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经济报道难度大、难把握,有媒体弱化了经济报道,还有个别记者把经济报道做成"有偿新闻",甚至还出现了"纸馅肉包"的假经济新闻.因此坚持正确的经济报道的舆论导向,廓清经济报道的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经济报道的总体思路,我们坚持多样化与灵活性的原则,同时,兼顾地方性,贴近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新时期行业典型人物报道的具体策略,指出要采取平民化视角、个性化报道、细节报道,展现典型人物真实、生动、丰满、立体的形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典型人物报道激励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吕楠 《职业圈》2014,(29):125-125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新闻报道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视新闻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电视新闻的写作能力是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综合传播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电视新闻报道的角度进行分析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以及电视新闻写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传播优势,以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反垄断调查报道为例,选取《纽约时报》和新华社相关报道,探讨做好经济新闻对外报道的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华社首批世博会报道团队的一员,我从4月27日至5月31日在上海经历了紧张有序的世博会开幕式报道和此后的日常报道。长达180天、多达189个参展国家的世博会,报道战线长、覆盖范围广、涵盖主题包罗万象,  相似文献   

6.
外界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报道与中国媒体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媒体往往是“大事件”型报道,因事而动,事毕则息,致使大多数时间里,外媒始终把握着中国民族问题常态报道的频率。 事件性报道的优劣  相似文献   

7.
本期选取美联社关于中国人口普查的报道,以及法新社和英国《卫报》关于中国祭孔的报道进行点评,前者剖析了外媒在报道中如何试图揭示中国的现实、变化与发展趋势,后者探讨了如何为祭孔报道这个“旧瓶”装入“新酒”。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中外媒体关于两会的报道进行了剖析,从中提出在未来的两会报道中,我们可以继续发挥报道力量上的优势,进行更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同时汲取外媒的报道技巧,以国外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做好中国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9.
正这里说的对外报道,专门指中国新闻向国外报道,其根本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国际新闻向世界报道,不在此文讨论范围内。对外报道经常使用外语,但面向海外华人华侨时,用的是汉语。我国从事对外报道的传统新闻机构主要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的对外部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日报》、外文局等专业对外新闻机构,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报纸刊物等。传统的对外报道机构大多是中央单位,也有少数属于地方部门。随着新媒体技  相似文献   

10.
笔者参加了今年的“两会”报道以及此后一个月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后续报道,采写了多条中英文的对外报道稿件,得到了多家外国主流媒体的采用。由于“规划”的重心是经济发展,因此笔者所在的对外部经济新闻编辑室承担了主要对外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会议新闻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对于传达方针政策以及使大众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外报道的重要信息来源。然而,中国会议报道长期以来存在写法死板、内容雷同、形式单一、针对性弱等顽疾。在对外报道中,应避免简单照搬国内会议报道方式,针对国外受众信息需求和接受习惯,改进会议报道的方式和方法,提升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会议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递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等重要信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改进会议报道,就成为各级媒体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本期就亲历式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选取中外相关报道,探讨如何运用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亲历式报道,引发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由4大块组成,即对内报道(包括公开报道、参考报道和信息报道)、对外报道(中、英、法、俄、阿6种文字发稿)、摄影报道和音像报道。首先介绍新华社国际新闻的对外报道。1983年,党中央批准将新华社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这就为新华社几千名职工确立了一个宏伟的奋斗目标。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新华社已经从一个长期面向国内的通讯社,初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  相似文献   

15.
为做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对外报道工作,把握海外受众和海外舆论的关注点与疑惑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2010年底至2011年初,通过开展网络调查、听众答疑等互动方式,广泛征集境外受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关注议题,以确定报道思路和报道重点,通过报道积极凹应国际社会、境外受众、国际舆沦对中国共产党的关切和疑虑,拉近报道与受众的距离,通过活跃的互动传播,切实提高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世界各大通讯社迅速报道了四川地震的情况,CNN、BBC中断正常节目插播四川地震消息。此后,西方媒体大量跟进报道。截至5月23日,以Google新闻搜索引擎显示网上英文文字报道共有5550项。5月20日前多为客观事实报道,之后多为分析评论文章。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媒体忙着报道各地打拐行动的成果时,法新社的报道“Desperate Parents roam China to find kidnapped children”(《为寻子,绝望的父母走遍中国》)一文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报道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对这篇文章的解读能够对国内媒体的报道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对外报道既涉及我们国内的经济活动,又涵盖了我国与世界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往来,对经济报道范畴的理解,关系到我们以什么样的范围、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经营媒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常规的媒体责任和新闻人责任的角度来探讨社会责任性报道给媒体带来的影响,论述了社会责任性报道带给媒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处理社会责任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提出了媒体做社会责任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地域形象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陕西地域形象的发展和现状对于陕西在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定位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从评价理论视角考察《中国日报》2001年5月1日到2022年3月16日有关陕西的新闻报道,通过对语料的报道主题、话语建构及情感态度进行分析,借助高频词、词丛、检索行等语料库路径,对文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究媒体中的陕西外宣形象。研究发现:《中国日报》20年来对于陕西的报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民生、医疗等方面,报道内容很全面,且正面报道远多于负面报道,但是报道主要集中在陕西整体和省会城市西安,关于地级市的报道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