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广告意象是当代广告创作的一种常用手段,它与文学意象在审美月的、审美体验、审美形式上有着质的区别.广告意象的真是一种立足于信息真实的虚拟真实,广告意象的善是基于功利性的社会文化的善,广告意象的美是一种仿像美.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具有"赏情适性"的审美追求。此种创作审美追求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心灵自由性,以及审美的超功利性,把文学上升到审美经验层面,摆脱玄言的藩篱,走向诗的审美独立,成为我国诗歌美学转型期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3.
《滨州学院学报》2022,(1):73-77
围绕“善、中、和”的审美标准,对孔孟美学思想的内涵进行梳理,孔孟美学所追求的社会之美、人格之美、艺术之美成为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表征,深化对社会美、人格美、艺术美的认识和理解,使人在当下社会生活中以恰当的方式自觉认识和追求真、善、美,从而形成环境良善、关系和谐、秩序井然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布洛的“心理距离”的核心是强调审美的无功利性,同时也看到了距离的适度问题一不要太远也不要太近。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是有重要意义的,一般来说有两种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作为审美现代性的心理距离在当下审美泛化的情形下,可以重新唤醒人们对美的无功利性和超越性体验。  相似文献   

5.
在消费社会中,审美趣味的区分、选择和对立是和社会等级次序的区分、选择和对立相互对应的,反映的是社会的功利性目的。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审美的功利性内容是和消费者个体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等等问题密切相关的,是消费的公共话语系统操纵下的功利性的审美实践。审美趣味的区分是相对而言的,这不仅仅反映在当下的共时层面,而且也反映在历时性的趣味变迁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在实践中,人(主体)与外部世界(客体)确立了功利关系与审美关系,外部世界对人而言具有了真,善和美的价值。真与善具有功利性,而审美则是对功利的超越,与作为功利教育的智能与教育不同,美育具有超功利性和感性特征。由此,美育可以有力地影响人的社会生活,并可以培养人的个性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审美是基于对功利性目的的追求,却以超越功利性目的为其最高境界。实际上,审美的超功利性缘于对其功利性,的反思、拓展和超越,它是一种由世俗的功利转化而来的“诗意功利”,相通于20世纪前半期中国美学界形成的“审美功利主义”思想。由于这种诗意的功利性,审美便具有了实现“救世”之功用的充分可能性。“自由”和“超越”是审美活动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既是审美活动的功利性所在,也是其超功利性质的依归。  相似文献   

8.
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首推真实美与理性美.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求真是实现报告文学真实美的重要一环,真实美是报告文学的最高审美标准.报告文学的真实,包括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和作者的真实.理性是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和社会事理的梳理、判断与把握,是给读者一种高层次的理论启迪与升华.理性美则是报告文学在理性思辨中表现出来的深沉美.时代需要理性,报告文学应闪耀着理性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报告文学的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报告文学文本的现实美来源于现实生活,表现在直接的无功利与间接隐伏着的功利性上;形象美在文本结构的巧妙安排、合理的想象和文学语言的运用等艺术感性形式中得以实现;新颖美要求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创新;感染美既来自文本内容的真实,又来自文本具体生动的艺术形式,是文本真实的内容和完美、和谐的形式在审美高度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人们在审美鉴赏时,过分强调审美的超功利特征而对其社会功利目的漠然视之现象,提出审美功利性与超功利性是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创作,既是一种艺术创造,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报告文学作家只有从社会道义和良知出发,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诉诸公众,才能引起社会的共鸣。正是基于这种社会责任感,促使我对农村贫困学生给予强烈关注,以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范长江具有一位优秀的报告学作家应当具备的各种素质;曲折复杂的经历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使他具有了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不断进步的思想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反映国家和民族的焦点问题;诚实的品格和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使他具有深入社会各个层面,调查和研究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也使他能说真话,反映国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就是范长江报告学创作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造就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需要重视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针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角度,提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彭维锋 《天中学刊》2005,20(3):82-86
"味"是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概念.通过融会"风雅之味"与"晚唐异味",杨万里建构了自己的诗学理想,完成了儒家诗教观念与审美超越意识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美学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船山美学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以下三题显得尤为重要:一、审美直觉的到位是诗人营造诗境的秘诀;二、审美欣赏的高明在于审美观照的运作;三、审美教育的特点是直接诉诸人的情感。其中包括王船山美学提出需要辨别真假审美现象的主张,其对提升人的美善品性和培养人的良好审美趣味的重视,以及它表达了对形式美之重要性的认识,等等。以上可以反映出王船山美学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群作为报告文学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报告文学发生论、抗战报告文学论和报告文学典型论三个方面.以群为报告文学重要的研究者,不仅因为他对报告文学研究历时甚久,而且更是由于他研究报告文学比较广泛且有一定的系统性,对有些命题的探讨,颇富理论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歌本位和世俗化、商品化是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两个向度。在前一向度上,诗歌表现出极端的文体自觉,追求不可能的纯粹的审美体验,割断了与物质现象界应有的现实联系;在后一向度上,诗歌表现出对世俗化、商品化的盲目认同,放弃诗歌天然的人文本性,造成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失落。唯有道德直觉因素的加入,才能激活诗歌在这两个向度上皆已枯萎的精神气象,使诗歌处于较理想的生存状态,并最终实现诗歌的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对高校德育状况的满意程度是评价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的重要标准。调查表明,大学生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满意度较高,高校德育的总体状况良好,但同时也存在德育形式枯燥、内容不吸引学生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观念上的重智轻德,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缺乏层次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不强,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德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同志学习。新闻界闻风而动,在诸多报道兰辉事迹的通讯报道与报告文学中,笔者认为王国平的报告文学《一枚铺路的石子》是最成功的一篇作品。文章从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方言与逼真性,焦裕禄、孔繁森、兰辉之形象比较三个方面评价分析了该作。最后重点论述了兰辉与群众的关系,说明兰辉确实是一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  相似文献   

20.
习惯上,人们对报告文学的体式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划分。前者有人物报告文学、事件报告文学、全景式报告文学,后者有传记式报告文学、书信(日记)式报告文学、札记式报告文学、访问记式报告文学等。但从创作实践考察,则还有诸如政论体报告文学、调整报告体报告文学、时事评论体报告文学、游记体报告文学等鲜有人论及。本文择其要者,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