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家传播是由国家(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实施或引导展开的,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意志系统化的社会传播活动。区别于传统以官方为主体、内容大多关涉重大议题的硬传播活动,新时代的国家传播更加侧重通过软传播的方式来勾勒一国形象,其过程具备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主要围绕文化生活主题等特征。在此时势背景下,本文主要探讨作为西方饮食文化代表的意大利饮食文化在国家传播这一层面上的话语实践,其中包括对话语内容的符号化、话语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在话语传播策略上使用多重媒介三个方面的讨论,以期揭示意大利依凭符号化传播活动成功建构围绕自身文化软实力的话语传播路径,从而为中华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文章日益增多,但大多数是通过对媒体新闻报道的探讨来考察传播效果,对中国媒体为何传而不通、西方媒体为何负面报道中国、我国如何争取国际传播话语权等问题没有进行清晰的学理分析,而宣传特性更是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最大困境。本文把既定的媒体传播政策、国际传播规则及国家形象建构结合起来,认为国家行为是国家形象的根本,媒体是操纵者建构的产物,媒体的公信力及媒介建构十分重要,媒体对事实的报道与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文章日益增多,但大多数是通过对媒体新闻报道的探讨来考察传播效果,对中国媒体为何传而不通、西方媒体为何负面报道中国、我国如何争取国际传播话语权等问题没有进行清晰的学理分析,而宣传特性更是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最大困境.本文把既定的媒体传播政策、国际传播规则及国家形象建构结合起来,认为国家行为是国家形象的根本,媒体是操纵者建构的产物,媒体的公信力及媒介建构十分重要,媒体对事实的报道与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模式中,任何一部分的崛起都会引起国家形象塑造策略的转型。随着跨国公司的崛起,国家形象的塑造越来越表现出商业化的局势。同时,现代电子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国际传播越来越表现出复杂的态势。传播主体逐渐表现出多元化,政府、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体等传播能力此消彼长,而网络更使国际传播中的主体表现出便利和难以有效控制的局势。因此,传统的通过对传播主体和传播工具的有效控制来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国际传播中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从媒介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这一重大命题出发,选取其中的一个截面为着眼点,分析本国成员在国外媒体中对自我国家形象的塑造方式,以及媒体中的国家形象传播与其他因素的关联,可以探寻有效的国家形象传播方式的意义,以及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文本分析等,探讨了体育明星、体育偶像与国家形象的关系。得出体育偶像承载着开放的中国体育新形象,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国际性体育偶像的确立有利于突破传播话语的弱势。提出了推动体育偶像在国家形象塑造中价值实现的路径:树立包容性体育发展观,创造体育偶像滋长环境;聚焦议题:占领中国“体育偶像”报道话语的高点;增强议题设置能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文国际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软实力功能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以我国对外传播的核心任务——“中国形象”为切入点,在东南亚五国展开了一项量质结合的实证研究。研究证实,中文国际传播效果与受众的中国形象认知呈正相关关系,中文国际传播影响受众中国形象认知的途径包括:中文传播模式引导中国形象认知;中文和孔子学院形象直接关联中国文化形象;华裔语言保持拉动身份认同;目的语思维转换重构学习者身份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中文国际传播的四大软实力功能:符号功能、交际功能、身份建构功能和思维功能,在新时期均衡发挥各项功能,可使中文国际传播为国家软实力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刘衍军 《教书育人》2022,(4):110-112
跨文化传播中国形象是来华留学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使命,对外汉语教学要充分了解来华留学生中国形象的两极性特征,把握中国形象教学传播中的跨文化对话性特点.在此基础上,以跨文化建构和传播中国形象的自觉意识为统摄,紧密联结文化中国和现实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合理处理有关中国形象的"套话",秉持文化主体间性原则进行交流,引导来华留学...  相似文献   

9.
王晓卉 《文教资料》2014,(12):57-58
中国跨文化传播的理念与模式亟须改革,以适应提升国家形象的需要,应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变以往电视、广播传播为主导为以影视、网络传播为主;改变语言修辞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格局中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中国议题也日益成为外国媒体所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提升国家形象是当下首要的工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使其它国家了解一个全面的新中国对于中国在国际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觉语法角度出发,对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探讨该多模态语篇是如何构建、传播中国形象的以及该纪录片对我国的对外形象传播工作带来的启示,对于提高受众的图像解读能力和图像建构者的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陕西地方文化海外媒体传播不力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需增强媒体传播实力,媒体和高校需形成合力,担当国家形象对外建构的重任,引导地方民众清醒文化身份、树立正确文化立场、提升陕西地方文化价值观海外辐射力、防止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地方文化的蚕食,追求多元文化合流与互惠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构筑与传播的系统研究已迫在眉睫.国内外学者就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影响因素、定位与构筑、营销与传播等主要议题展开讨论,但局限于定性的思辨性分析,缺乏实证性的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定量分析,且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理论体系、形成机理、模型构建、测量评价等纵深命题,尚待持续探索、深入和完善.在梳理和评述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建构与完善国家旅游形象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探讨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研究设计,为跨文化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战略性系统研究和实证调研做开拓性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3.
国家公园制度突出体现了中国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努力,也对建构“美丽中国”的国家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武夷山国家公园自成立以来,以符号体系凝聚公众认同,以社会科普传播“生态智慧”,以文旅融合弘扬传统文化,以网络媒介创新数字转型,走出了“生态与文化兼具,传统与现代呼应”的传播新路径,推动建构着国家环保形象。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国家环保形象是处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与其他国际行为体互相建构的结果,可被划分为自然生态形象、国民环保形象、政府环保形象与国家绿色形象四个维度。通过加强国家形象研究、营造社会护园氛围、展现环境责任担当及开展多边环境外交,将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环境议题领域的话语权,从而助力建构起一个立体、全面、积极的国家环保形象。  相似文献   

14.
官员是国家形象的最具代表者和直接体现者.信息时代的官员形象已经不仅仅是官员的个人行为,而且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官员形象的体认以及良好国家形象的建构.媒介对官员形象传播的扁平化以及负面报道得过多,容易引发社会公众对官员的刻板印象.而全面提升官员素质以及加强对媒体的规制和引导,是救赎与重塑官员形象危机,建构健康、积极、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建构的传播话语体系仍旧是当今中国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参照系。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话语建构的典范,《西行漫记》被誉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其发表也“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通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实现了自身正面形象的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说《,西行漫记》是中国共产党和埃德加·斯诺两者共同建构话语开展政党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双方以《西行漫记》为载体建构了认同聚合的传播关系、增强了话语主体主导力,形成双向共振的议题设置、优化了传播话语引领力,建构情感共融的话语方式、增强了传播话语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实践总是推动着理论的发展。播客、博客等媒体已经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特征,其媒介形式也得到全新的改变,诞生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可界定为“个人媒体”。从传播主体角度看,个人媒体的传播者是个人;从传播类型看,个人媒体以小众传播为主;在传播内容方面,个人媒体以“微内容”为主;个人媒体的传播模式为P2P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往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对外出口时,韩国媒体对于"中国制造"的舆论引导很难说是正面的。这不仅是对出口贸易市场的误导,也会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我国产品形象和软实力的提升。如何将"中国制造"乃至中国的国际形象扭转提升,是问题的关键。本文将以韩国媒体《朝鲜日报》为例,以韩国的主流媒体对"中国制造"的传播效果和舆论态势分析为重点,针对我国产品升级的需求,分析中国工业制品的对韩传播现状。  相似文献   

18.
树立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开展持续有效的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课题。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国家级的统筹协调机制进行规划和管理。大众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需在现有媒体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官方和民间资源,全面提升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本文从政治传播视野出发,以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认为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既要依靠官方舆论场对核心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又要依靠民间舆论场对国家形象差异化特色进行充分挖掘,实施国家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在打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基础上,弥合国家形象传播的盲区。  相似文献   

19.
议程设置理论下的教育惩戒舆论传播为教育惩戒立法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媒体对于教育惩戒这一议题的不同内容报道安排了不同的优先层级,其中家校关系、惩罚手段、惩戒程序、惩戒的起因和目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媒体最为关心的议题,这正是媒体通过安排不同层级的议题来引导受众“想什么”。在媒体的价值选择上,大部分媒体能够客观报道,只有少部分自媒体存在明显的情感倾向,这对于引导受众“怎么想”有一定的煽动作用。教育惩戒立法工作可以考虑以“负面清单+惩戒原则”代替细则规定,构建四位一体的规制制度以及成立独立机构保证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20.
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象征,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促进国家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形象时好时坏,地位或高或低,其原因既有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差异等外部因素,也不乏中国对外传播"报喜不报忧"和公共外交不足等内在因素。针对中国对外传播中的不足,中国应深刻反思,转变对外传播观念,拓宽传播渠道,增强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