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扫描电镜对国产水鳖科植物(包括6属13种)的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作了系统描述。根据种皮细胞形态、外种皮表面纹饰和内种皮内层小瘤状突起的特点将水鳖科植物的种皮微形态特征划分为3种类型,即海菜花型(海菜花属)、水鳖型(水鳖属)和苦草型(苦草属、水筛属、虾子草属和黑藻属),并作出了分属检索表。本文结果表明,种皮微形态特征可作为该科族、属以及属内种级水平分类的依据,对探讨属间关系和该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亦具有重要的价值。种皮微形态特征支持Hutchinson(1959)和Eckhardt(1964)将海菜花属和水鳖属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族处理的观点。苦草属、水筛属和虾子草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的高度相似性表明它们间有密切的联系,不支持将它们置于不同亚科和族的分类处理。黑藻属虽与上述3属近缘,但其外种皮特征则较为独特,因此与水筛属放在不同族中更为合理。本文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支持iki1937)和Shaffer-Fehre(1991b)等关于水鳖科与茨藻科近缘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黄精族trib.Polygonateae 7属79种以及相关类群12属15种 的叶下表皮形态及种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广义黄精族植物的叶表皮形态和种皮形态可分别 分为4种类型和6种类型。在黄精族中,鹿药属Smilacina和黄精属Polygonatum的叶表皮和种皮特征在 属内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据此可将黄精属植物分为两类:第一类多表现为叶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其垂周壁为波曲形或无皱褶但弯曲,种皮表面浅穴状;另一类叶表皮细胞形状为长方形或菱形,其垂周壁 直或无皱褶但弯曲,种皮表面具脊状突起或网状结构。其中,叶表皮细胞垂周壁无皱褶但弯曲为过渡 类型,在两类植物中均有表现。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出竹根七属Disporopsis和黄精属的互叶类以及鹿药属 同具有波状垂周壁的叶表皮细胞和穴型种皮。舞鹤草属Maianthemum和鹿药属的S.stellata,S.trifolia 等的种皮特征相似。万寿竹属Disporum的叶表皮特征在属内表现得相当一致,但种皮特征在东亚分布 的种和北美分布的种之间区别明显。扭柄花属Streptopus叶表皮和种皮特征在属内没有分化。卵叶扭 柄花S.ovalis的叶表皮和种皮特征与属内其它种之间没有区别,确证了它在本属中的位置。扭柄花属、 万寿竹属、七筋菇属Clintonia与黄精族其它类群差别较大,但前两者与Uvulariaceae科的油点草属Tricyr- tis和细钟花属Uvudaria较为接近,从而支持了Dahlgren将其移至Uvulariaceae的观点。而在与外类群的关系中,铃兰族的铃兰属Convallaria与黄精族具相近的叶表皮和种皮特征。  相似文献   

3.
国产菟丝子属种子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中国产菟丝子属种子的形态和种皮表面的超微结构。菟丝子属种子表面特征如下: 种脐呈衣领状突起或与晕轮面平齐或下陷;晕轮细胞呈近放射状排列或网状排列或不规则排列;种皮 表面呈条纹状纹饰或脑纹状纹饰或网状纹饰,纹饰上有时具瘤状突起或块状附属物。根据上述特征,可将菟丝子属种子分成三种类型。种皮纹饰可作为分类鉴定和种子检疫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记载了对分布于峨眉山的凤仙花属Impatiens 12种植物的种子表面显微结构的观察, 并分析了种子表面形态在该属种水平上的分类价值及可能的系统学意义。种皮表层细胞特化、排列方 式、隆起状态、种脊上近合点端的突起、种子末端附属物的有无及其形态等性状被视为凤仙花属种子表 面的主要特征。依据这些性状12种凤仙花种子形态分为两种类型:1.种子表面光滑,无明显大、小细胞 分化。如白花凤仙I.wilsoni可能具3沟花粉凤仙花的种子形态的特点。2.表面粗糙,有明显大、小细 胞的分化及不同程度的细胞隆起,并呈现出多种特异形态.这代表了以一年生草本,4沟花粉为特点的 凤仙花种子形态特征。种子特征与植物体习性、花形态及花粉形态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属内类群的分化,因而在凤仙花科、属的分类和系统研究中是不可忽视的性状。  相似文献   

5.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9属1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 了观察。水鳖科植物花粉为圆球形至近椭球形,无萌发孔或偶为单沟萌发孔,外壁纹饰通常为小刺状纹 饰,刺密集或稀疏,花粉表面具瘤状、疣状、颗粒状、皱波状突起或光滑。外壁由覆盖层、柱状层和基层组 成。覆盖层厚或较薄,柱状层小柱发育不明显,基层薄。水鳖科植物在花粉大小、纹饰类型、刺的长短、 密度、形态、萌发孔的有无以及花粉壁的结构等方面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特征对探讨类群间 关系具有较重要意义。由于黑藻属Hydrilla和Stratiotes属花粉较为特殊,支持将它们各自作为一个独立 的族处理。水鳖科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和结构特点表明该科与水雍科Aponogetonaceae、泽泻科Alismataceae 和花蔺科Butomaceae等近缘,而该科植物花粉大多无萌发孔等则反应了该科与茨藻目Najadales植物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南五味子属Kadsura 11种植物36个样品的种子宏观形态及种皮微 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种子形状为肾形、椭球形、心形或肾状扁球形。在扫描电镜下种子表 面特征有种间差异,其纹饰可分为3种类型,即近平滑型、负网纹型和网纹型。短梗南五味子K. borneensis和披针叶南五味子K.lanceolata为近平滑型,其种子表面近平滑;黑老虎K.coccinea和柄果 南五味子K.verrucosa 为负网纹型,其种子表面具负网纹,网眼凸起,网脊凹陷;异形南五味子K.hetero- clita、毛南五味子K.induta、南五味子K.japonica、冷饭藤K.oblongifloia、狭叶南五味子K.  angustifolia、 南洋南五味子K.scandens 和大叶南五味子K.marmorata为网纹型,其种子表面具网纹,网眼凹陷,网脊 凸起,此类型在南五味子属中最为普遍。种皮微形态特征在种内相当稳定,在一些种的划分上具有较重 要的意义。南五味子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多子南五味子K.polysperma和凤庆南五味子 K. interior 归并入异形南五味子以及将长梗南五味子K.longipedunculata归并入南五味子的分类学处理。本文还对南五味子属植物种皮微形态的各种类型的演化趋势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草茨藻Najas graminea Del.,多倍体系列的分析,笔者认为首次发现的分布于云南的二倍体居群为偏性特有。该居群的迁移与今天草茨藻在亚洲的分布图式密切相关。该图式不表现多倍体随纬度或海拔增加而增多,也不明显与生态爱好相关。二倍体和六倍体居群核型比较以及其它证据指示草茨藻的多倍体起源可能是同源多倍化。在茨藻属中,草茨藻具最强的核型不对称性,最高的倍性和极减化的花部器官等特征,均可能指示它是该属中进化程度最高的类群。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我国首次记录的小盘藻属Minidiscus硅藻四种。主要特征是壳缘无环突起,壳面上 的支持突和1个唇形突均远离壳缘。小盘藻M.trioculatus,奇特小盘藻M.comicus和智利小盘藻M.chilensis为我国的新记录;细弱小盘藻M.subtilis为新种。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壳面花纹及支持突和唇形突排列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木通科、大血藤科种子的研究,(1)种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种皮扫描特征进行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这在木通科,大血藤科研究中尚属 空白。本文就5属15种木通科植物及大血藤科植物的种皮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从种皮雕纹类型看,大血藤科与木通科存在很大差异。Akebia,Holboellia,Stauntonia属植物通常具条纹状种皮雕纹,Sinofranchetia属植物也具条纹状种皮雕纹,但其条纹上具众多疣状凸起,  在 形态上较特殊。Decaisnea属植物的种皮具嵌合型雕纹,这在木通科十分罕见。以上,进一步印证了Stapf等人关于大血藤科分类学处理的正确性,说明了Decaisnea属和Sinofranchetia属在木通科的孤立地位;以及Akebia,Holboellia,Stauntonia属之间较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红豆杉科(Taxaceae),花粉近球形,有时稍扁或稍长。直径为20.8-45.8μm。具远极 薄壁区,或不典型的乳头状突起。外壁两层,内外层厚度相等,有时层次不明显。在光学显微 镜下,外壁表面粗糙,或具微弱的颗粒状纹饰。在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这个种里,有些花粉粒具残存气囊。在扫描电镜下,外壁表面具粗瘤和细瘤两种纹饰类型。透射电镜本科各属代表种观察表明,本科花粉外壁内层具片状结构,外层由单层瘤状纹饰分子构成,有 些种细瘤连接形成覆盖层。根据花粉形态资料,可将本科植物分为2个族:  白豆杉族(仅包括白豆杉一个属)和红豆杉族(包括红豆杉属和榧树属)。  鉴于穗花杉属花粉的特殊性,建议独立上升为穗花杉科Amentotaxaceae。  相似文献   

11.
国产肉苁蓉属(列当科)花粉及种皮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扫描电镜,对国产肉苁蓉属Cistanche植物的花粉外壁及种皮纹饰进行了观察,并讨 论了它们的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该属各个种之间在花粉外壁纹饰及种皮纹饰上的差异可为种的区  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按本文处理,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包括27种、5变种,其中有5个新种、4个新变     种。文中分析研究了该属的外部形态和地理分布; 在扫描电镜(SEM)下,对22个种的花粉     外壁和16个种的种皮进行了观察。结果认为花冠有三个类型,花药有两个类型,花粉和种皮     的外壁纹饰也可各分为三个类型。花冠的各种类型是稳定的,它们与花粉粒和种皮的特征明     显相关。其相关性是该属次级划分的主要依据。该属分为四个组。以O.bodinieri建立的 属,Dasydesmus  Craib被并入Oreocharis。  相似文献   

13.
 利用解剖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详细观察了泽泻科星果泻属全部5种植物的果实形态和微形态特征,发现该属植物的果实:常为蓇葖果具2~6枚种子;稀瘦果具1枚种子,扁压,不规则长方形,顶端一侧延伸成尾状长喙;或果实三角形,喙不明显。果皮上有角质层覆盖,角质层的纹饰为条状或细条状,上面密被碎屑状、颗粒状或稀疏的颗粒状蜡质附属物。这些特征可作为属下分类的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属的分类进行了讨论并写出新的分种检索表。笔者认为将星果泻和星状星果泻各自作为独立的种可能更为合理;加州星果泻仍应放在星果泻属内,而星果泻则可能是加州星果泻与该属其它种联系的一个中间过渡类型;多籽星果泻不宜与星果泻全并,仍应保留为一独立的种。笔者还首次发现该属植物的果皮上分布有气孔。  相似文献   

14.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毛冠菊属Nannoglottis 8种植物舌片的微形态特征,以探讨其颇有争议的系统位置。所有种类舌片近轴面的细胞为板状,长圆形;径向、切向壁直;外壁特征性突起,外壁中央为纵向皱纹,相邻细胞之间的纹饰无系统连接。这些特征表明毛冠菊属和紫菀族Astereae关系密切,但它在紫菀族内的系统位置可能比较特殊。这些结果和依据ITS序列推测的紫菀族系统发育的结果相吻合。文中还讨论了一些微形态性状的演化趋势以及微形态性状在毛冠菊属部分种类分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比较观察了三尖杉属Cephalotaxus 4种及1栽培变 种茎次生韧皮部的结构,主要结果为:(1)属内各种茎次生韧皮部的结构比较一致。横切面筛胞与薄壁组织细胞呈单层切向带交替排列; 厚壁组织切向带的径向宽为1—4个细胞,带间 距离较宽。(2)根据韧皮纤维的类型,石细胞数量多少或缺如,可作本属分种鉴定特征; 也为 属内分组提供了佐证。(3)本属茎次生韧皮部中有些薄壁组织细胞的内切向壁中嵌埋有草酸钙结晶。这有别于松柏类其它各科,也是自然分类的一新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