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后金融危机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制造业的“民工荒”现象暂时被压制,民工就业难问题凸显。但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消退,发达地区再次出现“民工荒”征兆。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框架,从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看:供给方面,农村仍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受教育结构依然偏低;需求方面,产业升级使城市部门对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要求发生了变化。由于需求发生了持续性的变化而供给却未有调整,剩余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出现结构性失衡,民工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现象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2.
记者:(以下用口)“民工荒”频繁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民工荒”这一说法能否成立? 莫荣(以下用■):尽管局部地区存在民工短缺的现象,但“民工荒”这一说法还是不能够成立,因为我国劳动力总体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认为,与其说是“民工荒”,更不如说是企业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不足。因为企业支付民工的工资在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特定情况下,被压到很低的水平并且长期保持不变,导致民工不愿意到这类企业就业。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以实例样本讨论了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和就业情况,分析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的情况下,城市化进程依然缓慢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对新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这一刘易斯理论基本假设相背离的"民工荒"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劳动力不再是取之不竭了。和2004年的"民工荒"不同,2007年的基层劳动力短缺,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北方内陆,从东部扩展到中部乃至全国,从暂时的缺工变成了长期的趋势。200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提出警告:中国将要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所谓"刘易斯转折点",指的是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面对这一转折,以往靠廉价劳动力构成中国经济起飞的"世界工厂",需要转换思维了。善待劳动者,只是眼下应有之义之一;提升中国企业素质,"从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型过渡到生产率推动型",不再靠"人多势众"赢利,则是长远之策。  相似文献   

5.
在对国内外二元经济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指出技术进步、改革的制度收益、国际产业转移是推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力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二元经济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透过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民工荒"和"工人罢工"等现象,阐释了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加强"三农"投入、改革劳动力市场、完善收入分配等政策建议,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6.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民工潮起,我国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但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包括福建在内的东部地区陆续出现了进城的农民工数量减少导致不少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的劳动力缺口增大是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结构性短缺现象,并没有改变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格局.如何处理好"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是劳动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民工荒、劳动力就业与职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民工潮相反,近两年来许多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为此不少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民工到哪去了,是否中国经济发展已使得劳动力供不应求?并非如此,事实上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相似文献   

8.
与民工潮相反,近两年来许多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为此不少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民工到哪去了,是否中国经济发展已使得劳动力供不应求?并非如此,事实上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相似文献   

9.
“民工荒”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平 《天中学刊》2011,26(1):59-64
从国家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三个层面剖析,民工短缺只是局部的、暂时的,"民工荒"只是"结构荒"、"质量荒"。"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年龄、性别、地域和技能型"民工荒",它并不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绝对数下降造成的用工不足,而是由特定人群短缺而造成的结构性供给不足,或者可以说是结构性有效供给总量不足,即真正能够满足流入地需求又能外出的劳动力数量有限。单独从某个角度分析"民工荒"是不全面的。"民工荒"现象的形成,既有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因素,也有企业和农民工自身的因素;既有直接的因素,也有深层次的因素;既有经济、社会的因素,也有人口、观念的因素,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且各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的。"民工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其背后隐含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矛盾,体现了人们对科学发展理念和公平制度环境的呼唤。  相似文献   

10.
"民工慌"与"民工荒"作为当今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民工慌"到"民工荒"的演变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方式和政策走向等更深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向被称为劳动力接近无限供给的中国出人意料地爆发了"民工荒",问题至今仍未解决。近年来资方仍旧处于优势地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农民工地位上升的条件,然而这些有利条件不等于农民工已经摆脱权力弱势地位,而且资方在权力运用方面也没有根据权力结构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民工荒"则是农民工自发调适权力结构和权力运用以求达到平衡的结果。从社会交换论看,要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重塑社会交换关系以求得权力结构和权力运用的适配。工会建设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途径,但是由于工会组织存在许多问题,如果要让它担此重任,还需进行恰当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逐步突破了以土地为业的观念,进城做工已成时尚。据报道:四川省就有20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部分已进城从业或务工,去年仅出川民工就达550万人。随着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进城务工的人员还将增多。  相似文献   

14.
徐秀华 《文教资料》2014,(23):100-100
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大国。从总量上看,中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和就业需求相对不足使城市和农村都产生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其职业能力;回避二元结构体制的障碍;提高劳动力转移的能力;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职业教育在城市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必要性在于:职业教育是知识型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优质潜在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2005年以蔡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提出我国已进入“刘易斯拐点”论点之后,学界开始进行了大讨论,同时国外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目前主要的观点有两种:我国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民工荒”现象愈演愈烈,我国的剩余劳动力已由无限转为有限,已进入刘易斯拐点.我国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并未出现劳动力被吸收殆尽的现象即是刘易斯拐点并未到来;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归纳出:虽然目前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民工荒”现象,但我国还没迎来“刘易斯拐点”,但已进入“刘易斯拐点”的第一阶段,并根据这一情况提出相对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16.
【热点导入】一向被认为是廉价劳动力接近“无限供给”的中国,2004年以来,令人意外地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民工荒”。东南沿海地区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现象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理论解读】从政治学科来说,对“民工荒”现象可运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方面的知识来分析。从经济常识角度看,可联系市场经济、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国家的宏观调控、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分析;从哲学常识角度看,可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7.
应有对农民工培训的紧迫感编辑同志: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进步突破了以土地为业的观念,进城做工已成时尚。据报道:四川省就有20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部分已进战从企或分工,去年仅出川民工就达550万人。随着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  相似文献   

18.
【背景材料】2010年春节过后,我国沿海各地企业普遍遭遇招工难问题。当前在沿海地区,正遭遇新一轮民工荒。一年又一年,民工荒就像连续剧一样在农民工输入地上演。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在春节期间尤为明显。民工荒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无论哪种类型,其所反映出的民工荒的特征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结构性短缺。  相似文献   

19.
近期媒体广泛报道珠三角企业"民工荒"。这里面除了一些民工转去产品附加值更高、工资略高的长三角之外,也不乏回到家乡附近的内地省份打工者。我们认为人口结构推动农民工"返乡",有利于消费增长。中国的外出打工大军。  相似文献   

20.
城镇职工和农民工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安徽省劳动力成本的变动趋势.安徽省城镇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显著,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工工资性收入有了显著增长,但收入总体增长缓慢.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力供给矛盾、地区经济发展、政府对宏观规制以及生活成本的上升共同推动了安徽省劳动力成本上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