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水乡戏台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对于绍兴人来说,没了什么样的建筑或许都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唯独没有戏台不行。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人人爱看戏。  相似文献   

2.
绍兴乌篷船     
在我的写字台上,有一个乌篷船模型,一看到它,我就会想起绍兴的乌篷船,就会想起在绍兴一星期的日子。绍兴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江南水乡城市,所谓水乡,当然有船。这小小的乌篷船就是绍兴一道独特的风景。乌篷船不仅很长,而且又窄又深,翘起的船头和船尾像弯弯的新月。船顶上是一张船黄河逶SHAONIANZUOWENFUDAO乌篷,漆黑漆黑的,上面还有别具一格的条纹。乌篷船行驶起来非常轻快、灵敏。绍兴的桥大多都是拱桥,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名字,就像人一样。坐在乌篷船里,穿过一座又一座拱桥,吃着可口的茴香豆,温一碗绍兴黄酒尝尝,是一种享受。假如还…  相似文献   

3.
绍兴戏曲历史悠久,唱戏的地方。或者临时搭棚,或者提前修建戏台。在这些戏台上有精美的雕刻,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副副楹联,或行书、或草书,或篆书、或隶书,或阴刻、或阳刻,仿佛是一杯杯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化香茗。  相似文献   

4.
绍兴行笔记     
纯纯的黄酒,古朴的乌篷船,喧闹的戏台,还有戴着旧毡帽的船工,穿着长衫赊酒喝的孔乙己,以及刻着“早”字桌的三味书屋……这些属于古城绍兴的标签,对我而言早就已经耳熟能详.这些或真实或构想出来的意象,总是不停地勾起我对绍兴这座古城的无限向往—— 在绍兴,最值得一去的便是一代文学巨匠鲁迅的故居.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社戏》,有着许多风俗画。但是,这些风俗画,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大抵已经遥远了。比如用作篇名的“社戏”,前人笔记中屡见记载,演期既不尽相同,地域亦不限绍兴,甚至也不限江南。抗日战争发生前,我还在稚年,犹及见之,此后就不曾重睹。但是,各地的社戏有其相同的社会心理因素:名为酬神,实是自娱。自然,在演出方式上,则各有特点。绍兴是“三山六水一分地”的水乡,鲁迅幼时看社戏,有时在家门口,大门卸下来横搁着就成了看台;有时则坐在船里看,如同小说里所写的那样。他的外婆家在平桥头(小说里作“安桥村”),离此不远的包殿就是每年演社戏的地方。戏台的格局,和别处府县的乡镇不同。这个戏台虽然建造在包殿,也象各处神庙一样以庙门上面的楼台为戏台,但  相似文献   

6.
作为“豫剧之乡”,新密历史上戏曲活动兴盛,演剧习俗以敬老君爷戏和古庙会戏为主,场面盛大。演戏多,戏曲班社多,演出场所自然多。戏台星罗棋布,最常见是戏台与山门相结合的山门式戏台,下有可过人的拱形门洞。截至20世纪50年代,全县尚存古戏台52座,今据笔者实地考察,仅寻得5座可考戏台,其中3座在已发表的论著中有记载,青龙庙戏台与玉仙行宫戏台未见相关考证。  相似文献   

7.
璀璨的明珠     
绍兴是一颗由很多珍珠组成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用自己的光辉照遍了整个绍兴城,使家乡各地都变美了。 第一颗珍珠是家乡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建在繁华的市中心,总面积达125万平方米。城市广场的西面有一个个充满家乡味的水乡戏台,每天晚上许多老人陆陆续续来到戏台,展示自己的才艺,拿出自己的拿手绝活——莲花落来唱一段。城市广场最近还新建了一个绍兴大剧院。从府山上望下去,绍兴大剧院屋顶是乳白色的,两头向上翘,像一艘大型的乌蓬船“游”在绍兴这条“大河”上。广场的东面是古朴苍劲的大善塔和以铜为镜,以“史”为览的“天圆  相似文献   

8.
树林里,搭起了一座又高又大的戏台。戏台上,正在演出最精彩的节目。台下,挤满了看戏的动物。“妈妈,我看不到。”小山羊偎依在山羊妈妈的怀里,撒起娇来。山羊妈妈抱着小宝贝,座位上站了起来。坐在小山羊旁边的小猴也撒娇  相似文献   

9.
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绍兴和议"成,高宗与丞相秦桧为维护"和议"这一"国是",在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系列出版限制(文禁),主要有禁反对派文集(特别是禁私史)以及禁程颐道学等。一系列的出版限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告讦之风的盛行败坏了社会风气,大量书籍的焚毁使文化遭受摧残,士子们争相创作谄诗谀文更使文坛蒙尘。  相似文献   

10.
16车31号座位     
春节前,我从省城坐火车回家过年,虽然只有3个小时的路程,但是我还是捎上了一张小塑料凳以备不时之需,因为,我的车票上写着:"16车-无座"。春运中的火车真是挤,尽管连车厢衔接处都站满了人,我上车后依旧习惯性地往车厢里挤,希望能碰上运气找到一个空位。没挤几步,竟然真的发现一个空座位——"031"号。邻座是三位小伙子,我问他们这里有没有人坐,他们说不是很清楚,可能是刚刚下车了。  相似文献   

11.
参加八九年的绍兴书法节,有机会在绍兴市游历了五天。主人殷勤,领我们访问了多处古迹。登临凭吊,当然引起某种怀古之情。这种感情并不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单纯惋惜、慨叹,而是一个有点历史癖的人一旦知道了一座古城历史之后,突  相似文献   

12.
晋南黄河边的天兴村,相传为诸葛亮的出生地,所以自古有座武侯祠,当地人又称为诸葛亮庙或天兴庙,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都不亚于成都武侯祠。天兴武侯祠的献殿南面,有并立的两座戏台,戏台的建筑、砖刻、木雕、壁画、对联等,均极有价值。这里谈谈堪称今古奇联的戏台联。  相似文献   

13.
看戏     
社戏,几乎成了绍兴的“特产”,这自然要归功于鲁迅。但绍兴有绍兴的社戏,我们家乡有我们家乡的“社戏”。当然,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家乡的“社戏”,严格地说,是称不上社戏的,只能称乡戏什么的,一来不只是在年关时演,二来决不是坐在乌蓬船上看的,我们这儿的“社戏”是围着乡场看的。孩童时代看戏的情景总不能忘怀,历历在目。偌大的一个戏台搭在乡场的中央,撩人心魄。搭戏台的人是几个“专技人员”,属戏班子“编制”,戏演到哪个小队,他们就把戏台搭到哪个小队。搭戏台的用料都是从这家或者那家自行搬到乡场上去的。厢屋门、…  相似文献   

14.
树人岛     
一、这是我爷爷的故事 "我离开那个海边小镇已经几年了?"当我站在这座已住了十几年的城市高楼的落地窗边,眺望着依旧有些陌生的灯火,心里总是这样问自己。这座城市于我,只是一个偶然经过的地方,只不过忽然感觉累了、乏了,就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15.
程秀娟 《现代语文》2013,(10):60-61
在浙江绍兴有大文豪鲁迅的"三味书屋",关于"三味",作家吴伯箫在《早》这篇文章中写道:"据说这里的‘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就是书香……"而笔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三味",与语文教学有关,是指:"书声味"——语文课堂要有朗朗的读书声;"欣赏味"——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咀嚼语言中蕴含的各种味儿;  相似文献   

16.
绍兴莲花落是广泛流行于绍兴及其周边地区的曲艺样式。自公元1908年前后形成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绍兴莲花落以其通俗风趣的说表、朴实流畅的唱腔、贴近生活的故事内容广为群众喜爱,对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绍兴莲花落已开始"二次创业",力争成为绍兴的文化"金名片"。同时,其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应对措施也颇值得深思、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一座城市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了中华民族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在这里,汉武大帝长袖一挥,长戈一指,其铁骑横扫大漠,使匈奴人哀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衍,妇女无颜色"。此后八百年,依旧在这里,盛世繁华的唐朝磅礴而出。太宗雄治,四夷来朝,使它成为万国之都。当时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而它是中国的中心。这座城市便是陕西省西安市。  相似文献   

18.
纺织工业是绍兴第一大产业,是绍兴经济转型提升的重点和未来发展的基础,是绍兴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的关键。通过对绍兴纺织工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的研判,分析绍兴纺织工业的竞争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一本漂在水上的书,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是绍兴独有的风景,“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是绍兴最经典的写照。绍兴四面环水,城内水网密布,河道交错,水陌纵横,可谓水中有城,城中有水,在市内走上几步便能看见涓  相似文献   

20.
灶火     
绍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小城。我从小住在绍兴乡下的外婆家长大。在那里,每家每户都有一座土灶,烧饭、烧水都得靠它,土灶在乡里人家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回想起童年的岁月,土灶的柴火光总是在我眼前闪烁,遥远而又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