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刊评”的说法有点陌生,可能是评论期刊的文章大少,这与近几年全国期刊快速发展的态势是不相称的;也是因为期刊的生产周期短,操作性强,体系封闭,加大了点评的难度,而且缺乏一个兼容性比较强的平台,供刊评言论的汇集与争鸣。由于大家都是媒体,本来就一团和气,冷不丁点评别人几句,容易导致角色上的尴尬。期刊生产作为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本刊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像这次对如此多的期刊发出评论,也还是第一次。本刊希望借此倡导刊评的风气,北京印刷学院期刊研究所所长李频先生及其弟子与本刊所做的这次策划,算是开了一个头。今后,本刊拟将加大“刊评”的用稿力度,有志与本刊一道,为推动期刊发展出一点力气的人士,请多写些文字,无论褒贬扬抑,尽管掷来!  相似文献   

2.
陈原作为一位杰出的出版家,在建国前参与编辑的期刊很多,如《国际英文选》、《少年战线》、《新华南》、《反侵略周刊》、《民主世界》、《世界知识》、《读书与出版》等,也撰写了很多期刊评论文章。他的期刊评论与他众多的图书评论一样,大多是融介绍、评点和抒情于一体的随笔形式。有以人评刊,以刊忆人等,大都围绕“刊和人和我”这一主题,或道出文坛掌故,如忆史枚、陈翰伯等,或态度诚恳.率真直言,写出刊物与时代之沧桑。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中国图书评论》是个学术性刊物,层次太高,高不可攀。其实,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误解,就说明我们没有把期刊办好。《中国图书评论》的读者对象是很明确的;一是出版部门。包括出版部门的领导、编辑、印刷、发行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二是图书馆。包括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三是中等文化水平的广大读者。从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者的需求出发,我们尽量评各类各个层次的好书;评各种各样的坏书;评各种有争议的书。当然,也评其他方面值得一评的书,特别是评拥有大量读者的热点书。由本刊的性质所  相似文献   

4.
王树凯  安樱 《新闻世界》2010,(6):103-104
本文梳理了杨荫杭在《申报》副刊"常识"栏目中的评论文章,探析杨荫杭的思想观点与其评论的风格。杨荫杭的评论体现了其忧国忧民、奋力疾呼、针砭时弊、评古论今、随写随刊、借法理以评时局以及题材广杂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贵刊1990年第5期“争鸣”栏的《对统一中文期刊刊次号编制方法》一文中,作者所设计的期刊刊次号是由地区号、刊名号和种次号三部分组成的,其结构形式清楚明了,突出了期刊的地区性,能够起到区别同类期刊的作用。但笔者认为,用该刊次号作为标准的期刊刊次号,尚有值得商榷之处。作者对6种现存的主要期刊刊次号的优劣进行简单分析,然后提出了新设计的期刊刊号,即由地区号+刊名号+种次号组成。下面试析其刊名号和种次号: 1.先分析位于刊次号之第二位的刊名号。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新时代文艺发展形势,探讨了艺术评论期刊在艺术创作和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艺术评论期刊在创作、理论和教育中的角色和意义,提出艺术评论期刊内容建设的核心、路径与方法,包括主体建设与价值立场、跨时态激活话题效应、恪守中立的学术操守、构建创与评的互动场域以及强化评论的对象化作用。文章认为,艺术评论期刊应致力于建设中国艺术评论话语体系、建立交叉评价体系并自觉融入国际化评论语境,呼吁艺术评论期刊应坚守价值立场与人文关怀,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报纸上的评论近年来是一个弱音符。据了解,这种情况不是个别,而是一个全国普遍存在着的问题。表现是: 一、报面上评论数量少。有的报纸,头版一周、一旬难有一评; 二、品种单一。即有评论,也只是些社论、本报评论员之类的主体评论,有权威性、有吸引力的署名评论则为少见; 三、论及面窄。文件式评论、工作报告式评论、领导人讲话式评论、生产以及政令等动员号召式评论太多,唯党政机关立言,而积极参与社会,敏感追踪重大新闻事件,阐明事理,启迪人  相似文献   

8.
李频 《编辑之友》1993,(3):37-40
在中国期刊发展史上,茅盾曾倾心投入期刊评论工作,可以说是现代期刊评论的先驱。早在五四时期,茅盾就倡言期刊评论:“倘使一二‘有心者’肯破费工夫,博览每月出版的大大小小面目不一的文艺性定期刊,写这么一篇‘每月定期刊鸟瞰’之类的文章,给这个千奇百怪的‘文坛’画出一幅‘卡通’来,算是社会生活反映之反映,则对于读者未始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论综合书评     
一什么是书评?在一般的认识中,都视之为对某一本书的评论。这种认识不能说没有根据,因为我们通常所见到的书评,的的确确差不多都是评论某一本书的,只是偶尔有时连带评两本书或最多三本书。所以,认为书评就是对某一本书的评论,从常识来说,有一定道理。然而,从科学地认识书评来说,这种认识又是不完整的,并不能概括书评的全部内容。至少还有另一种不是对某一本书,也不是对某两本书、三本书而是对某些书——或者说书籍群体进行评论的书评。如果那种对某一本书评论的书评我们可以称之为专书书评的话,那么,这种书评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综合书评。这种综合书评,在西方是比较多见的,特别是对自然科学书籍的书评。他们称之为State of the Art Survey。这个名词中的  相似文献   

10.
<正>新闻评论是新闻却又不同于新闻,它以阐明观点为主,针砭时弊、明辨真伪、直指要害,在报纸版面上有点睛的作用。一、评论的不同类型评论的写法种类很多,但好评论的标准是共通的。笔者根据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就写作小言论进行初步分析,重点围绕小言论的选题立意和写作语言进行阐述。就评论的类型来说,在报纸上刊登的有社论(社评)、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编后语、专栏评论、评述、杂文等;在网络上有快评、短评、微评等;从评论的内容来分,有时评、民生评论、经济评论、文化评论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报纸上常见的篇幅在1000字以内的涉及政治、经济、民生、发展类简明扼要的评论文章,简称小言论。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语感与新闻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给大家说说新闻评论的语感问题。 新闻评论是媒体对新闻事实或某种观念发表意见、与受众交流思想的一种新闻体裁,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当我们阅读不同时期发表的不同新闻评论作品时,第一感觉往往不是内容,而是传达内容的符号——语言的时代感。我曾经与一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论作者交谈,他不停地感叹“现在不知道怎么写评论了”。他所感叹的不是怎么理解所要论的问题,而是不知道用怎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受众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2.
曾建勋  郑昂 《编辑学报》2021,33(5):473-477
随着破除"唯论文""SCI至上"的逐步推进,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探索和应用也在不断变化.对不同类型的科技期刊分级分区进行溯源分析,从优秀期刊和资助期刊评比、影响因子和核心期刊认定,到期刊分区与分级目录,科技期刊被划分成层次鲜明的期刊等级.科技期刊的分区分级在进行期刊评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科技期刊"三六九"等分,无法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行业生态;"内卷"严重,助长以刊评文的不良学术风气;科技论文和科研经费外流严重,造成版权割让.我们认为:改善科技期刊发展生态,需要发挥学会学术引领作用,以期刊质量为发展着力点;推进出版社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优化政府扶持办法,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建立期刊预警和论文撤稿机制,强化科研诚信监控;探索代表作评价制度,破除以刊评文错误导向.  相似文献   

13.
勿庸置疑,中国期刊正在走向全球化,但中国期刊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不是海外扩张而是海外冲击,中国的期刊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政府对国内期刊的政策保护还很多,来自海外大刊的冲击已经愈来愈猛烈。  相似文献   

14.
<正>一、电视新闻必须有完整文字稿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双通道传播形式是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与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不同的是,电视新闻有一篇完整的文字稿。它以播音语言为主要传播手段,新闻文字稿不是依附于画面的电视解说词,也不是对电视画面的说明和补充。虽然从形式上看,新闻事实靠“画外音”表达,可是电视新闻的“画外音”不是断断续续的解说,而是新闻要素齐全的完整叙述(新闻评论节目在叙述外还包括评  相似文献   

15.
陈爱海 《中国广播》2014,(11):45-47
做好新闻评论,要把握好真实性、思想性、重要性、时效性、贴近性五大要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新闻评论要凭借独特见解吸引受众,而不仅是新闻本身;抓住重大新闻事件展开评论,是新闻评论的优势所在,也是新闻评论的价值所在;新闻评论也是"易碎品";新闻评论不是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6.
文献与研究评论,是通过对某一学科或专题在一定时期内的文献进行综合、压缩与评论而产生的一篇评论文章或一部评论专著,以揭示该学科或专题的最新成果、动态或进展情况。这种评论文献,依照其评论对象,可分为书评和期刊文献述评两种。书评是对最新出版的著作,从思想内容、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的介绍、评论,侧重该著作新贡献的比较研究;期刊文献述评则是对一定时期内有关某一学科或专题的期刊文献进行  相似文献   

17.
在期刊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并不是意味着传统期刊消亡,而是传统媒体必须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着力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全媒体平台,着力改革创新,为期刊的融合发展寻找方向、确定目标、提供基础保障,实现广西期刊的数字化、移动化、科技化融合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陈映红 《出版广角》2014,(23):12-15
在期刊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并不是意味着传统期刊消亡,而是传统媒体必须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着力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全媒体平台,着力改革创新,为期刊的融合发展寻找方向、确定目标、提供基础保障,实现广西期刊的数字化、移动化、科技化融合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书有书评,影有影评,期刊无“评”。林林总总的 8 000余种期刊无“评”问津确也称得上是个现象,值得关注而深思。   直到今天,我国期刊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形容起来可用“很多,又很少”描述。多者指期刊种数多, 8 000多家;少者则指效益好、够重量级的屈指可数。期刊业总体实力远远“弱小”于书业、报业、影视业。但期刊业潜力大,舞台广阔,很有希望产生新的、大的突破,其前景多为业界人士看好。当然,这一方面需要期刊人继续披荆砥砺,奋力探索,另方面外力的推动也是一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期刊评论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力…  相似文献   

20.
正微期刊、平板期刊,均为电子期刊中电脑应用类链条上出现的新环节。其前,该链条上已出现过软盘期刊、光盘期刊、有纸质基础的网络期刊、只在网络运营的E-Only期刊等环节;其后,随着"轻博客"等露出端倪,更新的环节亦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