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时舟山亦称定海。"定海"之名系清康熙帝御赐,取"海定则波宁"之意。它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中部,是沿海航线北上南下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就是进行海上贸易的理想之地。早在明嘉靖年间,葡萄牙殖民者就占据了定海双屿港,它一度成为亚、非、欧各国商人云集的国际贸易中心。清道光年间,英国政府图谋侵占定海,并宣布定海为自由贸易港。如今,定海作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核心区域,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眼球。  相似文献   

2.
正跨万里海丝路绘中国传统画近日,来自阿尔及利亚、阿曼、叙利亚、科威特等10个阿拉伯国家的共15位陶瓷专家,来到位于宁波市总工会五一广场大楼的宁波社区大学红牡丹学院,体验"红牡丹"文化艺术,跨万里海丝路,绘东方文明花。学画牡丹之前,专家团先后考察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浙江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宁波-舟山港、南宋官窑博物馆等地。"红牡丹"文化艺术体验活动由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组织安排。活动现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徐侠民副院长在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3.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海洋交通的大动脉,与陆上丝绸之路交相辉映,推进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当下,中国正在启动与东盟及世界多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与世界更深层次的互动,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与极其重要的意义。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以大量的史料和文物,见证了海上丝路千年繁华,并将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谱写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近代舟山     
展览中,一幅出自《中国国家地理》“浙江专辑”的图画,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图画中,大小船舶云集,钟楼、民居、教堂、码头、商铺等中西建筑鳞次栉比,卸货的码头工人、赶着马车的车夫、巡逻的警察、做买卖的生意人、挑担的挑夫等南来北往。再细看图画说明,这竟然是“极盛时期的双屿港: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数不清的白银在这里交换、中转和集散”。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3月4日,"海上丝绸之路"(舟山段)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标志着舟山正式启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接着舟山市专家委员会成立,舟山申遗工作进入实施阶段。经专家委员会专家反复研讨、论证,将普陀山、双屿港、洛迦山国际灯塔等舟山海域内8座灯塔列为舟山申遗重要节点。海天佛国普陀山自唐宋以来,一直是举世闻名的观音道场。普陀山的"开山",是由于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锷在一次偶然机会将一尊欲请往本国的观音圣像留在山上而引起的,慧锷  相似文献   

6.
白英 《旅游世界》2022,(7):96-105
汕头南澳岛耕海牧渔时光慢“潮汕屏障,闽粤咽喉。”在闽、粤、台三省交界海面上,南澳岛屿群如珍珠般镶嵌在天海之间,“海上明珠,丝路必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南澳岛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佳绝海景,度假圣地。”北回归线穿越而过,南澳岛是广东第一缕阳光到达的地方。“百舸待航,海上互市。”厚重历史、人间悲喜,南澳岛山山水水市井渔村的皱褶里掩藏着悠久的海防文化。南澳岛,这处鲜为人知的海上秘境,吸引着我们花更多的心思来细细地感知。  相似文献   

7.
《文化交流》2013,(5):2-5
今年2月28日,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舟山群岛定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这是定海乃至舟山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舟山定海旅游格局将发生新的重大变革。它对于舟山新区规划提出的着力优化空间开发格局,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南部花园城市带、国际生态休闲带,对于确立"五区一基地"定海旅游发展基本框架,打造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海洋旅游服务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说起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山,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它坐落于著名的舟山渔港沈家门对岸,形似苍龙卧海,是舟山群岛众多岛屿中一个风景秀丽、梵音袅袅的小岛.岛屿面积约13平方公里,游客络绎不绝,疫情之前的2019年,普陀山朱家尖景区游客量超2000万人次.  相似文献   

9.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为亚欧非3个大陆开启了广阔的合作前景,得到了沿线各国的高度认同。3年来,合作成果颇丰,如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建设正蓬勃开展;中印尼高铁合作、中非合作等合作样板获得国际认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资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在唐诗中的反映,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从唐诗资料中发现当时传入中国的域外器物产品,通过艺术分析和鉴赏说明这些舶来品如何转化为文学意象在唐诗中得到吟咏。唐代通过海上丝路输入中国的外来文明成果十分丰富,唐诗中所见主要有珠宝、动物、植物、香料、药物、器物等。文化交流为唐诗创作提供了许多新奇意象,唐诗也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