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武林要出一本很特别、很有意思的书,内容全是儿童文学作家人物的随笔。这些随笔,有的我很早就读过,有的正在读,有的我没有读过,读与不读,都有一份温暖和敬意存在心里的。我了解这个人,所以我信任他的文字。这些随笔曾经在作为他个人的专栏刊登过,在出版圈内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相似文献   

2.
武林要出一本很特别、很有意思的书,内容全是儿童文学作家人物的随笔。这些随笔,有的我很早就读过,有的我没有读过,读与不读,都有一份温暖和敬意存在心里的。我了解这个人,所以我信任他的文字。这些随笔曾经在  相似文献   

3.
安武林要出一本很特别、很有意思的书,内容全是儿童文学作家人物的随笔。这些随笔,有的我很早就读过,有的正在读,有的我没有读过,读与不读,都有一份温暖和敬意存在心里的。我了解这个人,所以我信任他的文字。这些随笔曾经在作为他个人的专栏刊登过,在出版圈内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相似文献   

4.
蒙田现象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自1572年始,直至他逝世的长达20年的岁月中,他一直在断断续续写他的随笔,他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具有很大的超前意识,可以被后人视为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他以博学著称,他在随笔中涉及到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并且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  相似文献   

5.
有的人是为制造财富而活的,有的人是为了权力而活的,有的人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活的。而我,活着就是为了写这些字,通过这些字来表达我的想法。我写历史文化随笔,起于20世纪末。那时候刚落脚北京,一文不名,也百无聊赖。以前在黑龙江的时候,就喜欢《读书》杂志,于是就试着给它投稿,没想到居然被采用了。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越写越多。渐渐地,别的杂志也来约稿,稿费也逐渐高了起来。反正平时没事总要看书,看到有意思的地方,喜欢把这段史料抄下来,再写上几句话。现在写随笔,无非是把过去的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6.
他凭一扇、一木、一口。演绎家国兴衰、历史变局,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永久记忆和正在享用的精神文化大餐,超过2亿人听过他讲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他就是评书艺术大师单田芳。  相似文献   

7.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一书收录了陈平原先生关于北京和北大的历史、文化随笔计35题,依主题分为三辑:"关于城"是从历史记忆、旅游资源、文学想象等多种角度进入北京的春夏秋冬、前世今生;"关于人"讲述自己旅食京华的心路历程;"关于书"则是游走北京书肆冷摊访书淘书的经验,以书架起城与人的结缘。作者虽然是岭南人,但却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本文摘自该书。有删节。  相似文献   

8.
以前有很多人问过我,如果让我选,我最想当历史上的哪个人物?其实中国历史上最舒服的人就是乾隆皇帝,他一生下来就是皇帝,也没皇位争夺问题,还为中国扩大了很大的版图,享受荣华富贵至死,也没什么家庭悲剧,他的人生是很圆满的。释迦牟尼讲,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佛家还提到"怨憎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老是如影随形跟在旁边,这是一种痛苦;还有"爱别离",和自己亲密的人分离也是痛苦;  相似文献   

9.
洪振快的新书《官心民意》出版前,作为他的同事,我先睹为快。他希望我能写几句话,印在封底作为推荐语。我写道:"在泛娱乐化的当下,洪振快是属于极少数既年轻又读书的人。他不仅读,而且思。为文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字里行间跳动着灵性和知性,好读、耐读。"洪振快学中文出身,却热衷于对历史的研究。他在沉下心研究历史的同时,也关注现实,常在《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有影响的报刊  相似文献   

10.
陈江 《出版科学》1999,(2):20-21
胡愈之是一个伟大的文化惊叹号,一个响亮的名字。然而这位前辈有着今天聪明人看来很不合时宜的脾气或个性,他“是默默奉献的长者,多做少说,乃至只做不说”(该文集编者戴文葆先生语);“他为邹韬奋,为许多作家编刊了文集,就是没有考虑他自己的文集”(其亲属胡序介先生语)。不过,历史终究是公正的,它有着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者说很会捉弄人的机制:有的人生前尽管多么威风,拼命为自己树立丰碑,可惜历史仍然把他忘了;有的人倒并不想名垂青史,历史却记住了他,而且永远永远地。《胡愈之出版文集》的编辑出版,正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11.
《历史哲学问题——认识论随笔》,陈志夏译《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莫光华译《哲学的主要问题》,钱敏汝译[德]格奥尔格·西美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历史如何可能?青年西美尔在1892年撰写了《历史哲学问题》一书,献给他的母亲。不久,西美尔  相似文献   

12.
1997年,我读到赵柏田当时写的一组随笔时,我的感觉是,他远离了我原先对他作品的印象的框架。或者说,他进入了时代的“随笔写作潮流”。我那时读到的赵柏田的这组随笔,后来收进了他的随笔集《我们居住的年代》,交由作家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 这册随笔集虽然写于9  相似文献   

13.
康熙拒绝补药 康熙皇帝活了六十九岁,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位长寿的皇帝了.与历史上那些希冀长生不老,而进食补药的皇帝不同的是,康熙皇帝从不迷信什么补药,五十七岁那年,有人看到他的胡须斑白,便进呈乌须的补药请他服用.康熙笑了笑,拒绝了.说自古以来有几个白胡子的皇帝,我如果胡须全白,岂不是万世美谈.他不仅自己从不服用补药,而且对那些希望靠吃补药治病或健身的人嗤之以鼻.  相似文献   

14.
辛韵 《大观周刊》2012,(45):59-59
当代的散文创作百花齐放,于坚是新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内涵丰富,在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流露出了作者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他的《人间随笔》正是用心灵书写的“日常生活的史诗”。本文立足于于坚的《人间随笔》这一部散文集,从三个方面入手,力图从深层次剖析《人间随笔》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李辉 《中国档案》2005,(10):22-23
当我们今天回顾“九一 八”之夜时,不能不关注一个 人——关玉衡。这是一位很 容易被忽略的历史人物,9月 18日这一天,他正以特殊的 身份出现在沈阳。 论地位和声名,关玉衡 与张学良和蒋介石当然不可 同日而语,他不过是张学良 的一位级别不高的部下,时 任东北军兴安区屯垦公署军 务处长兼驻科右前旗察尔森 第三团上校团长。可是,他却 是历史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人 物。在“九一八”夜晚来临之 前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因他 而发生的“中村事件”,成为 轰动世界的令中日关系日趋 紧张的焦点,日本关东军也 正是以此为借口策划和制造 了“九一八”。  相似文献   

16.
丛杉 《全国新书目》2008,(Z1):14-14
著名散文作家王充闾先生最近又推出他新的历史散文集《龙墩上的悖论——中国皇帝命运大思考》。这本书展开了独特的历史生活领域,将历代帝王遭遇到的悖论现象集中展现在系列散文作品中,在历史深度和情感深度的挖掘中焕发出独特的文学魅力,耐人阅读,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忆周惠同志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为历史做出贡献的人更是不能忘记的。今天我们刊发一组纪念周惠同志的文章,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为内蒙古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他的身上记录了内蒙古的历史,留下他的档案就是留下了那段历史。名人档案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名人都串起了一段历史,而这些档案又是历史中的亮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章能够唤起读者对那段历史的回忆,也能唤起社会对名人档案和档案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嬉笑怒骂民国人,闲言碎语大历史。《民国的角落》收纳了张鸣有关民国历史的文化随笔,以另类的视角和举重若轻的笔触,将民国时期历史中的大小人物和各色轶事生动勾勒,鲜活展现。本文摘自其中。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书评,当然不是"产品介绍"。它是"随笔"之一种。可是,何谓"随笔"?随笔的定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家们那里萎缩到了这种贫乏的程度,以至当今一说起"随笔"。就几乎意味着一类闲情逸致的文字,其可替换的同义词是"散文"、"美文"或"小品文"等等。郭宏安先生为"随笔"的定义的萎缩感到惋惜,因为定义的萎缩导致了整整一个本来辉煌的文类的萎缩,而他从这种萎缩中发现了文心的萎缩,其显著标志是文体意识的匮乏。他致力于恢复"随笔"的被遗忘的更丰富的定义。当一个写作者带着一种敏感的文体意识来写作书信、序跋、书评、时论、政论、论文、大部头著作等散体文时。他就是在写作随笔。郭宏安先生在他最近出版的一部关于日内瓦学派的著作中,曾屡次引用该派中某人的一句"其含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话——"用法语而不是术语写作。"本刊为书评类刊物。好的书评不仅有一种思想的深度或者学术的根基,而且有一种形式之美。形式不是装饰,它是思维自我展开的方式。地中海式的明晰与日尔曼式的繁复正好显示两种文明的特征。最后,套用上面那句"其含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引文,我们希望本刊作者"用汉语而不是术语写作"。程巍  相似文献   

20.
陈旭 《陕西档案》2003,(3):30-31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陕西三原人。他不但是杰出的书法家、名诗人,还是一位很有影响的老报人,他创办的“竖三民”报,曾在近现代史上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