运动员被判罚消极后不积极使用动作,从而导致自己失分,影响运动员在消极判罚中得分因素主要以技战术选择、心理、以及裁判执裁为主,分别占到了40%、30%和15%。建议教练员在训练中根据规则,重点加强运动员在消极判罚时的技战术的使用,及心理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