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评曹操     
曹操是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的一大奸臣,这往往指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他个性中不拘小节、放荡不羁、敢说敢做的特点.真正的曹操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毛泽东对曹操情有独钟,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一反传统的通说定论,给了曹操很高的评价。毛泽东不仅肯定曹操推动历史的伟大作用,而且赞赏他在政治、文学方面的杰出才能,尤其对曹操诗歌更加偏爱,并且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3.
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登高必赋,乃造新诗,披之管乐,皆成乐章”,鲁迅先生说他的文风“清峻”,“通脱”,“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其实曹操文的魅力,在于它们淋漓尽致而且非常自信的披露了作者的性格。曹操占主导性格的是他那大丈夫的胸襟和气魄,而他作为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更让读者感动。曹操的文明白的展示出曹操作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心路历程,透过他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曹操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文学上也有非凡的造诣。他的一生留下了诸多颇有影响的诗歌和表章式、令教式散文。他的诗歌古直悲凉,散文清峻通脱,他又是建安文坛的领袖。曹操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学过《杨修之死》,有人道曹公奸诈,不仁不义,全盘否定他的一切。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政治家的作为不可以常人视之。至于说曹操杀杨修,肯定不会是害怕他才高八斗,因为曹操并非没有容人之量,他手下的高士也不在少数。其根本原因在于杨修参与了继位之争。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很忌讳这事,为继位事杀人不计其数,一个杨修又算得了什么呢?政治家治国,只要是有利于天下,有益于百姓,有时明知冤屈了好人,但为整体利益计,也只得违心而行。比如汉代七王之乱,晁错不就是明显的牺牲品吗?要说作为常人,曹操也有他“仁义”的地方:仁,其释陈琳;义,献刀刺卓。作为政…  相似文献   

6.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文学家。 曹操能够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较大范围的胜利,完全得力于他具有正确的人才观。这些人才观念和思想不仅贯穿在他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实践中,而且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根据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7.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文学家。曹操能够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较大范围的胜利,完全得力于他具有正确的人才观。这些人才观念和思想不仅贯穿在他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实践中,而且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根据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8.
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他是东汉三国间历史转变时期的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曹操不仅在政治、军事、组织、文化诸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而且在经济上也做出了  相似文献   

9.
汉魏时期,曹操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学现象:一方面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似乎既无暇于文学阅读又无暇于文学创作,但他于戎马倥偬之际的创作却多被纳入到正统文学的经典之林而流芳千古;另一方面,他本人在文学创作中所产生社会轰动与时代导向作用,又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意义。尽管汉魏的文学评论家并未对曹操诗文给予过高评论.但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曹操践行并启迪了建安文学,他对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7.曹操严格教子执法如山曹操,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他20岁时就被拜为仪郎的官职。他敢作敢为,执法如山。后来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击败了多股封建势力,逐渐统一北方,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公。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有多种著述传世。同时在子女教育领域,他也有其独到的思想和做法。曹操在历史上被称为一代“枭雄”,其实他是一个有才华、有作为的人。曹操希望儿子能像自己一样秉公守法、成就一番事业。因此,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曹操不但言教,而且注重身教,促使他们努力成才。曹操有好…  相似文献   

11.
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军事家,聚多才多艺于一身,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更是精到。他不仅重视雅乐的建设,而且极度热衷于俗乐,并实现了这两种音乐在思想深处的完美融合。曹操自身的音乐创作不仅削弱了原有的教化功能,而且极大增强了抒情功能。究其这种音乐思想产生的原因,除音乐本身的发展规律与汉魏时期社会思想的变迁之外,还与曹操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以及成长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曹操是一个历来被争议颇多的人。历史上,他为结束三国纷争,晋统天下做了不朽贡献;但他又毕竟"篡了汉",在成就功业的过程中,其权术的使用令许多人为之不爽,至口诛笔伐。因此,谈论曹操,褒者说其智,贬者说其奸,千百年来,论说难以盖棺定之。文章针对大众对曹操的一般看法,从一些对曹操耳熟能详的评论来展开,结合史书和文学作品,分析其对曹操反面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曹操和曹丕的诗在用韵上十分讲究,为诗歌的风骨增添了内在的律动。整体上说二人诗歌都用上古韵,韵律注重情志、色彩、节奏的协调。曹操诗歌保持传统,以言志为特色,因此以《诗经》以来的韵式为主,偶句押韵有六首,叠韵较多,气深笔长。曹丕的诗歌在艺术上更重创新,进一步适用确认了五言诗的押韵模式,注意整合当时的韵式和体格,形成规范,以清丽为艺术追求和书写方式,二十三首诗都采用隔句押韵方式。他还创造了一种结句转韵的新形式。曹丕诗歌的用韵为诗歌的大小韵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曹操是建安文学代表性的诗人,刘勰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文心雕龙》中对于曹操文学创作的直接评价只见于《乐府》一章中,另外在《明诗》中对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曹操的文学创作的评价是略带贬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刘勰的生平环境以及其学术思想有关,也与曹操"古直"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15.
曹操诗歌之雄浑古朴的壮美风貌的形成,其主因应该在于主体内在的一腔壮气,一种至大至刚的雄壮精神。具体分析曹操的人格构成可知,这种精神的来源应有如下几个方面,即其一生不改的救世情结,其顺应时世的价值取向,以及其特出独具的雄豪个性。  相似文献   

16.
曹操历来被当作奸雄的代名词,其实他虽然并不完美,但称之为英雄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有勇有谋,任人唯贤 ,百折不挠,基本实现了平定天下的志向,并且有情有义.  相似文献   

17.
曹组、曹勋是宋代颇有成就的父子词人,曹组在当时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其词被广为传唱,曹勋的词却鲜有在民间流传。曹组注重词的娱乐和传播,在词调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有意向俗,曹勋作词则避俗趋雅,刻意对其父词风进行反拨。曹氏父子词风雅俗之异固然与词坛的风尚有关,同时也与两人的性格和曹组的创作命运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8.
曹植的文学创作随着他的思想变化呈现出建安前、后期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而《释愁》则是他文风转变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曹植的后期作品《释愁》来关注他的思想嬗变。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谈论的曹植思想主要是指他对于人生、对于理想的态度。即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  相似文献   

19.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及诗人。作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三国演义》尊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已经"深入人心",同时更因其生性多疑、残忍以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狡诈"行径,多为士君子所耻。张作耀教授在其承担的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曹操评传》中给曹操以准确的历史定位,认为是"试图结束军阀混战的有功人",并在此前提下,"肯定其事功和诸多有影响的思想,有区别地对待其诡谲之情,非议其嗜杀以及酷虐变诈的为人",此三分,铸就了本书的学术特色。张先生认为:曹操其实"性不信天命之事",同时,也不慕虚名,而是通过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手段,建立实际的功业。张先生还以"建安文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题,特别分析了曹操的诗学成就以及他推动新文学、新思想运动的杰出贡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长久以来,诸葛亮被视为"智慧的化者、清廉的典范、爱民的贤相、正义的卫士"。在国人眼中,他几乎成为一尊"神"。而作为反映历史真实的评传,则必须以可靠的历史事实为根据,考察诸葛亮身上有哪些精神素质使得国人将之推上神坛,又有哪些治国理军的经验教训可供后人吸取。《诸葛亮评传》作者余明侠教授,虽对三国历史资料及学界研究动态了然于心,但为写好本书,竟以年迈之身,溯江而上,千里跋涉,亲访武侯遗迹,故能以情理交融之笔,回答读者期待解决的问题。余先生认为:诸葛亮的根本思想是"兴复汉室"。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以非常理性的方式分析天下大势,提出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诸葛亮评传》详细分析了《隆中对》和《出师表》中所蕴涵的多方面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戏剧对曹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在解读他们的剧作时可以发现诸多暗合之处,二人的戏剧表现出如下共同特征:男性主人公性格的懦弱犹疑,在潜意识层面都流露出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情节安排上"复仇"主题的渗透;超自然的意象设置。这种借鉴与摹仿是曹禺出于重建中国民族精神,唤醒国人自我独立意识需要的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