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活动,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的活动方式,引导每一个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活动,发挥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保证活动教学取得成效的几个重要环节。一、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  相似文献   

2.
李鸿水 《教师》2012,(17):76-77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最大特点。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中,要围绕教育主题,根据学习的内容、要求以及儿童的兴趣和水平,立足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悟践行、主动建构,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以学生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品德与生活课“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由此可见,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同形式的活动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方法和载体.  相似文献   

5.
安秀 《辽宁教育》2011,(7):80-8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6.
刘红霞 《教师》2011,(13):66-6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性指导,给品德课堂带来了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因此,很多教师在品德教学中都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丰富道德情感、获得道德感悟。  相似文献   

7.
曹雯 《生活教育》2011,(6):76-7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当以学生自主性发挥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实现其主动发展的目标。为此品德和社会课要积极创设多样化的"自主活动",破除教学枯燥说教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活动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是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创设各种形式的活  相似文献   

9.
如何实现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我在多年的品德教学中,深深感到唯有活动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领悟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必须关注和抓好以下五个特性。一、生活性——让教学活动着眼学生生活“回归生活”是小学品德的核心。课堂教学中要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习到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又能指导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践行。  相似文献   

10.
如何实现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我在多年的品德教学中,深深感到唯有活动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领悟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必须关注和抓好以下五个特性。  相似文献   

11.
杨官浩 《小学生》2010,(12):34-37
小学思想品德课(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必须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的一大特点。《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除内容上实现综合性,还强调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开展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实施活动化教学,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性指导,给品德课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潜能和个性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除内容上实现综合性,还强调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开展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实施活动化教学,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可见,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人的能力和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活动是维系外部生活世界和内部道德世界的纽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可见,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在品  相似文献   

19.
孙民 《湖北教育》2004,(23):40-4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多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