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伟丽 《语文知识》2016,(21):82-85
韩军的《背影》公开课在语文教育界引发了两年多的论争,它肇始于李华平2014年末发表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背影〉教学课例》一文,此文认为韩军的《背影》教学解读实乃盲目求新、哗众取宠的误读,教师不能拿基于个人生活感悟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1]。随后有数篇论文相继发表,支持此文观点。  相似文献   

2.
<正>一2015年发生的韩军老师与李华平老师的这场论争,对于认识语文教育教学,对于端正语文教育思想,无论是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必要和及时的,也是意义深远的。李华平教授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4年第10期上发表的《迷失在学科丛林里的语文课——兼评韩军〈背影〉课例》,对韩军《背影》课进行评析,认为韩军这节课把"生命和死亡意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0月李华平教授在《语文教学通讯》发表了《迷失在学科丛林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接着,韩军老师在同一刊物上发表《〈背影〉课七说》予以回应。此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线教师看韩军老师上课,心潮澎湃;读李教授文章,字字在理。剩下许多困惑,谁对谁错,何去何从?仔细看这两篇文章,我们发现:李教授的评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第10期《语文教学通讯》(B刊)刊发了李华平老师的长文《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该文批评韩军老师的《背影》课例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成为哲学课、美学课、生命教育课,呼唤语文教学回归自己独有的使命。该文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2015年1月份、2月份《语文教学通讯》(B刊)与《新课程研究》共刊载了4篇批评韩军老师的文章。笔者以为,这些批评有其合  相似文献   

5.
2014年10月,《语文教学通讯》(B刊)在“本刊特稿”栏目发表了拙作《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后文简称《迷失》),从而拉开了围绕朱自清《背影》进行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背影》教学史上有三次大讨论,分别出现在1951年、2003年和2015年.其中以2014年10月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一文所引发的“李韩之争”影响最大.“李韩之争”成为语文教学史上的关键事件,将《背影》的解读与教学推到一个新的学术层面,使其丰富的内涵和巧妙的艺术形式不断被读者咀嚼、品味.  相似文献   

7.
韩军老师所授的《背影》一课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大规模的争论。其中,韩军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是众多专家学者争论的热点之一。基于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进行分析,韩军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以强制灌输教师解读为最终指向,对话内容多脱离文本而肆意创生,对话类型多具有限定性而使学生思维受限,多媒体为载体的间接对话以教师之思混淆学生之思。综上所述,韩军老师假借民主对话之名行专制独白之实,在课堂上建立起教师话语霸权以实行灌输式教学,将学生的主体性泯灭殆尽。  相似文献   

8.
<正>羊年岁末,我以"陇原名师工作室"学员的身份,在天水师院礼堂,聆听了韩军老师对《背影》的另一种解读。我接触《背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拣记忆,主题除父子之情外,老师也没再说什么。执教后,我一直教高中语文,对初中教材很少关注,自然也就不去想着《背影》是否会有另一种解读。今日,听了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将与《背影》时隔三十年的我,又一次引入了文  相似文献   

9.
<正>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凭借。语文教学应当老老实实地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学习语文。游离课文,游离课文整体的语言表达,势必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科技常识课、泛文化课。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正是泛文化课的典型。且在各地七讲《背影》,影响不小。分析其失误,可以帮助人们端正语文教学思想,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一、游离课文的语言表达,何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韩军老师把《背影》的主题解释为"喟叹生命"。然而这一主题却不是从课文中读出来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喟叹生命"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相似文献   

10.
<正>韩军老师的公开课《雷雨》(《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第4期》)与众不同,切入角度新颖,以"周"字贯穿教学,梳理情节,阐述人物,描绘命运,概括主旨,终抵"神秘"。加上韩军老师个人独特的学养、卓越的朗诵以及熟练的课堂言语,确实让我们享受一场酣畅淋漓的"雷雨"盛宴。然而,正如韩老师的《背影》一样,《雷雨》这一课也在语文界产生了不同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也正像2015年《中学  相似文献   

11.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发表至今已八十多年了。它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中学生学习《背影》应该得到些什么呢?语文教学有渗透德育的功能,起教化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背影》学习提示中指出:"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认识中华民族这种传统美德。"课本已经明确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一点似乎被忽视,在此,提出我的认识,旨在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韩军简介韩军,男,1962年生。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教师之友》杂志核心作者。现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主持全国最大语文教育论坛"韩军在线"。举三反一大家对"举三反一"不是太了解,但对"举一反三"是比较了解的。什么是"举一反三"呢?也就是我们讲一篇课文,比如讲一篇《春》,讲完之后,就希望我们的学生会写像《春》这类文章的作文,会写春夏秋冬,这不就是"举一反三"吗?学了一篇《背影》,就以为我们的学生能写像《背影》一样的  相似文献   

13.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笔者在教学中围绕数字"二四四"进行课文赏析,以"情"为切入口,使文中"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贯串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14.
顾增清 《考试周刊》2011,(93):42-42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我,从读书到教书已经读了无数遍,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感动,一个个新的收获。我总在想:自己是为作者感动?还是为"父亲"感动?还是为更多的我所接触过的学生的父母感动?所以,每次教学《背影》时,我都不敢有一丝的疏忽,怕有愧于熟悉的"父母们"。  相似文献   

15.
《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朱自清在该文中书写了浓浓的父爱。文章平白、质朴,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刺激的情节,只有浓到化不开的亲情,触人心弦,使人不禁潸然涕下。本文中笔者针对《背影》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从如何教入手,对《背影》的教学启示进行了挖掘,并谈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具有多种功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必须以正确的语文教育价值为导向。韩军老师对《背影》"生与死"的解读不可谓不新,但从语文教育价值取向上看,尚有缺失。  相似文献   

17.
徐国文 《教师》2011,(14):41-41
教材说明: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韩军老师执教的《背影》力图创新,却也存在诸多可商榷之处:首先是采用了强制阐释的解读方式,包括“场外征用”“主观预设”“非逻辑证明”“混乱的认识路径”,导致将课文的主旨由表达“父子之情”扭转为阐述“生死之理”;其次是强行偏离了阅读教学的应有内容,没有明确地训练阅读技能,而是着重探讨课文内容;最后是采用了强令接受的教学行为,不是采用对话的方式而是设法强令学生甚至作者接受自己的解读结果.总之,可称之为“强制教学“.  相似文献   

19.
汤效荣 《宁夏教育》2014,(12):53-54
朱自清的《背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回忆性纪实散文,具有很多美点,比如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匠心独具的选材、灵巧回环的结构、质朴含蓄的语言、冷暖和谐的色调等。但《背影》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今天相比已发生了近百年的变化,教师如何引导才能使新时代的孩子为那个泪光中的"背影"而感动,才能使课堂学习更有效?尝试让家长参与到孩子学习此文的过程中,同交流、共感悟,可以带动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体悟,从而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用词严谨,结构布局缜密,思想感情充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仿写佳品。对《背影》进行简析,并论述《背影》对中学生写作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