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探究者."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变传统的"接受→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为"探究→发现→创造"的学习过程,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亲历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2.
新课堂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教师在新课堂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目的?我想,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三转变"。一从"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过去,教师手里捧的是教案,心里装的是知识,眼中的学生则是一个个知识的"容器"。教师成了舞台上的"独奏者",独  相似文献   

3.
羊垂功 《中学生物学》2009,25(12):13-15
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这一目标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张珂 《成才之路》2010,(21):27-2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教师在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具有划时代的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从过去的"消费者""教书匠""独奏者"转变为"生产者""研究员"和"伴奏者"。教师的教学表现得更加民主、灵活,学生的学习开始趋向于主动、合作、探索和创新。生动活泼的课堂面貌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5.
对话教学是体现新课标"以生为本"理念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角色是影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要因素,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从传统角色向现代多元化角色转变,但目前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认同与新课标理念并不一致。对话教学的师生主体间性特征,要求教师重塑课堂角色,教师应成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与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启迪者与帮助者、教学过程的推进者与协调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路人与主持人。  相似文献   

6.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但也存在一些误区: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针对上述误区,本文提出了初中数学新课改走出误区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问题是学习的生长点。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导,是课堂问题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笔者将以近来年备受关注的自主提问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主体,从学生自主提问引入高中语文课堂的现实意义、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以及教师角色的新型构建三个方面,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师角色进行探讨,以期为语文教师传统角色的转换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课堂的主要活动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应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问题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教师的提问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质疑的开始,是思维的源头,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的具体表现.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功能,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不断启发学生由表及里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置提问,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老师的教学理念发生很大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更加注重老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初中数学老师的教学也面临严峻的考验,新课改的新理念改变了老师从传统教育模式中"独奏者"的角色,逐渐过渡为"伴奏者"的角色,学生则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与传统的教师角色分离,建立新的角色:从独霸讲坛的“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思考的“激励者”;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帮助学生发现真理;由一味地“操作者”转化为“研究者”。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成”将逐步成为课堂的常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面对学生不断生成的非预期性信息,一些教师难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教学,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如何从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向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迈进,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但是,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教学"一言堂"、"满堂灌",导致学生不会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提出由原来的过于注重"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情境教学自然进入了化学教师的研究视野,笔者对此课题开展了积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改革中,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主要不再是授业解惑,而是去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我们必须把学习的自由、权利、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践,使学生参与提问,主动思考,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与探索着.  相似文献   

16.
王明泽 《教师》2014,(33):93-93
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无论从过去到现在,还是将来将一直是我们探讨的主题。甘肃省(以下简称"我省")高中新课改推进到现在,大家都一致认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落实和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要由传统教学中的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着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等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了。新课程改革是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而要使学生学习方式产生这样的变化,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因而如何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探索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67):28-29
文章以新课程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角色;让有效提问成为高效课堂的"抓手";致力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确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课程评价观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效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学生没有提问,并非没有疑问,一方面原因是教师占据了课堂的话语权、提问权,从另一方面看,也反映了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近年来,很多教师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慢慢努力转换课堂角色,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下面就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谈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9.
高中政治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贯彻实施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需要我们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创设活泼、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以生活世界的真问题,设计挑战性任务,实施对话教学,注重课堂生成,促进学生互动合作探究学习。实现上述转变,教师除了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外,课堂提问也非常重要。怎样才能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使其为有效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相似文献   

20.
传统提问主要有诊断学情、制造疑惑、反馈信息、巩固知识等功能,它们在传统教学中重在为教师的"讲解"服务,而忽视为学生的"思考"助力,这就使其作用大打折扣,使它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转变学习方式,就需要教师改变提问方式,拓展提问功能,使课堂提问的功能实现变革与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